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出入口集约式雨水收集回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284580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3 17: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出入口集约式雨水收集回用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弃流净化箱,弃流净化箱为卧式箱体,一端设置进水口,另一端设置传输管;弃流净化箱内分为左上和右下两个腔体,左上部自前向后为过滤层和清水层,右下部为弃流层;进水口接入弃流层,过滤层和弃流层之间设置有弃流翻板,正对进水口;传输管从清水层接出,弃流层底部设置有弃流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保证安全性的首要前提下,能完成对雨水的渗、净、蓄,消除内涝积水危险,并将收集的雨水作为地下车站内的中水回用,进而避免内涝积水进入车站。

An intensive rainwater collection and reuse system at the entrance of subway st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出入口集约式雨水收集回用系统
本技术涉及地下轨道交通排水设施
,具体涉及一种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出入口集约式雨水收集回用系统。
技术介绍
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领域,每年都会发生地下车站被淹事故,危及地下设备及人员安全。为解决所面临的暴雨积涝和缺水的双重矛盾,以及城市地下空间集约式利用的大量需求,城市轨道交通的海绵城市型建设应运而生,地下车站出入口的雨水回用技术措施也是其中一环。目前地下车站的防涝主要方法是在出入口处设置防淹挡板,将雨水堵截在站外,而堵截结构太过于依赖挡板结构的稳定,一旦超过挡板高度,将导致严重的安全事故;此外还有加大车站周边实在排水管线的管径等措施,这类措施造成雨洪管理的低效性,且存在安全隐患。现有雨水收集回用的基本技术路线为:收集-初期雨水弃流装置-截流井及分流井-初期雨水过滤-沉砂池-储蓄(混凝土蓄水池、塑料雨水模块等)-回用,弊端在于造价高,工艺复杂、占地面积大,并且目前在储蓄环节的常用方式中(如地埋玻璃钢水池、地埋PP模块水池、地埋混凝土水池、机房混凝土水池和机房不锈钢水池),缺乏对安全性、环保性和经济性的考虑。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出入口集约式雨水收集回用系统,保证安全性的首要前提下,完成对雨水的渗、净、蓄,消除内涝积水危险,并将收集的雨水作为地下车站内的中水回用,进而避免内涝积水进入车站。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出入口集约式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弃流净化箱,弃流净化箱为卧式箱体,一端设置进水口,另一端设置传输管;弃流净化箱内分为左上和右下两个腔体,左上部自前向后为过滤层和清水层,右下部为弃流层;进水口接入弃流层,过滤层和弃流层之间设置有弃流翻板,正对进水口;传输管从清水层接出,弃流层底部设置有弃流口。弃流净化箱下方设置有储水单元体,传输管接入储水单元体。储水单元体包括多级水箱,通过储水单元体之间的连接管串联,最后一级水箱的侧壁上部设置有雨水溢流管,下部设置有雨水回用出水口。过滤层内的填充物为多孔介质,包括为砾石、碎石、陶粒或其混合。过滤层和清水层之间通过透水网分隔成前后两个腔体。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采用集约式的雨水收集回用方式,将弃流、过滤净化装置及储蓄回用单元式装置等模块布置于出入口平台及梯段下方空间,充分利用了地下车站出入口内的富余空间,避免额外征地、占地。首先,地下车站出入口的集约式雨水收集回用系统保持与主体结构空间的独立,首要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实施成本低,构造简单,而且充分考虑空间利用率,充分利用了地下车站出入口内的富余空间。同时根据降雨过程特征以及降雨量大小变化实现雨水收集、弃流、净化及集蓄利用。其次,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各装置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布置于出入口平台及梯段下方空间的任意位置,布置形式自由灵活。各部分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根据场地大小、雨水流量、污染情况、用水需求等多种因素进行多样化的组合,以最大地适应场地,并达到对雨水处理的最佳效果。再次,各模块分别起到了渗、滞、蓄、滤、用、排的作用,同时收集的雨水可用于地下车站内的中水回用。初期雨水得到有效排放,中后期的雨水得到有效净化、收集与储存,最大限度的改善雨水质量,该系统完全适应于地下车站的建设,是针对地下车站出入口雨水收集利用的有效途径。