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92211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6 20:43
一种包含主体和插入于主体的触头的连接器,触头包含:突出部,其向与该插入方向垂直的方向突出;突起,其设置在触头的外周;伸出部,其向与插入方向垂直的方向伸出;主体在其内侧面包含:引导槽,其与突出部嵌合,并且向插入方向延伸;收纳部,其成为能够使包含突起的触头压入的内侧尺寸;压入部,其成为能够使包含伸出部的触头压入的内侧尺寸;从突出部开始与引导槽嵌合到达到最终位置的突出部的插入距离A、从突起的压入开始到达到最终位置的突起的插入距离B、从伸出部的压入开始到达到最终位置的伸出部的插入距离C成为A>B>C的关系。

Connec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连接器。
技术介绍
作为现有的连接器,例如存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757198号公报)所公开的连接器。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的目的在于抑制端子金属件在连接器壳体内旋转,并且具备:树脂制的连接器壳体,其将具有圆筒状的筒状连接部的外导体端子保持在内部;端子收纳部,其形成在连接器壳体的内部,并且插入有筒状连接部;引导槽,其在位于端子收纳部的左右方向两侧的内壁上凹陷地形成,并且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壳体压入突起,其从筒状连接部的外表面呈前端变细的形状向径向外侧突出地形成,并且收纳于引导槽,由此被压入位于引导槽的左右方向两侧的两侧内壁。在连接器中,各部件的同轴度是与嵌合相关的重要的项目,由于连接器的小型化、构造的复杂化,存在难以对各部件的同轴度适当地进行控制的情况。例如,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通过定位片和定位片收纳凹部(狭缝)进行位置控制,通过壳体压入突起(凸部)进行定位和保持,但没有考虑到同轴度,因此不能确保所需的同轴度。
技术实现思路
于是,在本专利技术中,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适当地对同轴度进行控制的连接器。本专利技术是包含主体和插入于主体的触头的连接器。触头包含:突出部,其向与该插入方向垂直的方向突出;突起,其设置在触头的外周;伸出部,其向与插入方向垂直的方向伸出。主体在其内侧面包含:引导槽,其与突出部嵌合,并且向插入方向延伸;收纳部,其成为能够使包含突起的触头压入的内侧尺寸;压入部,其成为能够使包含伸出部的触头压入的内侧尺寸。从突出部开始与引导槽嵌合到达到最终位置的突出部的插入距离A、从突起的压入开始到达到最终位置的突起的插入距离B、从伸出部的压入开始到达到最终位置的伸出部的插入距离C成为A>B>C的关系。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连接器,能够对同轴度适当地进行控制。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连接器的触头、主体以及外壳的立体图。图2A是实施例1的连接器的主体的2-2剖面处的剖面图,图2B是触头的右侧视图。图3是实施例1的连接器的触头的正视图。图4是实施例1的连接器的主体的4-4剖面处的剖面图。图5是实施例1的连接器的主体的5-5剖面处的剖面图。图6是实施例1的连接器的主体的6-6剖面处的剖面图。图7是实施例1的连接器的主体和触头的2-2剖面处的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具有相同功能的构成部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重复的说明。[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连接器是包含触头1、主体2以及大致圆筒形的外壳3的结构。触头1插入到主体2中。主体2插入到外壳3中。主体2为绝缘体(例如树脂)。触头1、外壳3为金属。<前端部16、本体部17、末端部18>如图2B、图3所示,触头1包含:前端部16,其位于触头插入方向的前端,并且形成为圆锥台形的筒状;末端部18,其位于触头插入方向的末端,成为将扁平的板弯折多次的弯折形状;圆筒形的本体部17,其位于前端部16与末端部18之间,并且将前端部16与末端部18连接。末端部18形成为将扁平的长条形状的金属板弯折形成为曲柄形,具体地说,包含:延伸部13,其向触头插入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折曲部12,其从延伸部13的末端向与延伸部13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在图2B、图3中为下方)折曲地延伸;末尾部11,其从折曲部12的末端向触头插入方向的相反方向折曲地延伸。<突出部15>如图2B、图3所示,在本体部17形成有向与触头插入方向垂直的方向(在图2B、图3中为上方)突出的突出部15。在突出部15周围的本体部17的侧面(圆筒面)形成有切口15a。<突起14>如图2B、图3所示,在本体部17的外周(圆筒面),在与触头插入方向垂直的同一面内,分别空出120度的间隔而一共形成有3个突起14。