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接头及具有其的工作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53709 阅读:8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3 00: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旋转接头及具有其的工作台,该旋转接头包括壳体、旋转芯、流体引入结构以及电路引入结构,旋转芯可转动地设置在壳体内;流体引入结构包括设置在旋转芯和壳体上的流体引入通道,以通过流体引入结构实现流体引入;电路引入结构包括设置在壳体上的外部接线柱和设置在旋转芯上的内部接线柱,内部接线柱用于与连接线连接,以通过外部接线柱和内部接线柱之间的配合实现外部接线柱与连接线之间的电连接;即当旋转芯相对壳体转动时,也能够保证流体引入和电路引入。

Rotary joint and worktable with 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旋转接头及具有其的工作台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床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旋转接头及具有其的工作台。
技术介绍
目前,在现有技术中的铣削加工中,由于立式铣头和卧式铣头分别位于不同的数控机床内,即采用不同的数控机床分别实现立式铣削和卧式铣削,可见,这种铣削加工方式的加工效率较低。另外,如果将立式铣头和卧式铣头集中在一个数控加工中心,使这种数控加工中心的立式铣头和卧式铣头沿着各自的旋转轴独立运动,进而可在同一台数控机床上同时实现立式铣削和卧式铣削,进而提高铣削效率和加工精度。然而,现有技术中的工作台通常仅有一个加工工位,无法在同一个数控加工中心中分别配合立式铣头和卧式铣头工作;如果为了保证铣削效率和加工精度而在一个工作台上设置多个加工工位,需要使多个加工工位上的加工台转动设置来使各个加工台能够处于立式铣削加工位置或卧式铣削加工位置,以使立式铣头或卧式铣头对相应加工台上的工件进行加工。但是,对于这种转动设置的加工台,由于加工台在转动过程中,常规的气流引入方式和电路引入方式会出现线路缠绕的问题,不利于加工台的正常运用,故现有技术中的转动设置的加工台存在气流引入问题和电路引入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旋转接头及具有其的工作台,以解决具有转动设置的加工台的工作台难以实现流体引入和电路引入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旋转接头,其包括:壳体;旋转芯,旋转芯可转动地设置在壳体内;流体引入结构,流体引入结构包括设置在旋转芯和壳体上的流体引入通道,以通过流体引入结构实现流体引入;电路引入结构,电路引入结构包括设置在壳体上的外部接线柱和设置在旋转芯上的内部接线柱,内部接线柱用于与连接线连接,以通过外部接线柱和内部接线柱之间的配合实现外部接线柱与连接线之间的电连接。进一步地,流体引入通道包括第一通道段、第二通道段和过渡槽,第一通道段设置在壳体上,第二通道段设置在旋转芯上;过渡槽设置在旋转芯的外表面并绕旋转芯的旋转轴线设置,所说过渡槽与第一通道段和第二通道段均连通,以在旋转芯转动的过程中使第一通道段和第二通道段保持连通。进一步地,流体引入结构还包括:流体引入接头,流体引入接头设置在壳体上并与第一通道段连通;流体引出接头,流体引出接头设置在旋转芯并与第二通道段连通。进一步地,第一通道段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旋转芯的旋转轴线;第二通道段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第一支路用于与过渡槽连通,第一支路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旋转芯的旋转轴线,第二支路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旋转芯的旋转轴线。进一步地,流体引入结构为多个,多个流体引入结构的过渡槽沿旋转芯的旋转轴线间隔布置。进一步地,旋转接头还包括多个密封圈,多个密封圈均夹设在壳体和旋转芯之间,相邻两个过渡槽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密封圈。进一步地,电路引入结构还包括导电环,导电环设置在旋转芯上并与内部接线柱连接,导电环绕旋转芯的旋转轴线设置,外部接线柱通过导电环与内部接线柱电连接。进一步地,外部接线柱上设置有电刷,外部接线柱通过电刷与导电环接触。进一步地,电路引入结构为多个,多个电路引入结构沿旋转芯的旋转轴线间隔布置;相邻两个电路引入结构的导电环之间夹设有隔环。进一步地,旋转芯上设置有安装凹槽,导电环设置在安装凹槽内,导电环和安装凹槽之间夹设有隔套。进一步地,旋转芯上设置有让位腔,内部接线柱的第一端位于让位腔内,内部接线柱的第二端穿过让位腔的腔壁后与导电环连接。进一步地,壳体包括壳主体和后盖部,壳主体和后盖部沿旋转芯的旋转轴线布置;流体引入结构与壳主体对应设置,电路引入结构与后盖部对应设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工作台,该工作台包括加工台组件、主轴、连接线以及上述的旋转接头,主轴可转动地设置,加工台组件和旋转接头的旋转芯均与主轴连接,以使主轴带动加工台组件和旋转芯转动;旋转接头的流体引入结构与加工台组件连接,以通过流体引入结构向加工台组件引入流体;连接线的两端分别与旋转接头的电路引入结构的内部接线柱和加工台组件连接,以实现加工台组件与电路引入结构之间的电连接。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旋转接头包括壳体、旋转芯、流体引入结构以及电路引入结构,旋转芯可转动地设置在壳体内;并通过流体引入结构和电路引入结构来实现流体引入和电路引入;其中,流体引入结构包括设置在旋转芯和壳体上的流体引入通道,以通过流体引入结构实现流体引入;电路引入结构包括设置在壳体上的外部接线柱和设置在旋转芯上的内部接线柱,内部接线柱用于与连接线连接,以通过外部接线柱和内部接线柱之间的配合实现外部接线柱与连接线之间的电连接;即当旋转芯相对壳体转动时,也能够保证流体引入和电路引入;将旋转接头应用在具有转动设置的加工台的工作台中,可以使旋转接头的旋转芯与转动设置的加工台同步转动,这样即使工作台的加工台处于转动过程中也能够保证该加工台的流体引入和电路引入,进而保证该加工台能够实现加工操作;可见,通过使用旋转接头能够解决具有转动设置的加工台的工作台难以实现流体引入和电路引入的问题。