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提高蓄冷密度的蓄冷空调系统,包括制冷机组、蓄冷设备、冷冻水泵、空调机组、冷却水系统,还设有1~数个低温冷却水循环管路和2~数个高温冷冻水制冷管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高温冷冻水当成低温冷却水提供给制冷机组的冷凝器进行制冷,冷凝温度降低,提高了制冷机组的效率,减少了空调的运行电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作为低温冷却水使用后的高温冷冻水经制冷机组的蒸发器制冷,蒸发温度升高,提高了制冷机组的效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水蓄冷或冰蓄冷空调系统,能更多地降低用电高峰期的用电量,减少运行费用,增加蓄冷密度,对电网的移峰填谷有积极的作用。(*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蓄冷空调系统。
技术介绍
自改革开放以来,电力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已取 得长足的发展。但是,电力的增长仍然满足不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和人民生活用电急剧增长的需要,全国缺电局面仍然存在,电网负荷 率低,系统峰谷差加大,高峰电力严重不足,致使电网经常拉网限电。 有效的将高峰期的电量转移到低谷期,使整个电网用电更为均匀,可 以降低电网的规划容量,节约巨额的电力基建投资,是缓解电力建设, 有效利用电网的重要途径。在建筑能耗中,由于空调制冷用电日益加大,并与电网用电高峰 重叠,是导致我国夏天用电高峰时期用电不足,拉网限电,而电网低 谷期电量富余,电网不经济运行的重要原因。2004年国家发改委和电监会联合发布了《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 工作的指导意见》,《知道意见》要求"大力推广蓄能,包括蓄冷、蓄 热等转移负荷类技术措施。空调蓄冷技术是在低谷电力时间将冷量储存在蓄冷槽中,在高峰 时再把冷量释放出来,满足建筑物空调或生产工艺的需要。与常规空调系统比较,具有以下优点(1) 蓄冷空调通过转移制冷设备的运行时间,充分利用夜间电 力,减少峰值用电量,成为电力移峰填谷最有潜力的途径,兼具经济 效益和设备效益。(2) 使设备在高效率点运行,避免了主^l随空调负荷的变化而 变化,使主机效率降低的问题,节约了空调的运行电量,提高了主机 的运行安全性,延长了主机的使用寿命。(3) 减少了空调冷热源设备的安装容量。节约了初投资。(4) 作为备用冷、热源在供电不足的情况下满足建筑物的空调要求。对工艺用冷空调而言,避免了因空调突然停机而造成设备不合 格品的产生。(5) 对于冷却塔或风冷热泵,由于夜间环境温度低,冷凝温度 下降,制冷机组的性能系数(C0P)提高,节约了运行费用。现在常用的蓄冷空调系统有两种形式1、水蓄冷形式例如图1所示的一种水蓄冷空调系统,它包括冷水机组11、蓄冷设备、冷冻水泵12、空调机组13、冷却水泵15 和冷却塔14,蓄冷设备包括低温冷冻水蓄冷槽17和高温冷冻水蓄冷 槽18,所述空调机组13的供水管与低温冷冻水蓄冷槽17连接,空 调机组13的回水管与高温冷冻水蓄冷槽18连接,冷冻水泵12设在 空调机组13的供水管上,在高温冷冻水蓄冷槽18和低温冷冻水蓄冷 槽17之间设有高温冷冻水制冷管路经过冷水机组蒸发器111,在高 温冷冻水蓄冷槽18和冷水机组蒸发器111的进水端之间设有冷冻水循环泵16,冷水机组冷凝器112的进水端、出水端通过管道与冷却 塔14连接,冷却水泵14设在冷凝器112的进水端与冷却塔14之间。 水蓄冷系统的优点是初投资较低,结构简单,管理方便。缺点是蓄 冷密度较低,所需要的空间较大。2、冰蓄冷形式优点是蓄冷密度较大,所需要的空间小,但是其缺点是其初投资较高,结构复杂,维护管理复杂。常规的蓄冷空调系统的运行方案为在用电低峰期将蓄冷设备中 的高温冷冻水变成低温冷冻水或冰,在用电高峰期将低温冷冻水或冰 当成空调机组的冷负荷再变成高温冷冻水,当空调冷负荷高于蓄冷设 备所能储存的冷负荷时,需要开启冷却塔和制冷机组提供冷负荷给空 调机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蓄冷密度的蓄冷空调系统, 它能减少初投资、提高蓄冷密度和制冷效率。