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部件(110)被设置于车辆上设置的第1内饰零部件(6)和第2内饰零部件(60)之间,第1内饰零部件和第2内饰零部件均被车辆上设置的框架(40)支承,装饰部件具有:覆盖第1内饰零部件的缘部和第2内饰零部件的缘部的遮蔽部(111);沿着横向延伸的板状装饰部件板部(112);位于装饰部件板部的后方,与装饰部件板部的后侧隔开间隔横向延伸的横部(113),框架具有:基体;与基体的前侧隔开间隔向上方伸出的卡止片(117);和与卡止片的前侧隔开间隔而向下方伸出的防脱片(118),卡止片的上端位于防脱片的下端的上方,当横部被配置于卡止片与基体之间时,在俯视观察时防脱片位于横部的前方。据此,防止设置于两个内部零部件之间的装饰部件脱落。
Decorative par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装饰部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被设置于车辆的内饰零部件之间的装饰部件(decorativemember)。
技术介绍
在车辆中,有时为了填充相邻的两个内饰零部件的间隙,而设置有装饰部件(例如,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中,在靠背倾斜调节机构罩与用于操作电气设备的开关单元之间设置有装饰部件。在靠背倾斜调节机构罩上设置有开口,开关单元被插入该开口中。装饰部件被配置于该开口缘与开关单元之间。【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7-94878号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了在交通工具用座椅上设置杯架,与专利文献1同样,考虑在靠背倾斜调节机构罩上设置通孔,在该通孔中插入容纳饮料容器的杯状的容器收装部件。此时,为了稳定地支承饮料容器,使容器收装部件与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框架相结合。在衬套罩的通孔的缘部与容器收装部件的开口缘部之间,设置有填充该间隙的装饰部件。然而,若靠背倾斜调节机构罩由于碰撞时的载荷而产生变形,则装饰部件有可能会从罩部件和容器收纳容器脱落。鉴于以上的技术背景,本专利技术将防止被设置于两个内饰零部件之间的装饰部件的脱落作为技术问题。【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装饰部件(110),其被设置于车辆上设置的第1内饰零部件(6)和第2内饰零部件(60)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内饰零部件和所述第2内饰零部件均被设置于所述车辆上的框架(40)支承,该装饰部件具有遮蔽部(111)、装饰部件板部(112)和横部(113),其中,所述遮蔽部(111)覆盖所述第1内饰零部件的缘部和所述第2内饰零部件的缘部;所述装饰部件板部(112)沿着横向延伸且呈板状;所述横部(113)位于所述装饰部件板部的后方,与所述装饰部件板部的后侧隔开间隔,沿着横向延伸,所述框架具有基体(116)、卡止片(117)和防脱片(118),其中,所述卡止片(117)与所述基体的前侧隔开间隔,向上方伸出;所述防脱片(118)与所述卡止片的前侧隔开间隔,向下方伸出,所述卡止片的上端位于比所述防脱片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当所述横部被配置于所述卡止片与所述基体之间时,在俯视观察时所述防脱片位于所述横部的前方。根据该技术方案,通过将横部配置于卡止片与基体之间来限制装饰部件相对于框架的前后移动,通过设置防脱片来防止横部脱离框架。因此,使装饰部件难以从框架脱落。由于第1内饰零部件和第2内饰零部件均被框架支承,因此能够防止装饰部件从第1内饰零部件和第2内饰零部件脱落。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可以为,在所述卡止片的后表面,形成有支承所述横部的朝上的肩面(119)。根据该技术方案,由于作用于装饰部件的朝向下方的载荷被框架支承,因此装饰部件朝向下方的移动被限制。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可以为,在所述装饰部件板部上设置有突起(121),该突起(121)向所述基体突出并且抵接于所述基体。根据该技术方案,能够通过突起与基体之间的摩擦来限制装饰部件相对于框架在上下方向上的移动。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可以为,在所述框架上,在所述框架上,左右排列地设置有一对所述卡止片,所述防脱片被配置为在主视观察时位于所述卡止片之间。根据该技术方案,通过以横跨两个卡止片的方式来配置横部,能够由左右分离的两个卡止片来限制横部相对于基体向前方的移动。据此,能够更可靠地限制装饰部件的前后移动。另外,由于防脱片被配置于卡止片之间,因此通过防脱片进一步防止横部从框架脱落。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可以为,所述框架为与构成交通工具用座椅(1)的座椅座垫(2)的侧框架(11)相结合的支架(42),所述第1内饰零部件为覆盖所述侧框架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具有通孔(108)的罩部件(6),所述第2内饰零部件为被插入所述通孔,并且具有收装饮料容器的凹部的容器收装部件(60)。根据该技术方案,能够在罩部件与容器收装部件之间设置难以脱落的装饰部件。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可以为,所述遮蔽部形成为沿着所述通孔的缘部和所述容器收装部件的开口缘部的框状。根据该技术方案,由于遮蔽部形成为沿着通孔的缘部和容器收装部件的开口缘部的形状,因此能够覆盖通孔的缘部和容器收装部件的开口缘,并且能够简化遮蔽部。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可以为,在界定所述通孔的缘部上,设置有多个卡止孔(102、107),在所述遮蔽部上,设置有被插入所述卡止孔的卡止突起(115)。根据该技术方案,能够使遮蔽部与通孔的缘部相结合。