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管线工程成品管邻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4890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2 22: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地下管线工程成品管邻接结构,包括通过逐次推进至地下土体以内的多根成品管,相邻两根成品管邻接处构成管缝,相邻两根成品管邻接处还通过填塞于成品管外壁与地下土体之间的固结体连接为一体,固结体是经过向管缝以内浇筑混凝土后凝结形成。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向相邻两根成品管邻接处管缝以内充填混凝土使其凝结形成固结体,增加了相应成品管抵御地下环境温度变化的能力,固结体使相邻两根成品管连接为一体,增加了相邻两个成品管邻接处的强度和承载能力,能够有效抵御来自于地下的压力,维持地下管线相邻成品管邻接处的稳定,保证地下管线的安全、可靠和稳定运行。

An adjacency structure of finished pipe in underground pipeline engineer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下管线工程成品管邻接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
,特别是指一种地下管线工程成品管邻接结构。
技术介绍
在铺设地下管线施工时,成品管施工方法是首选的施工方式,因为这种施工方式排除障碍的可能性最大、最好,现有技术中,成品管施工方法多采用单向顶进的施工方式,采用这种施工方式施工时,地下管线即由多根成品管依次邻接而成,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地下管线的施工要求越来越高,地下管线铺设距离越来越长,地下管线铺设位置处的周边环境也越来越复杂,铺设后的地下管线承受着来自地下土体以内的巨大压力,为了保证地下管线设施的安全,相邻两根成品管邻接处即最地下管线中最薄弱的环节,因此,采用合理的施工工艺,合理地设置相邻两根成品管邻接处的结构,是保障地下管线长期稳定可靠使用的基础。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地下管线工程成品管邻接结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地下管线工程成品管邻接结构,包括通过逐次推进至地下土体以内的多根成品管,相邻两根成品管邻接处构成管缝,相邻两根成品管邻接处还通过填塞于所述成品管外壁与地下土体之间的固结体连接为一体,所述固结体是经过向所述管缝以内浇筑混凝土后凝结形成。所述成品管是由混凝土浇筑而成的圆筒形状。所述管缝宽度为10~15mm。所述固结体在所述成品管轴向截面上的投影长度不小于5m。所述固结体相对于所述成品管外壁表面的厚度不小于1.5m。所述固结体是使用混凝土浇筑装置向所述管缝以内浇筑混凝土后凝结形成,所述混凝土浇筑装置包括储气罐、投料斗和多个空压机,多个空压机并联连接于储气罐输入端,储气罐输出端通过供气管道接入投料斗以内,投料斗还连接有送料管,送料管伸入所述成品管以内并且对准相邻两根成品管邻接处。所述空压机数量为3个。所述空压机输出压力为0.3MPa。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相邻两根成品管邻接处预留管缝,使相应的成品管在面临地下环境温度出现变化时,当成品管受热膨胀或与遇冷收缩时,相邻两根成品管邻接处具有相应的拉伸和收缩空间,保证地下管线的安全稳定运行,有效提升地下管线的使用寿命,另外,通过向相邻两根成品管邻接处管缝以内填充的混凝土使相邻两根成品管连接为一体,增加了相邻两个成品管邻接处的强度和承载能力,能够有效抵御来自于地下的压力,同时也能够维持地下管线相邻成品管邻接处的稳定,防止邻近土体出现坍塌或沉降,保证地下管线的安全、可靠和稳定运行。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地下管线铺设施工工艺流程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成品管对接合拢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混凝土浇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校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成品管,2-导向圈,3-空压机,4-储气罐,5-投料斗,6-标杆,7-经纬仪,8-标靶,9-激光发射器,10-工作井,12-固结体,13-地下土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进一步描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但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地下管线工程成品管邻接结构,包括通过逐次推进至地下土体13以内的多根成品管1,相邻两根成品管1邻接处构成管缝,相邻两根成品管1邻接处还通过填塞于成品管1外壁与地下土体13之间的固结体12连接为一体,固结体12是经过向管缝以内浇筑混凝土后凝结形成。