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的蓄冷空调系统 包括制冷机组、蓄冷设备、冷冻水泵、空调^l组、冷却水系统,还设 有1 数个低温冷却水循环管路,每个低温冷却水循环管路是由管道 将蓄冷设备与制冷机组冷凝器、冷凝器与蓄冷设备依次连接构成,并 在冷凝器的供水管上设有低温冷却水循环泵;还设有2 数个高温冷冻水制冷管路,每个高温冷冻水制冷管路是由管道连接在蓄冷设备中 的不同温度的冷冻水之间并经过制冷机组的蒸发器,在蒸发器的供水管上设置有高温冷冻水循环泵;在上述各管道上均设有电动调节阀,在低温冷却水循环管路的冷凝器供水管上设有保证冷凝器的进水温度满足制冷机组冷却水进水温度要求的温度控制开关;在高温冷冻水制冷管路的蒸发器供水管上设有保证蒸发器的进水温度满足制冷机组冷冻水进水温度要求的温度控制开关。本技术的蓄冷空调系统可以是水蓄冷或冰蓄冷空调系统。 作为较好的方案,本技术中的蓄冷设备包括一个大蓄冷槽,在大蓄冷槽内设置竖向隔膜构成二至数个小蓄冷槽,不同温度的冷冻水储蓄在不同的小蓄冷槽内。本技术中的制冷机组可为一台或多台。本技术中冷却水系统的换热装置可为冷却塔或湖泊水或土 壤等。本技术的原理如下-众所周知,对于制冷机组,降低冷凝温度(冷却水温度)或升 高蒸发温度(进入蒸发器的冷冻水温度),制冷机组效率都将升高。 一些资料显示,冷却水温度降低,制冷机组效率能提高50%~60%左 右。本技术设有1 数个低温冷却水循环管路,它可在放冷阶段 制冷机组开启时运行,将高温冷冻水当成低、温^^却水提供给制冷机组 的冷凝器进行制冷,由于高温冷冻水的温度远低于常规冷却水的温 度,冷凝温度降低,提高了制冷机组的效率,同时不需要开启冷却水 系统,由于不需开启冷却^:等耗电的换热装置,减少了空调的运行电 费。通过制冷机组进行制)^令后,高温冷冻水温当成低温冷却水后温度 继续升高。本技术还设有2 数个高温冷冻水制冷管路,它可在需蓄冷 时运行,将高温冷冻水经制冷机组的蒸发器制冷温度降低,最后变成 低温冷冻水或蓄冰,由于高温冷冻水温度高,蒸发温度升高,提高了 制冷机组的效率,尤其是在用电低谷期的夜间,室外温度低,通过冷 却塔后的冷却水温度比白天通过冷却塔的冷却水温度低,也提高了机 组效率。由上可见,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在于本技术能够增加蓄冷设备中冷冻水的温差(比常规的水蓄冷空调高20度甚至更高),减少了蓄冷设备的容量,减少了初投资;本技术比常规的蓄冷系统更多的降低了用电高峰期的用电量,减少运行费用,增加了蓄冷密度。本技术对电网的移峰填谷有积极的作用。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的一种水蓄冷空调系统的结构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图。图3是实施例在放冷阶段的运行示意图。图4是实施例在将高温冷冻水当低温冷却水阶段的运行示意图。 图5、图6是实施例在蓄冷阶段的运行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冷冻水最高进水温度设定为17度,冷却水最低进水 温度设定为17度,该温度可根据系统具体情况和要求设定。参见图2,本实施例包括制冷机组1、高温冷冻水循环泵2、冷 冻水泵3、空调机组4、冷却塔5、低温冷却水循环泵6、冷却水泵7、 蓄冷槽8、蓄冷槽9、蓄冷槽10;所述制冷机组1包括蒸发器101和冷凝器102;所述蓄冷槽8至10是由一个大蓄冷槽设置竖向隔膜形 成,蓄冷槽8是低温冷冻水蓄槽,蓄冷槽9、蓄冷槽10是高温冷冻 水蓄槽,分别储蓄不同温度的高温冷冻水,在蓄冷槽8、 9、 10的各 个进水口与出水口处均设置有一个电动调节阀,它们是电动调节阀 Kl、 K2、 K3、 K4、 K5、 K6、 K7、 K8。参见图2至图6,本实施例设有如下几个管路1、 低温冷冻水放冷管路蓄冷槽8与空调机组4的供水管连接,空调机组4的回水管与蓄 冷槽9连接,在空调机组4的供水管上设冷冻水泵3。在空调机组4的供、回水管道间设置旁通管道L2,在旁通管道 L2上设置电动调节阀门Kll。在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提高蓄冷密度的蓄冷空调系统,包括制冷机组、蓄冷设备、冷冻水泵、空调机组、冷却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设有1~数个低温冷却水循环管路,每个低温冷却水循环管路是由管道将蓄冷设备与制冷机组冷凝器、冷凝器与蓄冷设备依次连接构成,并在冷凝器的供水管上设有低温冷却水循环泵;还设有2~数个高温冷冻水制冷管路,每个高温冷冻水制冷管路是由管道连接在蓄冷设备中的不同温度的冷冻水之间并经过制冷机组的蒸发器,在蒸发器的供水管上设置有高温冷冻水循环泵;在上述各管道上均设有电动调节阀,在低温冷却水循环管路的冷凝器供水管上设有保证冷凝器的进水温度满足制冷机组冷却水进水温度要求的温度控制开关;在高温冷冻水制冷管路的蒸发器供水管上设有保证蒸发器的进水温度满足制冷机组冷冻水进水温度要求的温度控制开关。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龙涛,
申请(专利权)人:龙涛,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