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可以为,在所述遮蔽部上,设置有以可位移的方式容纳所述容器收装部件的开口缘部的槽(114)。根据该技术方案,能够通过遮蔽部覆盖通孔的缘部和容器收装部件的开口缘部,并且能够使容器收装部件对应于容器收装部件与罩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的偏移而位移,从而进行偏移补偿。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可以为,框架还具有杆状部件(41),所述杆状部件(41)与所述侧框架相结合,所述容器收装部件在底面上具有向下方突出的左右一对卡止部(61),所述卡止部分别具有朝向下方开口并且朝向上方凹进的卡止凹部(61D),所述杆状部件分别被收装于相对应的所述卡止凹部。根据该技术方案,通过将杆状部件收装于卡止凹部,从而卡止部分别与相对应的杆状部件嵌合。据此,能够易于使容器收装部件与杆状部件相结合,而使其支承于侧框架。而且,通过将杆状部件收装于卡止凹部,能够限制容器收装部件相对于侧框架的移动。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可以为,所述卡止部分别具有左右一对壁部(61B)和爪部(61C),其中,左右一对所述壁部(61B)向下方突出,所述爪部(61C)分别在所述壁部的下端向彼此相向的方向突出,成对的所述壁部隔着所述杆状部件相向,所述爪部位于所述杆状部件的下侧。根据该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壁部,能够限制容器收装部件相对于侧框架在左右方向上的移动,通过设置爪部,能够限制容器收装部件相对于侧框架朝向上方的移动。【专利技术效果】根据上述的技术方案,通过将横部配置于卡止片与基体之间来限制装饰部件相对于框架的前后移动,通过设置防脱片来防止横部脱离框架,从而能够防止装饰部件的脱落。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根据在卡止片的后表面形成有肩面的技术方案,由于作用于装饰部件的朝向下方的载荷被框架支承,因此装饰部件朝向下方的移动被限制。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根据在装饰部件板部上设置抵接于基体的突起的技术方案,能够通过突起与基体之间的摩擦来限制装饰部件相对于框架在上下方向上的移动。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根据防脱片被配置为在主视观察时位于两个卡止片之间的技术方案,通过防脱片进一步防止了横部从框架的脱落。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根据在罩部件与容器收装部件之间设置与框架相结合的装饰部件的技术方案,能够防止装饰部件的脱落。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根据遮蔽部沿着通孔的缘部和容器收装部件的开口缘部的技术方案,能够覆盖通孔的缘部和容器收装部件的开口缘,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装饰部件,其被设置于车辆上设置的第1内饰零部件和第2内饰零部件之间,其特征在于,/n所述第1内饰零部件和所述第2内饰零部件均被所述车辆上设置的框架支承,/n所述装饰部件具有遮蔽部、装饰部件板部和横部,其中,所述遮蔽部覆盖所述第1内饰零部件的缘部和所述第2内饰零部件的缘部;所述装饰部件板部沿横向延伸且呈板状;所述横部在所述装饰部件板部的后方与所述装饰部件板部的后侧隔开间隔而沿横向延伸,/n所述框架具有基体、卡止片和防脱片,其中,所述卡止片与所述基体的前侧隔开间隔而向上方伸出;所述防脱片与所述卡止片的前侧隔开间隔而向下方伸出,/n所述卡止片的上端位于比所述防脱片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n当所述横部被配置于所述卡止片与所述基体之间时,在俯视观察时所述防脱片位于所述横部的前方。/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1012 JP 2017-1985521.一种装饰部件,其被设置于车辆上设置的第1内饰零部件和第2内饰零部件之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内饰零部件和所述第2内饰零部件均被所述车辆上设置的框架支承,
所述装饰部件具有遮蔽部、装饰部件板部和横部,其中,所述遮蔽部覆盖所述第1内饰零部件的缘部和所述第2内饰零部件的缘部;所述装饰部件板部沿横向延伸且呈板状;所述横部在所述装饰部件板部的后方与所述装饰部件板部的后侧隔开间隔而沿横向延伸,
所述框架具有基体、卡止片和防脱片,其中,所述卡止片与所述基体的前侧隔开间隔而向上方伸出;所述防脱片与所述卡止片的前侧隔开间隔而向下方伸出,
所述卡止片的上端位于比所述防脱片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
当所述横部被配置于所述卡止片与所述基体之间时,在俯视观察时所述防脱片位于所述横部的前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饰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卡止片的后表面形成有支承所述横部的朝上的肩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饰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装饰部件板部上设置有突起,该突起向所述基体突出且抵接于所述基体。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装饰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框架上左右排列地设置有一对所述卡止片,
所述防脱片被配置为在主视观察时位于所述卡止片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古田将也,斋藤翔子,朴喜赫,大园直树,田中将树,
申请(专利权)人: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