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调节结构及自动导引运输车充电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75004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3 14: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多维调节结构及自动导引运输车充电桩,该多维调节结构包括底座、充电口结构以及调节结构,调节结构连接于底座上,充电口结构包括充电口本体、第一接触铜片以及与外部供电设备连接的第二接触铜片,第一接触铜片以及第二接触铜片分别与充电口本体连接,第一接触铜片与第二接触铜片之间设有弹性件,第二接触铜片的外端延伸至充电口本体的外端,充电口本体与调节结构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满足自动导引运输车充电时对前后距离以及左右偏移的功能需求,弥补了车体运行倒退行驶过程产生偏移的缺陷,降低发生触电的危险以及充电桩和电池的复杂程度。

Multidimensional adjustment structure and charging pile of AGV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维调节结构及自动导引运输车充电桩
本技术涉及自动导引运输车,更具体地说是指多维调节结构及自动导引运输车充电桩。
技术介绍
目前,AGV(自动导引运输车,AutomatedGuidedVehicle)是指装备有电磁或光学等自动导引装置,该自动导引运输车普遍采用智能导引自动充电的方式,在AGV工作处于低电量状态时,实现快速自动充电的功能。行业内现有的自动导引运输车的自动充电桩多为单轴上下调节,或为双轴左右上下调节,由于可调节范围的限制,充电桩和AGV在实现充电对接时对AGV的定位精度要求较高,使用非常不方便,此外现有充电桩在充电时多数需要与AGV电池之间通信后开始充电,或者充电桩充电极板在不工作时也保持带电状态,这样提高了发生触电的危险以及充电桩和电池的复杂程度,车体运行倒退行驶过程产生偏移的缺陷,导致充电效率不高。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多维调节结构,实现满足自动导引运输车充电时对前后距离以及左右偏移的功能需求,弥补了车体运行倒退行驶过程产生偏移的缺陷,降低发生触电的危险以及充电桩和电池的复杂程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多维调节结构及自动导引运输车充电桩。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多维调节结构包括底座、充电口结构以及调节结构,所述调节结构连接于所述底座上,所述充电口结构包括充电口本体、第一接触铜片以及与外部供电设备连接的第二接触铜片,所述第一接触铜片以及所述第二接触铜片分别与所述充电口本体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铜片与所述第二接触铜片之间设有弹性件,所述第二接触铜片的外端延伸至所述充电口本体的外端,所述充电口本体与所述调节结构连接,通过调节结构带动充电口本体移动,以实现对充电口结构的多维调节,通过第二接触铜片与外部供电设备抵接或断开,进而通过弹性件带动第一接触铜片与第二接触铜片的连接或断开,实现对于第一接触连接的充电电池的充电或/停止充电。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充电口本体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与所述调节结构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铜片通过设有的充电口底板与所述充电电池连接,所述充电口底板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外壳上设有限位通孔,所述第二接触铜片的一端穿过所述限位通孔,所述第二接触铜片的另一端连接有绝缘垫圈,所述绝缘垫圈与所述第一接触铜片的一端之间连接有弹性件,所述第一接触铜片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充电口底板上,且所述第一接触铜片的另一端与所述充电电池连接。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调节结构包括高度调节组件,所述高度调节组件包括高度调节导杆、高度调节安装板、高度调节板以及高度调节螺杆,所述高度调节导杆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高度调节安装板连接于所述高度调节导杆上,所述高度调节板连接于所述高度调节导杆上,所述高度调节螺杆分别与所述高度调节安装板以及所述高度调节板连接,所述外壳与所述高度调节板连接。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调节结构还包括前后调节组件,所述外壳通过所述前后调节组件与所述高度调节板连接。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前后调节组件包括横梁、前后连接架以及前后调节导杆,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所述前后连接架,所述前后调节导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后连接架连接,所述横梁通过所述前后连接架与所述高度调节板连接。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前后调节导杆上还连接有前后调节弹性件,所述前后调节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横梁的一端连接,所述前后调节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前后连接架的一端连接。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调节结构还包括左右调节组件,所述左右调节结构包括直线调节导轨以及滑块,所述直线调节导轨,所述直线调节导轨连接在所述横梁上,所述横梁与所述高度调节板连接,所述外壳与所述滑块连接。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左右调节结构还包括左右调节弹性件,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朝下延伸有竖直板,所述竖直板上设有连接柱,所述左右调节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连接柱连接。