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暖循环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5190 阅读:1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冷暖循环机,所述的冷暖循环机内部设有一致冷晶片,所述的致冷晶片两侧分别设第一以及第二蓄水箱,第一以及第二蓄水箱分别设有抽水马达、进水管以及出水管;所述的第一蓄水箱是以进水管与出水管连接冷暖循环机外部,使形成外部循环;第二蓄水箱的进水管是直接连接散热装置,而出水管是先通过致冷晶片再连接至散热装置,使形成内部循环;凭借的,可利用第一蓄水箱的外部循环将致冷晶片产生的低温或高温传送至外部,以产生冷热循环效果。(*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冷暖循环机
技术介绍
由于台湾气候夏季容易闷热,冬季又偏寒冷,因此如何将居家温度调节调 节至恰到好处实为国人所重视的课题之一,针对此一课题,遂有业者研发具有 温度调节功能的家电产品并广受消费大众喜爱。而目前一般具调温功能的家电 产品又以致冷降温者居多,例如冷风扇、冷气机...等,其中,以冷风扇而言, 为有效制造低温效果,业者是设计在冷风扇内放置水块,使风扇对着冰块吹拂, 此设计虽可有效降低空气温度,但缺点在于,冰块会快速溶化而需时时制水补充,造成使用上的不便;另就冷气机而言,则是通过压缩机将经过冷媒降温的 空气向外吹送,虽同具降低室温功能,但其缺点在于,压缩机运转音量过大造 成噪音困扰,且须定点设置无法任意移动。总的来说,上述家电产品都仅具单一致冷降温功能而无法兼具发热升温效 果,因此当冬季寒流来袭时,消费者必需另外购置电暖器以应付寒冬,如此不 仅造成消费者额外负担,更衍生家电产品过多占用空间等问题,显见实有须研 发兼具致冷以及发热功效,以及机动性佳等多重功能的家电产品的必要。有鉴于此,本技术设计人遂研发一种兼具降温以及保暖功能的冷暖循 环机,并在经过长时间设计、测试以及不断改良后而有本技术问世。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兼具降温以及保 暖功能的冷暖循环机。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冷暖循环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暖循环机内部设有一致冷晶片, 所述的致冷晶片两侧分别设第一蓄水箱与第二蓄水箱,第一蓄水箱与第二蓄水箱分别设有抽水马达、进水管与出水管;所述的第一蓄水箱是以进水管与出水 管连接冷暖循环机外部,形成外部循环;第二蓄水箱的进水管是连接散热装置, 而出水管是先通过致冷晶片再连接至散热装置,形成内部循环。据上所述的冷暖循环机,其中,所述的散热装置是可由大量散热鳍片以及 迂回绕设的水管构成。据上所述的冷暖循环机,其中,所述的散热装置一侧是可设置风扇组,以 降低散热装置的温度。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技术具有的优点在于凭 借本技术的设计,可利用冷暖循环机的外部循环将致冷晶片产生的高或低 温传送至外部,进而产生降温或保暖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除去前壳体后的前侧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除去后壳体后的后侧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A-壳体;Al-温控装置;B-底座;l-致冷晶片;2-第一蓄水 箱;21-抽水马达;22-进水管;23-出水管;3-第二蓄水箱;31-抽水马达;32-进 水管;33-出水管;4-散热装置;41-散热鳍片;42-水管;5-风扇组。具体实施方式关于本技术设计人的技术手段,兹举一种较佳可行实施例配合图式在 下文进行详细说明,以供钧上深入了解并认同本技术。首先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分别为本技术的立体外观示意图,以及 分别除去前、后壳体以后的不同角度立体示意图。