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电池热管理歧管段及其组件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本申请要求享有于2017年10月6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No.62/569,012的权益。
本公开大体上涉及电动车辆中的电池,并且更具体地,涉及用于电动车辆电池的热管理架构。
技术介绍
与混合动力电动车辆(HEVs)和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车辆(PHEV)一样,电动车辆(EV)采用电池作为电源。例如,汽车式电动车辆越来越多地使用锂离子电池作为其电源。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热,因此通常配备有热管理架构,诸如冷却架构,目的是调节电池的温度。传统上,热管理架构涉及许多管线、以及管线和其他地方的许多连接。但是,这些管线和连接可能会出现不希望的流体泄漏情况,并会导致不希望的压力下降,从而可能妨碍有效的电池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池热管理歧管段可以包括供给管、返回管和横向构件。供给管具有供给入口、供给出口、和跨越于供给入口和供给出口之间的供给通道。供给管具有多个供给分支管。每个供给分支管具有从供给通道跨越并与供给通道流体连通的供给分支通道。返回管具有返回入口、返回出口、以及跨越于返回入口和返回出口之间的返回通道。返回管有多个返回分支管。每个返回分支管具有从返回通道跨越并与返回通道流体连通的返回分支通道。横向构件在供给管和返回管之间延伸。供给管、供给分支管、返回管、返回分支管和横向构件共同构成电池热管理歧管段的整体架构。在一个实施例中,供给管在靠近端部处具有一个或多个用于容纳保持器的开口,以便与第二电池热管理歧管段的端部建立连接。r>在一个实施例中,供给管的端部是内凹式入口端部。第二个电池热管理歧管段的端部是外凸式出口端部。在一个实施例中,供给管具有纵向间隙。纵向间隙被限定在第一卡位部和第二卡位部之间。纵向间隙容纳保持器,目的是与第二个电池热管理歧管段建立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纵向间隙位于靠近供给管的端部。与第二电池热管理歧管段建立的连接是与第二电池热管理歧管段的端部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卡位部是外部第一凸缘。第二卡位部是外部第二凸缘。在一个实施例中,当保持器被容纳在纵向间隙中的第一纵向位置处时,电池热管理歧管段与第二电池热管理歧管段之间的连接被建立。并且,当保持器被容纳在纵向间隙中的与第一纵向位置间隔开的第二纵向位置处时,电池热管理歧管段与第二电池热管理歧管段之间的连接被建立。在一个实施例中,横向构件有一部分或更多部分被架构成在供给管和返回管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屈服。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池热管理歧管段的整体架构是借助于注射成型工艺实现。在一个实施例中,横向构件具有与电动车辆电池的部件的安装接合。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供给分支管或返回分支管经由卡合式快速连接器与电动车辆电池的部件建立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池热管理歧管组件包括多个电池热管理歧管段,如上所述。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电池热管理歧管段可以包括管。该管具有入口、出口以及跨越于入口和出口之间的通道。管具有一个或多个从其延伸的分支管。分支管具有分支通道,分支通道从通道跨越并与其连通。管还具有纵向间隙,该纵向间隙限定在第一卡位部和第二卡位部之间,用于建立与第二电池热管理歧管段的连接。第二电池热管理歧管段是与电池热管理歧管段分离且离散的部件。管和分支管构成了电池热管理歧管段的整体架构。在一个实施例中,纵向间隙位于靠近管的端部。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卡位部是外部第一凸缘。第二卡位部是外部第二凸缘。在一个实施例中,当第二电池热管理歧管段处于纵向间隙的第一纵向位置处时,与第二电池热管理歧管段的连接被建立。并且当第二电池热管理歧管段处于纵向间隙的第二纵向位置处时,与第二电池热管理歧管段的连接也被建立。第二纵向位置与第一纵向位置间隔开。在一个实施例中,如上所述,电池热管理歧管组件包括多个电池热管理歧管段。在又一个实施例中,电池热管理歧管段可包括供给管、返回管和横向构件。供给管具有供给入口、供给出口和跨越于供给入口和供给出口之间的供给通道。供给管具有一个或多个从其延伸的供给分支管。供给分支管具有从供给通道跨越并与其流体连通的供给分支通道。供给管具有第一纵向间隙,该第一纵向间隙限定在第一卡位部和第二卡位部之间,目的是与第二离散的电池热管理歧管段建立连接。返回管具有返回入口、返回出口和跨越于返回入口和返回出口之间的返回通道。返回管具有一个或多个从其延伸的返回分支管。返回分支管具有返回分支通道,返回分支通道从返回通道跨越并与其流体连通。返回管具有第二纵向间隙,第二纵向间隙限定在第三卡位部和第四卡位部之间,目的是建立与第二电池热管理歧管段的连接。横向构件在供给管和返回管之间延伸。在一个实施例中,供给管、供给分支管、返回管、返回分支管和横向构件均构成电池热管理歧管段的整体架构。在一个实施例中,当第二电池热管理歧管段处于第一和第二纵向间隙的第一纵向位置处时,与第二电池热管理歧管段的连接被建立。并且当第二电池热管理歧管段处于纵向间隙的第二纵向位置处时,与第二电池热管理歧管段的连接也被建立。第二纵向位置与第一纵向位置间隔开。