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可选的一种旋转接头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可选的一种工作台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图2中的工作台的旋转接头与主轴的配合结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0、旋转接头;10、旋转芯;11、让位腔;21、第一通道段;22、第二通道段;221、第一支路;223、第二支路;23、过渡槽;24、流体引入接头;25、流体引出接头;30、密封圈;40、壳体;41、壳主体;42、后盖部;43、第一轴承;44、第二轴承;51、线缆;511、连接线;52、内部接线柱;53、导电环;54、隔套;55、外部接线柱;56、电刷;57、压块;58、隔环;200、工作台;210、主轴;220、加工台组件;230、中间接头;240、支撑台。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旋转接头100,请参考图1,该旋转接头100包括壳体40、旋转芯10、流体引入结构以及电路引入结构,旋转芯10可转动地设置在壳体40内;流体引入结构包括设置在旋转芯10和壳体40上的流体引入通道,以通过流体引入结构实现流体引入;电路引入结构包括设置在壳体40上的外部接线柱55和设置在旋转芯10上的内部接线柱52,内部接线柱52用于与连接线511连接,以通过外部接线柱55和内部接线柱52之间的配合实现外部接线柱55与连接线511之间的电连接。在本专利技术的旋转接头100中,其包括壳体40和可转动地设置在壳体40内的旋转芯10,并通过流体引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旋转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n壳体(40);/n旋转芯(10),所述旋转芯(10)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40)内;/n流体引入结构,所述流体引入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旋转芯(10)和所述壳体(40)上的流体引入通道,以通过所述流体引入结构实现流体引入;/n电路引入结构,所述电路引入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40)上的外部接线柱(55)和设置在所述旋转芯(10)上的内部接线柱(52),所述内部接线柱(52)用于与连接线(511)连接,以通过所述外部接线柱(55)和所述内部接线柱(52)之间的配合实现所述外部接线柱(55)与所述连接线(511)之间的电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旋转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40);
旋转芯(10),所述旋转芯(10)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40)内;
流体引入结构,所述流体引入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旋转芯(10)和所述壳体(40)上的流体引入通道,以通过所述流体引入结构实现流体引入;
电路引入结构,所述电路引入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40)上的外部接线柱(55)和设置在所述旋转芯(10)上的内部接线柱(52),所述内部接线柱(52)用于与连接线(511)连接,以通过所述外部接线柱(55)和所述内部接线柱(52)之间的配合实现所述外部接线柱(55)与所述连接线(511)之间的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引入通道包括第一通道段(21)、第二通道段(22)和过渡槽(23),所述第一通道段(21)设置在所述壳体(40)上,所述第二通道段(22)设置在所述旋转芯(10)上;
所述过渡槽(23)设置在所述旋转芯(10)的外表面并绕所述旋转芯(10)的旋转轴线设置,所说过渡槽(23)与所述第一通道段(21)和所述第二通道段(22)均连通,以在所述旋转芯(10)转动的过程中使所述第一通道段(21)和所述第二通道段(22)保持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引入结构还包括:
流体引入接头(24),所述流体引入接头(24)设置在所述壳体(40)上并与所述第一通道段(21)连通;
流体引出接头(25),所述流体引出接头(25)设置在所述旋转芯(10)并与所述第二通道段(22)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段(21)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旋转芯(10)的旋转轴线;
所述第二通道段(22)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支路(221)和第二支路(223),所述第一支路(221)用于与所述过渡槽(23)连通,所述第一支路(221)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旋转芯(10)的旋转轴线,所述第二支路(223)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旋转芯(10)的旋转轴线。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引入结构为多个,多个所述流体引入结构的过渡槽(23)沿所述旋转芯(10)的旋转轴线间隔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转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接头还包括多个密封圈(30),所述多个密封圈(30)均夹设在所述壳体(40)和所述旋转芯(10)之间,相邻两个所述过渡槽(23)之间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跃春张博杨建新邵若时张航宇周永志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