由第一至三图所示可知,本 技术的冷暖循环机在壳体A以及底座B所构成的空间中是设有一致冷晶片1,所述的致冷晶片1是受温控装置A1 (如图l所示)控制而 可进行极性切换,致冷晶片1的上下侧分别设第一以及第二蓄水箱2、 3,第一 以及第二蓄水箱2、 3分别设有抽水马达21、 31、进水管22、 32以及出水管23、 33;第一蓄水箱2,所述的第一蓄水箱2设有抽水马达21、进水管22与出水管 23,所述的进水管22与出水管23连接冷暖循环机外部,使形成外部循环,其中,其进水管22由壳体A外部进入壳体A内部后,是先连接至抽水马达21然 后再连接第一蓄水箱2,而出水管23则是直接由第一蓄水箱2连接至壳体A外部;第二蓄水箱3,所述的第二蓄水箱3也设有抽水马达31、进水管32与出水 管33,所述的第二蓄水箱3的进水管32是连接至第二蓄水箱3下方的散热装置 4,而出水管33是先通过致冷晶片l再连接至散热装置4,使形成内部循环;散热装置4,所述的散热装置4是由大量散热鳍片41以及迂回绕设的水管 42构成,且散热装置4另一侧是设有一风扇组5。关于本技术的使用状态,主要是视使用者的冷热需求而定,举例而言, 当使用者选择将低温传送至外部时,只须操作温控装置Al,使致冷晶片l的致 冷端朝向第一蓄水箱2,此时致冷晶片1的发热端则自然朝向第二蓄水箱3,凭 借的,致冷晶片l的致冷端的低温将传导至第一蓄水箱2并使其内部的液体温 度降低,再通过抽水马达21、进水管22与出水管23的传送,即可将第一蓄水 箱2内的低温液体传送至循环机外部,产生冷循环效果;而致冷晶片1的发热 端所散发的高温则将传导至第二蓄水箱3的出水管33,导致出水管33内部的液 体温度上升,然而,由于出水管33的热水将会进入散热装置4,因此其热度将 会被散热装置4吸收,并且在降温后再循进水管31流入第二蓄水箱3中,而散 热装置4所吸收的高温则在风扇组5转动所形成的气流吹拂下,持续被排送至 循环机外部并达致极佳散热效果。反之,当使用者选择将高温传送至外部时,同样只须操作温控装置Al,使 致冷晶片1的发热端朝向第一蓄水箱2,此时致冷晶片l的致冷端则自然朝向第 二蓄水箱3,凭借此结构,致冷晶片1的发热端的高温将传导至第一蓄水箱2并 使其内部的液体温度升高,再通过抽水马达21、进水管22与出水管23的传送, 即可将第一蓄水箱2内的高温液体传送至循环机外部,产生热循环效果;而致 冷晶片1的致冷端所产生的低温则将传导至第二蓄水箱3的出水管33,同样先 进入散热装置4再循进水管31流入第二蓄水箱3中,然与前一使用方式的差别 在于,由于第二蓄水箱3的出水管33是经过致冷晶片l的致冷端,故无吸收高 温而需散热的需求,因此散热装置4以及风扇组5在此一使用状态下较未彰显 其散热功效。综观上述,本技术的构造特征的确能提供一种可进行冷、热循环,并 将冷、热循环所产生的低温或高温向外传送的冷暖循环机,并可使其确实具有实用价值以及进步性。以上说明对本技术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 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 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冷暖循环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暖循环机内部设有一致冷晶片,所述的致冷晶片两侧分别设第一蓄水箱与第二蓄水箱,第一蓄水箱与第二蓄水箱分别设有抽水马达、进水管与出水管;所述的第一蓄水箱是以进水管与出水管连接冷暖循环机外部,形成外部循环;第二蓄水箱的进水管是连接散热装置,而出水管是先通过致冷晶片再连接至散热装置,形成内部循环。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暖循环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散热装置由大 量散热鳍片以及迂回绕设的水管构成。3、 根据权利要求l或2所述的冷暖循环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散热装置 一侧设置有用来降低散热装置的温度的风扇组。专利摘要本技术是一种冷暖循环机,所述的冷暖循环机内部设有一致冷晶片,所述的致冷晶片两侧分别设第一以及第二蓄水箱,第一以及第二蓄水箱分别设有抽水马达、进水管以及出水管;所述的第一蓄水箱是以进水管与出水管连接冷暖循环机外部,使形成外部循环;第二蓄水箱的进水管是直接连接散热装置,而出水管是先通过致冷晶片再连接至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冷暖循环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暖循环机内部设有一致冷晶片,所述的致冷晶片两侧分别设第一蓄水箱与第二蓄水箱,第一蓄水箱与第二蓄水箱分别设有抽水马达、进水管与出水管;所述的第一蓄水箱是以进水管与出水管连接冷暖循环机外部,形成外部循环;第二蓄水箱的进水管是连接散热装置,而出水管是先通过致冷晶片再连接至散热装置,形成内部循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丁金
申请(专利权)人:桦昌兴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