突起14的个数没有限制。例如,可以形成4个或5个突起14。如后所述,该突起14是用于对连接器的同轴度进行调节的部位,因此优选为形成3个以上。<伸出部13a>在延伸部13的两侧,在与触头插入方向垂直的方向(在图2B、图3中为水平方向)形成有呈棘状伸出的伸出部13a。<引导槽21>如图2A和图5所示,主体2在其内侧面包含与突出部15嵌合且向触头插入方向延伸的引导槽21。引导槽21形成为能够向突出部15的突出方向(从主体2的内侧向外侧的方向)及其相反方向(陷入触头1侧的方向)变形的悬臂弹簧23的一部分。<倾斜部21a>引导槽21包含随着朝向触头插入方向前端侧而向引导槽21的深度变浅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部21a。<悬臂弹簧23、孔24>更详细地说,在引导槽21的周围的侧面(圆筒面)形成有呈コ形(U形)包围引导槽21的孔24。在通过孔24打穿为棒状的部分(包含引导槽21的部分)是能够向上述方向变形的悬臂弹簧23。孔24的触头插入方向前端侧与悬臂弹簧23的触头插入方向前端侧相邻,如图7所示,孔24将触头1的突出部15收纳在最终位置。<突出部15与引导槽21的嵌合>触头1的突出部15与引导槽21嵌合而插入到引导槽21中。为了不对同轴度的控制造成影响,优选使突出部15成为能够顺畅地插入引导槽21的程度的高度。在突出部15通过倾斜部21a时,突出部15向陷入本体部17内的方向发生弹性变形。此时,悬臂弹簧23向突出部15的突出方向弹性变形。在突出部15通过了倾斜部21a之后嵌入孔24,由此将突出部15向陷入本体部17侧的方向压入的力被解除而回到初始状态。此时,使悬臂弹簧23向主体2的外侧隆起的力被解除而回到初始状态。在该状态下,即使对触头1施加拔出方向(与触头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力,由于悬臂弹簧23的前端与突出部15卡合,也不能将触头1拔出。即,悬臂弹簧23作为触头1的防脱机构发挥作用。<收纳部26>如图2A和图5所示,主体2包含剖面为圆形的收纳部26,该收纳部26成为使包含突起14的本体部17能够压入的内侧尺寸。<槽口22>如图2A和图6所示,主体2包含槽口22,该槽口22成为使包含伸出部13a的延伸部13能够压入的内侧尺寸。槽口22也被称为压入部22。<凸部25>如图2A和图4所示,在主体2的收纳部26的内周形成有不妨碍前端部16的插入但以能够压入的程度妨碍本体部17的插入的大小的凸部25。如图4所示,在与触头插入方向垂直的同一面内分别空出120度的间隔地形成有共计3个凸部25。凸部25的个数没有限制。例如,可以形成4个或5个凸部25。如后所述,该凸部25是用于对连接器的同轴度进行调节的结构,因此形成3个以上是优选的。<插入距离A、B、C、D>通过规定对触头1与主体2的定位进行控制的突出部15、突起14、伸出部13a、凸部25的位置关系,能够规定触头1的定位的顺序。以下对上述各部位的插入距离A、B、C、D进行说明。如图7所示,以黑色三角形记号来表示触头1的各部位的最终位置。以从突出部15开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接器,包含主体和插入于所述主体的触头,该连接器的特征在于,/n所述触头包含:/n突出部,其向与该插入方向垂直的方向突出;/n突起,其设置在所述触头的外周;/n伸出部,其向与所述插入方向垂直的方向伸出;/n所述主体在其内侧面包含:/n引导槽,其与所述突出部嵌合,并且向所述插入方向延伸;/n收纳部,其成为能够使包含所述突起的所述触头压入的内侧尺寸;/n压入部,其成为能够使包含所述伸出部的所述触头压入的内侧尺寸;/n从所述突出部开始与所述引导槽嵌合到达到最终位置的所述突出部的插入距离A、/n从所述突起的压入开始到达到最终位置的所述突起的插入距离B、/n从所述伸出部的压入开始到达到最终位置的所述伸出部的插入距离C成为A>B>C的关系。/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116 JP 2018-2154271.一种连接器,包含主体和插入于所述主体的触头,该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触头包含:
突出部,其向与该插入方向垂直的方向突出;
突起,其设置在所述触头的外周;
伸出部,其向与所述插入方向垂直的方向伸出;
所述主体在其内侧面包含:
引导槽,其与所述突出部嵌合,并且向所述插入方向延伸;
收纳部,其成为能够使包含所述突起的所述触头压入的内侧尺寸;
压入部,其成为能够使包含所述伸出部的所述触头压入的内侧尺寸;
从所述突出部开始与所述引导槽嵌合到达到最终位置的所述突出部的插入距离A、
从所述突起的压入开始到达到最终位置的所述突起的插入距离B、
从所述伸出部的压入开始到达到最终位置的所述伸出部的插入距离C成为A>B>C的关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触头包含:
前端部,其位于所述插入方向的前端,并且前端变细地形成;
末端部,其位于所述插入方向的末端,并且扁平地形成;
本体部,其位于所述前端部与所述末端部之间,并且将所述前端部与所述末端部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岩本侑大
申请(专利权)人:星电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