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液晶显示屏以及终端设备,其中,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背板、依次设置在背板上的扩散板、光学膜片、OC和钢化玻璃,背板上并邻近于其边缘设置有边框,边框包括本体,本体靠近背板中心的一侧凸设有压膜凸部,光学膜片被压紧在压膜凸部与扩散板之间,本体远离背板的一侧设置有与压膜凸部平行的第一台阶面,钢化玻璃设置在第一台阶面上,OC设置在钢化玻璃靠近光学膜片的一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直下式背光模组设置一体式边框,简化了边框的结构,无需组装边框,降低了光学膜片、OC和钢化玻璃的固定难度。
Direct down backlight module, LCD and terminal equip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直下式背光模组、液晶显示屏及终端设备
本技术涉及显示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液晶显示屏及终端设备。
技术介绍
传统技术中,液晶显示器由于具有电磁辐射低、功耗低、发热量少、轻薄等特点,已经成为市面的主流显示器,LED背光显示器也获得广泛的应用。而目前市面上的LED背光显示器根据入光方式主要分为侧入式和直下式两种。其中,侧入式是将背光模组的LED灯串安装在液晶屏的四周,而直下式是将背光模组的LED灯串安装在液晶屏的正背面,相对来说直下式背光显示器成本较低应用更广泛。目前,常规的直下式背光模组的边框通常设置为内框和外框的组合结构,内框用于将光学膜片和扩散板压紧在背板上,外框用于支撑OC(液晶面板)和钢化玻璃,此边框的结构复杂,零部件数量多,增加了拼装难度和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液晶显示屏及终端设备,其设置一体式边框,简化了边框的结构,无需组装边框,降低了光学膜片、OC和钢化玻璃的固定难度。为达此目的,本技术实施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背板、依次设置在所述背板上的扩散板、光学膜片、OC和钢化玻璃,所述背板上并邻近于其边缘设置有边框,所述边框包括本体,所述本体靠近所述背板中心的一侧凸设有压膜凸部,所述光学膜片被压紧在所述压膜凸部与所述扩散板之间,所述本体远离所述背板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压膜凸部平行的第一台阶面,所述钢化玻璃设置在所述第一台阶面上,所述OC设置在所述钢化玻璃靠近所述光学膜片的一侧。作为直下式背光模组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压膜凸部与所述第一台阶面之间设置有第二台阶面,所述第二台阶面与所述第一台阶面平行且间隔,所述OC设置在所述第二台阶面上。作为直下式背光模组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台阶面与所述压膜凸部远离所述光学膜片的一侧面位于同一平面。作为直下式背光模组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台阶面上凸出设置有第一限位凸部,所述第一限位凸部邻近于所述本体远离所述背板中心的一侧的边缘。作为直下式背光模组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限位凸部的高度不大于所述钢化玻璃的厚度。作为直下式背光模组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压膜凸部靠近所述光学膜片的一侧为抵压侧,所述抵压侧上凸出设置有第二限位凸部,所述第二限位凸部位于所述压膜凸部靠近所述背板的中心的一端,所述压膜凸部与所述光学膜片之间设置缓冲层,所述缓冲层的厚度不小于所述第二限位凸部凸出于所述抵压侧的高度。作为直下式背光模组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本体与所述背板通过螺钉连接,所述本体靠近所述背板的一侧凹设有插接槽,所述背板的边缘朝向所述本体弯折有折弯边,所述折弯边与所述插接槽插接。作为直下式背光模组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背板靠近所述光学膜片的一侧凸出设置有悬挂柱,所述悬挂柱远离所述背板的一端与所述压膜凸部间隔设置,所述光学膜片上设置有与所述悬挂柱插接配合的悬挂孔。