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发射模组及成像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5989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3 11: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发射模组及成像设备。该光发射模组,包括:底座、光源、投射光形成单元以及导电胶单元。底座上设有第一安装位、第二安装位,以及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光源设于第一安装位;投射光形成单元设于第二安装位,并与光源相对;投射光形成单元上设有线路层,线路层具有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导电胶单元设置在第一接线端与第一引脚之间,以及第二接线端与第二引脚之间,用于使第一接线端与第一引脚电性相接、第二接线端与第二引脚电性相接;其中,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分别与电源的正极和负极相接,以使线路层接入用于检测线路层是否断裂的导电回路。同时,导电胶单元的设置,可以减小底座的体积,利于光发射模组的小型化设计。

Optical emission module and imaging equip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发射模组及成像设备
本技术涉及成像
,特别是涉及一种光发射模组及成像设备。
技术介绍
光发射模组中通常包括底座以及设置在底座上的投射光形成单元和光源。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投射光形成单元后能量会衰减,从而可以降低光线对人体的伤害,当投射光形成单元损坏时,光线会集中在投射光轴上,导致在被测物表面形成能量大的光点,这些能量大的光点对人眼的伤害很大。故为了保证光发射模组的安全性能,需要检测投射光形成单元是否损坏。因此,如何设置投射光形成单元,以方便检测投射光形成单元是否损坏成了研究人员探索的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如何设置投射光形成单元,以方便检测投射光形成单元是否损坏,进而避免光源发出的光线对人眼造成伤害的问题,提供一种光发射模组及成像设备。一种光发射模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第一安装位、第二安装位,以及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光源,设于所述第一安装位;投射光形成单元,设于所述第二安装位,并与所述光源相对,用于将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转为投射光并向外投射;所述投射光形成单元上设有线路层,所述线路层具有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导电胶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接线端与所述第一引脚之间,以及所述第二接线端与所述第二引脚之间,用于使所述第一接线端与所述第一引脚电性相接、所述第二接线端与所述第二引脚电性相接;其中,所述第一引脚用于与电源的正极相接,所述第二引脚用于与电源的负极相接,从而使所述线路层接入用于检测所述线路层是否断裂的导电回路。本技术提供的光发射模组,在投射光形成单元上设置线路层,同时该线路层还可以通过底座上的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与电源相接构成一导电回路,这样通过检测该导电回路的通断(比如检测该导电回路中是否有电流通过),便可以判断线路层是否断开,进而判断投射光形成单元是否损坏,从而可以避免光源发出的光线对人眼造成伤害,提高光发射模组的安全性能。同时,线路层的两个接线端与底座上的相应引脚之间通过导电胶电性连接,无需焊接,这样便不用在底座上预留焊接空间,减小了底座的体积,利于光发射模组的小型化设计。进一步的,所述投射光形成单元的入光面与所述光源相对设置,所述线路层设置在所述入光面上。这样光发射模组组装后,位于入光面上的线路层不会裸露在光发射模组外面,从而可以使线路层得到保护,避免线路层受到刮划等因素而损坏,从而提高对投射光形成单元是否损坏检测的准确度。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安装位为第一内凹结构,所述第一引脚和所述第二引脚均设置在所述第一内凹结构内,以使生产更加方便。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内凹结构的侧壁设有第二内凹结构,所述第二内凹结构由所述第一内凹结构的侧壁的顶部向所述第一内凹结构的底面延伸,通过第二内凹结构的设置可以方便投射光形成单元与底座之间的装配;及/或所述第一安装位为设置在所述第一内凹结构的底面的第三内凹结构,所述光发射模组的光源设置在所述第三内凹结构的底面;及/或所述第一引脚与所述第二引脚均设置在所述第一内凹结构的底面。进一步的,所述底座上设有走线孔,所述走线孔由所述底座的外壁延伸至所述第一内凹结构,所述走线孔用于导电线穿过,以便将所述第一引脚和所述第二引脚连接至电源。这样设置不仅方便导电线的走线排布,还可以避免导电线外露使得整个光发射模组更加美观。进一步的,所述线路层具有一条导电引线,所述导电引线弯折设置,以增大所述导电引线在所述透射光形成单元上的覆盖面积。或者,所述线路层具有两条以上的导电引线,各所述导电引线连接至不同的导电回路。进一步的,所述线路层为透明线路层,以提高投射光形成单元的光投射效果;及/或所述底座为陶瓷底座,以提高底座的绝缘性能;及/或所述投射光形成单元粘接于所述第二安装位上,以方便光发射模组的生产组装。进一步的,所述光发射模组还包括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设于所述底座的外壁;所述电路板上设有用于与电源正极相接的正极引脚,以及用于与电源负极相接的负极引脚,所述第一引脚通过导电线与所述正极引脚电性相接,所述第二引脚通过导电线与所述负极引脚电性相接。