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节水式冷却水系统,包括:冷却水箱,所述冷却水箱设有进水孔、溢流孔和排污孔;连接所述冷却水箱的冷却水管道和回水管道;用以设于地面以下的地下水箱,所述溢流孔和所述排污孔通过排水管道连接所述地下水箱;连接所述地下水箱、用以将所述地下水箱内冷却沉降后的水输出的水泵。上述节水式冷却水系统能够用于设备的冷却,同时兼顾了节水和减少系统占地空间,降低了系统成本,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提高了经济效益。
A water saving cooling water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节水式冷却水系统
本技术涉及水冷
,特别涉及一种节水式冷却水系统。
技术介绍
部分制药设备在运行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需要通过冷却水进行冷却;冷却水系统是制药设备的配套设备,用来向制药设备提供冷却水。满足制药设备的运行条件。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冷却水系统的示意图,该冷却水系统包括冷却水箱1和冷却水管道2,冷却水箱1通过冷却水管道2向待冷却设备01输送冷却水,对待冷却设备01进行冷却,保持正常的运动状态。其中冷却水箱1的水源为自来水,冷却水箱1顶部开设溢流孔,底部开设排污孔,冷却水管道2从冷却水箱1的一侧的流向冷却管道、待冷却设备01最后通过回水管返回到冷却水箱1,经过一段时间的循环,冷却水箱1内的冷却水水温升高,需要定期向冷却水箱1内补充冷却水,补水时多余的冷却水则通过溢流孔直接排放至下水道,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冷却水箱1的底部沉淀杂质,需要定期排污,排污水也直接排放至下水道,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而建造冷却水塔或冷却水池实现对冷却水进行循环冷却固然可以起到节约用水的目的,但是冷却水塔或冷却水池不仅占地空间大,而且建造成本较高。因此,如何兼顾节水和水冷系统的设备成本,同时降低水冷系统占地空间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节水式冷却水系统,该冷却水系统能够用于设备的冷却,同时兼顾了节水和减少系统占地空间,降低了系统成本,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提高了经济效益。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节水式冷却水系统,包括:冷却水箱,所述冷却水箱设有进水孔、溢流孔和排污孔;连接所述冷却水箱的冷却水管道和回水管道;用以设于地面以下的地下水箱,所述溢流孔和所述排污孔通过排水管道连接所述地下水箱;连接所述地下水箱、用以将所述地下水箱内冷却沉降后的水输出的水泵。可选地,所述冷却水箱的上方设有的上置水箱,所述水泵通过输水管道连接所述上置水箱,所述上置水箱通过补水管道连接所述冷却水箱。可选地,所述补水管道的一端连接所述上置水箱的底部,所述补水管道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进水孔。可选地,所述补水管道设有补水控制阀。可选地,所述排水管道包括连接所述溢流孔和所述地下水箱的第一排水管道、连接所述排污孔和所述地下水箱的第二排水管道;所述第二排水管道设有排水控制阀和过滤阀,所述过滤阀相对所述排水控制阀远离所述排污孔设置。可选地,所述上置水箱的容积大于所述地下水箱的容积。可选地,所述地下水箱包括连接所述第一排水管道的第一腔室和连接所述第二排水管道的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之间设有第一滤层。可选地,所述第二腔室设于所述第一腔室的下方。可选地,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腔室上方的上清室,所述上清室和所述第一腔室之间设有第二滤层,所述水泵连通所述上清室。可选地,所述第一滤层、所述第二滤层与所述地下水箱的箱壁可拆卸连接。相对于上述
技术介绍
,本技术所提供的节水式冷却水系统通过冷却水箱及冷却管道向待冷却设备输送冷却水进行冷却,回水管道将冷却待冷却设备升温后的冷却水输回冷却水箱,经过一定时间的循环后,冷却水箱内的冷却水水温上升,冷却效果变差,需要向冷却水箱内补充冷却水,溢流孔内会有冷却水溢出,此时通过排水管道将溢流孔溢出的水排放至设置在地下的地下水箱内,通过地下水箱进行冷却后经水泵通过进水孔输回冷却水箱实现冷却水的循环利用;当冷却水箱需要排污时,将排污水同样通过排水管道排放至地下水箱进行冷却、沉降,提高了冷却水的循环利用率,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提高了经济效益。地下水箱的设置能够充分利用地下自然条件强化对冷却水的循环冷却,另一方面,仅依靠设置地下水箱即能实现对升温后的冷却水的冷却降温,无需建造冷却水塔或者冷却水池对冷却水进行降温,减少了节水式冷却水系统的占地空间和设备成本。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现有技术中冷却水系统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节水式冷却水系统的示意图。其中:01-待冷却设备、1-冷却水箱、2-冷却水管道、3-回水管道、4-地下水箱、41-第一腔室、42-第一滤层、43-第二腔室、44-第二滤层、45-上清室、5-第一排水管道、6-第二排水管道、61-排水控制阀、62-过滤阀、7-水泵、8-输水管道、9-上置水箱、10-补水管道、101-补水控制阀。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为了使本