本技术还提供了自动导引运输车充电桩,包括充电桩本体、上述的多维调节结构以及充电电池,所述充电桩本体内设有容腔,所述充电电池以及所述多维调节结构置于所述容腔内。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充电桩本体包括底壳以及上盖,所述底壳的上端设有开口,所述底壳的侧端设有通槽,所述外壳置于所述通槽内,所述上盖封盖在所述底壳的上端开口处,所述上盖以及所述底壳围合形成所述容腔。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设置前后调节组件、高度调节组件以及左右调节组件形成的调节结构,对充电口结构实现多个轴向方向的全向调节,实现满足自动导引运输车充电时对前后距离以及左右偏移的功能需求,弥补了车体运行倒退行驶过程产生偏移的缺陷;在充电口结构内的第一接触铜片和第二接触铜片之间设置弹性件,可实现在充电时第一接触铜片与第二接触铜片抵接,不充电时,第一接触铜片与第二接触铜片分离,降低触电风险以及充电桩和电池的复杂程度。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多维调节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多维调节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口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调节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导引运输车充电桩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电池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当理解,当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和“包含”指示所描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其集合的存在或添加。还应当理解,在此本技术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仅仅是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意在限制本技术。如在本技术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指明其它情况,否则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及“该”意在包括复数形式。还应当进一步理解,在本技术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如图1~6所示的具体实施例,本实施例提供的多维调节结构可以运用在自动导引运输车以及其他充电型车辆的充电过程中。请参阅图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多维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充电口结构以及调节结构,所述调节结构连接于所述底座上,所述充电口结构包括充电口本体、第一接触铜片以及与外部供电设备连接的第二接触铜片,所述第一接触铜片以及所述第二接触铜片分别与所述充电口本体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铜片与所述第二接触铜片之间设有弹性件,所述第二接触铜片的外端延伸至所述充电口本体的外端,所述充电口本体与所述调节结构连接,通过调节结构带动充电口本体移动,以实现对充电口结构的多维调节,通过第二接触铜片与外部供电设备抵接或断开,进而通过弹性件带动第一接触铜片与第二接触铜片的连接或断开,实现对于第一接触连接的充电电池的充电或/停止充电。/n

【技术特征摘要】
1.多维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充电口结构以及调节结构,所述调节结构连接于所述底座上,所述充电口结构包括充电口本体、第一接触铜片以及与外部供电设备连接的第二接触铜片,所述第一接触铜片以及所述第二接触铜片分别与所述充电口本体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铜片与所述第二接触铜片之间设有弹性件,所述第二接触铜片的外端延伸至所述充电口本体的外端,所述充电口本体与所述调节结构连接,通过调节结构带动充电口本体移动,以实现对充电口结构的多维调节,通过第二接触铜片与外部供电设备抵接或断开,进而通过弹性件带动第一接触铜片与第二接触铜片的连接或断开,实现对于第一接触连接的充电电池的充电或/停止充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维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口本体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与所述调节结构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铜片通过设有的充电口底板与所述充电电池连接,所述充电口底板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外壳上设有限位通孔,所述第二接触铜片的一端穿过所述限位通孔,所述第二接触铜片的另一端连接有绝缘垫圈,所述绝缘垫圈与所述第一接触铜片的一端之间连接有弹性件,所述第一接触铜片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充电口底板上,且所述第一接触铜片的另一端与所述充电电池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维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结构包括高度调节组件,所述高度调节组件包括高度调节导杆、高度调节安装板、高度调节板以及高度调节螺杆,所述高度调节导杆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高度调节安装板连接于所述高度调节导杆上,所述高度调节板连接于所述高度调节导杆上,所述高度调节螺杆分别与所述高度调节安装板以及所述高度调节板连接,所述外壳与所述高度调节板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维调节结构,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银华张凯张红卫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井智高科机器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