附图说明参考附图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其中:图1是电池热管理歧管段的实施例的立体视图;图2是图1的电池热管理歧管段的另一个立体视图;图3是图1的电池热管理歧管段的俯视图;图4是图1的电池热管理歧管段的正视图;图5是图1的电池热管理歧管段的后视图;图6是图1的电池热管理歧管段的剖视图;图7是可与图1的电池热管理歧管段一起使用的卡合式快速连接器的实施例的立体视图;图8是图7的卡合式快速连接器的剖视图;图9是图7的卡合式快速连接器的剖视图;和图10是图7的卡合式快速连接器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参考附图,其示出了电池热管理歧管段(下文中称为“电池歧管段”)的实施例,电池热管理歧管段在热管理流体的循环过程中被用来帮助调节电动车辆(EV)的电池中的温度。在示例应用中,热管理流体是冷却剂,而电池是在EV中被用作电源的锂离子电池。术语“电动车辆”及其缩写和语法变型在本文中被广泛使用,以涵盖像轿车(car)和卡车这样的汽车应用中的混合动力电动车辆(HEVs)、插电式电动车辆(PHEVs)以及其他类型的电动车辆,以及像公共汽车、摩托车和船这样的非汽车应用。电池歧管段被设计和构造为模块化部件,因此多个段可以被串行连结并且串联布置以建立电池热管理歧管组件,在这一点上,单个电池歧管段在应用中构成了多个元件组成的较大组件中的一个元件。在其他进展中,电池歧管段具有最少个数的离散的管线和连接件,因此与先前已知的配备在EV电池中的热管理架构相比,减少了流体泄漏的情况。以相似的方式,与先前已知的架构相比,电池歧管段优化了流体流动性能,并因此减少了其间的压降。此外,除非另有说明,否则术语“径向”、“轴向”和“周向”及其语法变化是指相对于电池歧管段的大体上圆柱形的管的方向。图1-图6呈现了电池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热管理歧管段,包括:/n供给管,具有供给入口、供给出口和跨越于所述供给入口和所述供给出口之间的供给通道,所述供给管具有从其延伸的多个供给分支管,所述多个供给分支管中的每一个具有从所述供给通道跨越并与其流体连通的供给分支通道;/n返回管,具有返回入口、返回出口和跨越于所述返回入口和所述返回出口之间的返回通道,所述返回管具有从其延伸的多个返回分支管,所述多个返回分支管中的每一个具有从所述返回通道跨越并与其流体连通的返回分支通道;和/n横向构件,在所述供给管和所述返回管之间延伸;/n其中,所述供给管、所述多个供给分支管、所述返回管、所述多个返回分支管和所述横向构件全部构成所述电池热管理歧管段的整体架构。/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1006 US 62/569,0121.一种电池热管理歧管段,包括:
供给管,具有供给入口、供给出口和跨越于所述供给入口和所述供给出口之间的供给通道,所述供给管具有从其延伸的多个供给分支管,所述多个供给分支管中的每一个具有从所述供给通道跨越并与其流体连通的供给分支通道;
返回管,具有返回入口、返回出口和跨越于所述返回入口和所述返回出口之间的返回通道,所述返回管具有从其延伸的多个返回分支管,所述多个返回分支管中的每一个具有从所述返回通道跨越并与其流体连通的返回分支通道;和
横向构件,在所述供给管和所述返回管之间延伸;
其中,所述供给管、所述多个供给分支管、所述返回管、所述多个返回分支管和所述横向构件全部构成所述电池热管理歧管段的整体架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热管理歧管段,其中,所述供给管具有至少一个位于其中的开口,所述开口在端部附近用于容纳保持器,以建立与第二电池热管理歧管段的端部的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热管理歧管段,其中,所述供给管的端部是内凹式入口端部,且所述第二电池热管理歧管段的所述端部是外凸式出口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热管理歧管段,其中,所述供给管具有被限定在第一卡位部和第二卡位部之间的纵向间隙,用于容纳保持器以建立与第二电池热管理歧管段的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热管理歧管段,其中,所述纵向间隙位于所述供给管的端部附近,且与所述第二电池热管理歧管段建立的连接是与所述第二电池热管理歧管段的端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热管理歧管段,其中,所述第一卡位部是外部第一凸缘,且所述第二卡位部是外部第二凸缘。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热管理歧管段,其中,当所述保持器被容纳在所述纵向间隙中位于第一纵向位置处时,所述电池热管理歧管段与所述第二电池热管理歧管段之间的连接被建立,且当所述保持器被容纳在所述纵向间隙中位于与所述第一纵向位置间隔开的第二纵向位置处时,所述电池热管理歧管段与所述第二电池热管理歧管段之间的连接被建立。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热管理歧管段,其中,所述横向构件有至少一部分被架构成在所述供给管和所述返回管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屈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热管理歧管段,其中,所述电池热管理歧管段的整体架构是经由注射成型工艺实现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热管理歧管段,其中,所述横向构件具有与电动车辆电池的部件的安装接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热管理歧管段,其中,所述多个供给分支管或返回分支管中的至少一个经由卡合式快速连接器与电动车辆电池的部件建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C·琼斯,D·范斯勒,布赖恩·T·伊格纳茨卡,N·沃德,D·彼得森,M·R·布赫,
申请(专利权)人:诺玛美国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美国;US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