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参考图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节水式冷却水系统的示意图。本技术所提供的节水式冷却水系统包括冷却水箱1,冷却水箱1连接有冷却水管道2和回水管道3,冷却水管道2用来向待冷却设备01输送冷却水,回水管道3用来将冷却待冷却设备01升温后的冷却水输回冷却水箱1。冷却水箱1设置进水孔、排污孔和溢流孔,进水孔用来当冷却水水温上升时向冷却水箱1内补充温度较低的冷却水,降低冷却水箱1内的冷却水水温;排污孔用来定期排出冷却水箱1内的沉降杂质;溢流孔则用来当通过进水孔向冷却水箱1补充低温冷却水时,将温度较高的冷却水溢流排出。为了减少溢流孔及排污孔排出的冷却水的浪费,本技术还特别设置地下水箱4,溢流孔和排污孔排出的冷却水通过排水管道连接地下水箱4,地下水箱4设置在地面以下,利用地下自然条件实现地下水箱4内的冷却水的冷却降温,之后将通过水泵7将地下水箱4内降温、沉降后的冷却水输向冷却水箱1,提高冷却水的循环利用率,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提高了经济效益,且该节水式冷却水系统仅需增加地下水箱4,地下水箱4设置在地面以下,占地空间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所提供的节水式冷却水系统进行更加详细的介绍。在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例中,节水式冷却水系统的冷却水箱1采用近似圆柱形的罐体,冷却水管道2和回水管道3连接在冷却水箱1的一侧,其中冷却水管道2连接在冷却水箱1的靠下的部分,回水管道3连接在冷却水箱1靠上的部分。一方面是因为温度较低的冷却水聚集在冷却水箱1下部,另一方面是便于通过冷却水箱1内冷却水的重力将冷却水排出。回水管道3可以设置回水泵7或者依靠待冷却设备01冷却水道内的循环泵将冷却水输回至冷却水箱1的上部。溢流孔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节水式冷却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冷却水箱(1),所述冷却水箱(1)设有进水孔、溢流孔和排污孔;/n连接所述冷却水箱(1)的冷却水管道(2)和回水管道(3);/n用以设于地面以下的地下水箱(4),所述溢流孔和所述排污孔通过排水管道连接所述地下水箱(4);/n连接所述地下水箱(4)、用以将所述地下水箱(4)内冷却沉降后的水输出的水泵(7)。/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节水式冷却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冷却水箱(1),所述冷却水箱(1)设有进水孔、溢流孔和排污孔;
连接所述冷却水箱(1)的冷却水管道(2)和回水管道(3);
用以设于地面以下的地下水箱(4),所述溢流孔和所述排污孔通过排水管道连接所述地下水箱(4);
连接所述地下水箱(4)、用以将所述地下水箱(4)内冷却沉降后的水输出的水泵(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水式冷却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水箱(1)的上方设有的上置水箱(9),所述水泵(7)通过输水管道(8)连接所述上置水箱(9),所述上置水箱(9)通过补水管道(10)连接所述冷却水箱(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节水式冷却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水管道(10)的一端连接所述上置水箱(9)的底部,所述补水管道(10)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进水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节水式冷却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水管道(10)设有补水控制阀(10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节水式冷却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道包括连接所述溢流孔和所述地下水箱(4)的第一排水管道(5)、连接所述排污孔和所述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樱子,吴英萍,林炜轩,郭庆伟,
申请(专利权)人:长春英平药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吉林;2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