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跨越冲沟地段的隧道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5730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3 10: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跨越冲沟地段的隧道构造,包括穿越山体的隧道结构体、采用回填土回填而成的回填层、若干锚杆,间断流水在山体的表面冲刷形成冲沟,跨越冲沟的隧道结构体,其拱顶露出冲沟,回填层位于隧道结构体欲贯穿冲沟的区域,回填层的顶面标高大于拱顶的标高,回填层的长度大于隧道结构体的开挖跨径,回填层采用下坡方式与自然冲沟顺接;在回填冲沟之前将若干锚杆逐一水平打入山体,裸露在山体外侧的锚杆位于冲沟内,回填后裸露的锚杆埋置于回填层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回填土与老土体间通过增设锚杆以加强回填土与老土体的结合,利用回填层加固完成暗洞施工,避免了盲目出洞所带来的一系列地质灾害及涮坡二次进洞引起的环境损伤。

A tunnel structure across gul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跨越冲沟地段的隧道构造
本技术涉及隧道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跨越冲沟地段的隧道构造。
技术介绍
黄土高原的部分地形大多呈“鸡爪”状,梁茆与冲沟相间分布,公路隧道在穿越梁茆在同时,有时还需跨越冲沟。在隧道设计选线阶段,尽量以暗洞的方式下穿冲沟,但在特定环境下,隧道还需跨越冲沟。隧道跨越冲沟传统施工方法是:隧道从上一个暗洞出来,经过一段路基或明洞,然后再次涮坡进洞。由此造成工序转换频繁,增加了施工难度,延长了施工工期;出洞和进洞均会造成边仰坡植被开挖,增加了开挖和支护工作量,容易在建设期或运营期产生洞口失稳,诱发山体滑坡,造成大量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跨越冲沟地段的隧道构造,在回填土与老土体间通过增设锚杆以加强回填土与老土体的结合,利用回填层完成暗洞施工。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跨越冲沟地段的隧道构造,包括穿越山体的隧道结构体,间断流水在山体的表面冲刷形成冲沟,隧道结构体贯穿冲沟,其拱顶露出冲沟,还包括:采用回填土回填而成的回填层,该回填层位于隧道结构体贯穿冲沟的区域,回填层的顶面标高大于拱顶的标高,回填层的长度大于隧道结构体的开挖跨径,回填层采用下坡方式与自然冲沟顺接;若干锚杆,在回填冲沟之前被逐一水平打入山体,裸露在山体外侧的锚杆则埋置于回填层内。隧道在冲沟路段局部已“露头”,本技术在回填土与老土体间通过增设锚杆以加强回填土与老土体的结合,利用回填层完成暗洞施工,避免了盲目出洞所带来的一系列地质灾害及涮坡二次进洞引起的环境损伤。本技术把锚杆用锚固剂锚固并水平打入山体,水平锚杆可充分借助新老土体形成互相平衡挑力,利于施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若干锚杆分成两组,水平打入冲沟两侧的山体。本技术采用锚杆作为受拉构件,一端深入山体,另一端连接回填层,通过两组锚杆把回填层和两侧的山体固定连接,更好的加固回填层。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打入山体的锚杆长度h1≥裸露在山体外侧的锚杆长度2h2。由于水泥土的握裹力要明显大于自然土体,为了平衡新老土体间握裹力,本技术把水平打入山体2.5m,留在山体外边1m。锚杆总长h=h1+h2,锚杆总长为3.5m。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有锚杆均呈梅花状布置。本技术的锚杆呈梅花状布置,锚杆采用Φ25钢筋,长度为3.5m(2.5m打入山体,剩余1.0m留在回填土中),梅花状布置的锚杆有利于形成均匀受力体系。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回填层的顶部设有排水沟,该排水沟与冲沟的无需回填区域连通。本技术的排水沟能够防止地表水冲刷对隧道本体产生不利影响。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回填层由水泥稳定土层和素土层组成,所述水泥稳定土层位于沟底,所述素土层位于水泥稳定土层的上方。本技术采用水平分层的方法填筑,且在水泥稳定土层的上方设置素土层,一方面选用素土回填能降低施工成本,另一方面隧道施工完成后素土层的表面可以恢复农业耕作,还地于民,增加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处于冲沟地段的隧道本体,其拱顶位于水泥稳定土层。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素土层的厚度≥水泥稳定土层的厚度。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素土层的顶部设有排水沟。