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成像设备,所述成像设备包括光接收模组以及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发射模组;其中,所述光发射模组用于向待成像物发出投射光,所述光接收模组用于接收经待成像物反射所述投射光形成的反射光线,并基于反射光线中的信息成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发射模组的整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发射模组的剖面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发射模组的底座的整体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发射模组的投射光形成单元的主视图;图5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光发射模组的投射光形成单元的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地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中,该光发射模组主要包括底座1、光源2、投射光形成单元3以及导电胶单元,其中,光源2和投射光形成单元3均设置在底座1上,投射光形成单元3与光源2相对,用于将光源2所发出的光线调整为投射光并向外投射。如图2至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底座1上设有第一安装位11、第二安装位12,以及第一引脚13和第二引脚14。光源2安装在第一安装位11上,投射光形成单元3设置在第二安装位12上,并与光源2相对,用于将光源2所发出的光线向外投射,投射光形成单元3上设有线路层31,线路层31具有第一接线端311和第二接线端312,导电胶单元设置在第一接线端311与第一引脚13之间,以及第二接线端312与第二引脚14之间,用于使第一接线端311与第一引脚13电性相接以及第二接线端312与第二引脚14电性相接(即,在本实施例中,线路层31的接线端与底座上的引脚之间通过导电胶电性连接在一起)。第一引脚13用于与电源的正极相接,第二引脚14用于与电源的负极相接,从而使线路层31接入用于检测所述线路层是否断裂的导电回路。通过检测该导电回路的通断,可以判断线路层31是否断开,进而判断投射光形成单元3是否损坏,从而可以避免光源发出的光线对人眼造成伤害,提高光发射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发射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n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第一安装位、第二安装位,以及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n光源,设于所述第一安装位;/n投射光形成单元,设于所述第二安装位,并与所述光源相对,用于将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转为投射光并向外投射;所述投射光形成单元上设有线路层,所述线路层具有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n导电胶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接线端与所述第一引脚之间,以及所述第二接线端与所述第二引脚之间,用于使所述第一接线端与所述第一引脚电性相接、所述第二接线端与所述第二引脚电性相接;其中,所述第一引脚用于与电源的正极相接,所述第二引脚用于与电源的负极相接,从而使所述线路层接入用于检测所述线路层是否断裂的导电回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发射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第一安装位、第二安装位,以及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
光源,设于所述第一安装位;
投射光形成单元,设于所述第二安装位,并与所述光源相对,用于将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转为投射光并向外投射;所述投射光形成单元上设有线路层,所述线路层具有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
导电胶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接线端与所述第一引脚之间,以及所述第二接线端与所述第二引脚之间,用于使所述第一接线端与所述第一引脚电性相接、所述第二接线端与所述第二引脚电性相接;其中,所述第一引脚用于与电源的正极相接,所述第二引脚用于与电源的负极相接,从而使所述线路层接入用于检测所述线路层是否断裂的导电回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发射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射光形成单元的入光面与所述光源相对设置,所述线路层设置在所述入光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发射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位为第一内凹结构,所述第一引脚和所述第二引脚均设置在所述第一内凹结构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发射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凹结构的侧壁设有第二内凹结构,所述第二内凹结构由所述第一内凹结构的侧壁的顶部向所述第一内凹结构的底面延伸;及/或
所述第一安装位为设置在所述第一内凹结构的底面的第三内凹结构,所述光源设置在所述第三内凹结构的底面;及/或
所述第一引脚与所述第二引脚均设置在所述第一内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海潭廖文龙陈楠徐灵杰
申请(专利权)人:南昌欧菲生物识别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