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屏,包括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整体式的边框结构,避免边框组装,减少了边框的零部件数量,降低了制造成本;通过在边框上设置压膜凸部,可以对光学膜片进行压紧,防止光学膜片移位,且压紧固定的方式还可以便于光学膜片膨胀,有效防止光学膜片起皱;通过在边框的本体上设置第一台阶面,可以对钢化玻璃进行支撑和固定。附图说明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剖视示意图。图中:1、背板;11、折弯边;2、扩散板;3、光学膜片;4、OC;5、钢化玻璃;6、边框;61、本体;62、压膜凸部;63、第一台阶面;64、第二台阶面;65、第一限位凸部;66、第二限位凸部;67、插接槽;7、螺钉;8、悬挂柱。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依次设置在背板1上的扩散板2、光学膜片3、OC4和钢化玻璃5,背板1上并邻近于其边缘设置有边框6,边框6包括本体61,本体61靠近背板1中心的一侧凸设有压膜凸部62,光学膜片3被压紧在压膜凸部62与扩散板2之间,本体61远离背板1的一侧设置有与压膜凸部62平行的第一台阶面63,钢化玻璃5设置在第一台阶面63上,OC4设置在钢化玻璃5靠近光学膜片3的一侧。通过设置整体式的边框6结构,避免边框6组装,减少了边框6的零部件数量,降低了制造成本;通过在边框6上设置压膜凸部62,可以对光学膜片3进行压紧,防止光学膜片3移位,且压紧固定的方式还可以便于光学膜片3膨胀,有效防止光学膜片3起皱;通过在边框6的本体61上设置第一台阶面63,可以对钢化玻璃5进行支撑和固定。在本实施例中,压膜凸部62与第一台阶面63之间设置有第二台阶面64,第二台阶面64与第一台阶面63平行且间隔,OC4设置在第二台阶面上64。通过设置第二台阶面64,可以对OC4进行支撑,增强支撑能力,同时还可以减缓OC4上的钢化玻璃5的下凹变形。另外,OC4与钢化玻璃5层叠设置,二者的边缘之间压设有泡棉(图上未示出),且OC4的边缘置于第二台阶面64上,钢化玻璃5的边缘设置在第一台阶面63上。通过在OC4和钢化玻璃5之间设置泡棉,同时利用两个平行且间隔的台阶面分别支撑OC4和钢化玻璃5,可以防止OC4和钢化玻璃5之间发生相对移动,同时泡棉能很好地起到缓冲作用,保护OC4避免其被损坏。此固定方式能够使OC4和钢化玻璃5之间的间隙大大减小,甚至钢化玻璃5与OC4的中部在钢化玻璃5重力的作用下可接近完全贴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背板、依次设置在所述背板上的扩散板、光学膜片、OC和钢化玻璃,所述背板上并邻近于其边缘设置有边框,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框包括本体,所述本体靠近所述背板中心的一侧凸设有压膜凸部,所述光学膜片被压紧在所述压膜凸部与所述扩散板之间,所述本体远离所述背板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压膜凸部平行的第一台阶面,所述钢化玻璃设置在所述第一台阶面上,所述OC设置在所述钢化玻璃靠近所述光学膜片的一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背板、依次设置在所述背板上的扩散板、光学膜片、OC和钢化玻璃,所述背板上并邻近于其边缘设置有边框,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框包括本体,所述本体靠近所述背板中心的一侧凸设有压膜凸部,所述光学膜片被压紧在所述压膜凸部与所述扩散板之间,所述本体远离所述背板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压膜凸部平行的第一台阶面,所述钢化玻璃设置在所述第一台阶面上,所述OC设置在所述钢化玻璃靠近所述光学膜片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膜凸部与所述第一台阶面之间设置有第二台阶面,所述第二台阶面与所述第一台阶面平行且间隔,所述OC设置在所述第二台阶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台阶面与所述压膜凸部远离所述光学膜片的一侧面位于同一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台阶面上凸出设置有第一限位凸部,所述第一限位凸部邻近于所述本体远离所述背板中心的一侧的边缘。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凸部的高度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金海,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视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