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在回填土与老土体间通过增设锚杆以加强回填土与老土体的结合,利用回填层完成暗洞施工,避免了盲目出洞所带来的一系列地质灾害及涮坡二次进洞引起的环境损伤。附图说明图1是隧道构造的示意图;图2是回填层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梅花状布置的示意图;图4是冲沟段隧道本体的纵向示意图。图中,1、隧道结构体;11、拱顶;12、隧底;2、冲沟;21、沟底;3、回填层;31、水泥稳定土层;32、素土层;4、锚杆;5、山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创造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创造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创造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隧道跨越冲沟常规施工过程是:隧道从上一个暗洞出来,经过一段路基或明洞,然后再次涮坡进洞。由此造成工序转换频繁,增加了施工难度,延长了施工工期。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跨越冲沟地段的隧道构造,包括穿越山体5的隧道结构体1,间断流水在山体5的表面冲刷形成冲沟2,贯穿冲沟2的隧道结构体1,其拱顶11露出冲沟2,还包括采用回填土回填而成的回填层3、若干锚杆4,该回填层3位于隧道结构体1贯穿冲沟2的区域,回填层3的标高应大于所在拱顶11的标高,回填层3的长度大于隧道结构体1的开挖跨径,回填层3采用下坡方式与隧址区自然冲沟顺接;在回填冲沟2之前将若干锚杆4逐一水平打入山体5,裸露在山体5外侧的锚杆4位于冲沟2内,回填后裸露的锚杆4埋置于回填层3内。隧道在冲沟2路段局部已“露头”,本实施方式在回填土与老土体间通过增设锚杆4以加强回填土与老土体的结合,利用回填层3完成暗洞施工,避免了盲目出洞所带来的一系列地质灾害及涮坡二次进洞引起的环境损伤。实施方式一: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公开的跨越冲沟地段的隧道构造,包括穿越山体5的隧道结构体1,间断流水在山体5的表面冲刷形成冲沟2,贯穿冲沟2的隧道结构体1,其拱顶11露出冲沟2,还包括采用回填土回填而成的回填层3、若干锚杆4,该回填层3位于隧道结构体1贯穿冲沟2的区域,回填层3的标高大于拱顶11的标高,回填层3的长度大于隧道结构体1的开挖宽度,回填层3采用下坡方式与隧址区的自然冲沟顺接;在回填冲沟2之前将若干锚杆4逐一水平打入山体5,裸露在山体5外侧的锚杆4位于冲沟2内,回填后裸露的锚杆4埋置于回填层3内。若干锚杆4分成两组,水平打入冲沟2两侧的山体5。隧道在冲沟2路段局部已“露头”,本实施方式在回填土与老土体间通过增设锚杆4以加强回填土与老土体的结合,利用回填层3完成暗洞施工,避免了盲目出洞所带来的一系列地质灾害及涮坡二次进洞引起的环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跨越冲沟地段的隧道构造,包括隧道结构体,间断流水在山体的表面冲刷形成冲沟,隧道结构体贯穿冲沟,其拱顶露出冲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n采用回填土回填而成的回填层,该回填层位于隧道结构体贯穿冲沟的区域,回填层的顶面标高大于拱顶的标高,回填层的长度大于隧道结构体的开挖跨径,回填层采用下坡方式与自然冲沟顺接;/n若干锚杆在回填冲沟之前,被逐一水平打入山体,裸露在山体外侧的锚杆则埋置于回填层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跨越冲沟地段的隧道构造,包括隧道结构体,间断流水在山体的表面冲刷形成冲沟,隧道结构体贯穿冲沟,其拱顶露出冲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采用回填土回填而成的回填层,该回填层位于隧道结构体贯穿冲沟的区域,回填层的顶面标高大于拱顶的标高,回填层的长度大于隧道结构体的开挖跨径,回填层采用下坡方式与自然冲沟顺接;
若干锚杆在回填冲沟之前,被逐一水平打入山体,裸露在山体外侧的锚杆则埋置于回填层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构造,其特征在于,若干锚杆分成两组,水平打入冲沟两侧的山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隧道构造,其特征在于,打入山体的锚杆长度h1≥2倍的裸露在山体外侧的锚杆长度h2。


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江峰张国平蒋振国李刚刘胜勇安欣杨欣马润前乔兢刘忠林曹雄曹玉平张晓伟李鸿斌张栋平巩伟谢亚飞雷济刚李晓彬
申请(专利权)人:榆林市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站榆林市交通运输局榆林四通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