此类布置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在地下型车站工程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较强的适应性,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对地下车站的影响小,保证车站内人员与设施安全,雨洪管理效果好,具有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构造示意图;图中,1-进水口,2-弃流翻板,3-弃流层,4-过滤层,5-清水层,6-弃流口(接市政污水管),7-传输管,8-储水单元体,9-储水单元体之间的连接管,10-雨水回用出水口,11-弃流净化箱,12-雨水溢流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本技术涉及一种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出入口集约式雨水收集回用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弃流净化箱11,弃流净化箱11为卧式箱体,一端设置进水口1,另一端设置传输管7。弃流净化箱11内分为左上和右下两个腔体,左上部自前向后为过滤层4和清水层5,右下部为弃流层3。进水口1接入弃流层3,过滤层4和弃流层3之间设置有弃流翻板2,正对进水口1,主要作用是根据重力作用考虑初期雨水的弃流,弃流翻板2能够开启或关闭弃流水进口。传输管7从清水层5接出,弃流层3底部设置有弃流口6,接市政污水管。弃流净化箱11下方设置有储水单元体8,可起到蓄存雨水的作用,传输管7接入储水单元体8。储水单元体8包括多级水箱,通过储水单元体之间的连接管9串联,最后一级水箱的侧壁上部设置有雨水溢流管12,接城市雨水管网,下部设置有雨水回用出水口10,接入地下车站内回用,如卫生、清洁等。过滤层4为多孔介质层,其滤料填充物为砾石层、碎石层、陶粒层或其混合层,由于污染物粒径的粗细不一,为确保净化效果,可分为不同层次粒径的滤料,根据雨水径流过程粒径由大变小,可分为8-10mm、5-7mm、2-4mm依次填充。过滤层4和清水层5之间通过透水网分隔成前后两个腔体。过滤层4的作用在于经过不同粒径的滤料过滤,去除雨水中的污染物,过滤后的清水通过的透水网流入清水层,以待下一级雨水处理回用过程使用。由于各模块均位于地下,考虑安全性与耐用性,选取轻质塑料类材料,其中雨水回用系统中储水部分,可采用常规的PP模块施工,灵活方便,拼接排布形式灵活,安全性高,位于地下避免阳光照射的不利因素,使用年限较长,储水单元间的连接管同样考虑常见的轻质PVC管。本技术包括截留装置,弃流、过滤净化装置及储蓄回用单元式装置等模块,其中截留装置位于出入口周边场地,其他模块则位于出入口平台及梯段下方空间,解决了保证安全性的首要前提下,对地下车站出入口周边雨水的初期弃流、净化和收集,可设置在地下车站出入口下方的地下空间,完成对雨水的渗、净、蓄,收集的雨水可用于地下车站内的中水回用。同时集约式地利用地下空间,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本技术的内容不限于实施例所列举,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技术说明书而对本技术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换,均为本技术的权利要求所涵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出入口集约式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n所述系统包括弃流净化箱(11),弃流净化箱(11)为卧式箱体,一端设置进水口(1),另一端设置传输管(7);/n弃流净化箱(11)内分为左上和右下两个腔体,左上部自前向后为过滤层(4)和清水层(5),右下部为弃流层(3);/n进水口(1)接入弃流层(3),过滤层(4)和弃流层(3)之间设置有弃流翻板(2),正对进水口(1);/n传输管(7)从清水层(5)接出,弃流层(3)底部设置有弃流口(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出入口集约式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系统包括弃流净化箱(11),弃流净化箱(11)为卧式箱体,一端设置进水口(1),另一端设置传输管(7);
弃流净化箱(11)内分为左上和右下两个腔体,左上部自前向后为过滤层(4)和清水层(5),右下部为弃流层(3);
进水口(1)接入弃流层(3),过滤层(4)和弃流层(3)之间设置有弃流翻板(2),正对进水口(1);
传输管(7)从清水层(5)接出,弃流层(3)底部设置有弃流口(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出入口集约式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
弃流净化箱(11)下方设置有储水单元体(8),传输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剑春高志宏王俊尹静彭磊韩超韩建李晓博董蕾邵莹曹伟张洁景远易倩杨青娟吴然苏启旺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