进一步地,成品管1是由混凝土浇筑而成的圆筒形状。成品管1采用预制方式预先制备而成。管缝宽度为10~15mm。另外,固结体12在成品管1轴向截面上的投影长度不小于5m。固结体12相对于成品管1外壁表面的厚度不小于1.5m。进一步地,固结体12是使用混凝土浇筑装置向管缝以内浇筑混凝土后凝结形成,混凝土浇筑装置包括储气罐4、投料斗5和多个空压机3,多个空压机3并联连接于储气罐4输入端,储气罐4输出端通过供气管道接入投料斗5以内,投料斗5还连接有送料管,送料管伸入成品管1以内并且对准相邻两根成品管1邻接处。优选空压机3数量为3个。空压机3输出压力为0.3MPa。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相邻两根成品管邻接处预留管缝,使相应的成品管在面临地下环境温度出现变化时,当成品管受热膨胀或与遇冷收缩时,相邻两根成品管邻接处具有相应的拉伸和收缩空间,保证地下管线的安全稳定运行,有效提升地下管线的使用寿命,另外,通过向相邻两根成品管邻接处管缝以内填充的混凝土使相邻两根成品管连接为一体,增加了相邻两个成品管邻接处的强度和承载能力,能够有效抵御来自于地下的压力,同时也能够维持地下管线相邻成品管邻接处的稳定,防止邻近土体出现坍塌或沉降,保证地下管线的安全、可靠和稳定运行。此外,如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固结体的施工过程是采用采用自下而上的分次逐段浇筑混凝土的方式,每次浇筑混凝土之后待混凝土凝结强度等级达到初凝状态时,再进行下一次浇筑混凝土,初凝状态是指混凝土凝结强度达到其预设的完全凝结状态时强度的70%以上。优选分次逐段浇筑方式是指分三次以及相应分三段浇筑混凝土,三段浇筑混凝土覆盖面积之比为2:1:2。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由于采取了分次逐段浇筑混凝土的方式,使浇筑的混凝土能够在地下潮湿的环境中能够顺利逐次凝固至所需要的强度等级,避免其在凝结过程中出现收缩裂缝,提升了施工质量。如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在铺设地下管线以及施工形成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地下管线工程成品管邻接结构时,可采取以下施工工艺流程:步骤一:在地面上挖掘土方形成两个工作井10;步骤二:提供两根工具管和若干个千斤顶,选取步骤一中两个工作井10其中一侧内壁上同样深度的一处位置作为初始点,在该初始点周围分别安装多个千斤顶,再将两根工具管分别下放至工作井10以内,使工具管中心轴线与初始点重合;进一步地,工作井10以内安装的千斤顶数量均为偶数。工作井10以内安装的多个千斤顶是以初始点为中心按照圆周阵列均匀部署的。千斤顶与工作井10内壁连接处之间还安装有垫块,垫块的材质包括铁。步骤三:工具管的一端固定连接钢质导向圈2,通过步骤二中安装好的千斤顶对工具管的另一端施加推进力,使两根工具管的一端固定连接钢质导向圈2相向推进至地下土体13以内,再将工具管的一端固定连接钢质导向圈2以内的土体挖掘移出;千斤顶活塞杆末端还套装有缓冲衬垫。步骤四:提供两根成品管1,将两根成品管1分别下放至工作井10以内,使该成品管1中心轴线与初始点重合;步骤五:通过千斤顶对成品管1施加推进力,使两根成品管1连同工具管同时相向推进至地下土体13以内,然后将该成品管1以内的地下土体13挖掘移出;进一步地,在进行步骤三或步骤五之时,当通过千斤顶推进成品管1或工具管时,成品管1或工具管每次推进深度为1.5~1.7m。步骤六:重复步骤四至步骤五,直至步骤二中导向圈2在地下土体13以内对接接触。另外,上述施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在步骤二中初始点周围分别安装多个千斤顶之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下管线工程成品管邻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通过逐次推进至地下土体(13)以内的多根成品管(1),相邻两根成品管(1)邻接处构成管缝,相邻两根成品管(1)邻接处还通过填塞于所述成品管(1)外壁与地下土体(13)之间的固结体(12)连接为一体,所述固结体(12)是经过向所述管缝以内浇筑混凝土后凝结形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管线工程成品管邻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通过逐次推进至地下土体(13)以内的多根成品管(1),相邻两根成品管(1)邻接处构成管缝,相邻两根成品管(1)邻接处还通过填塞于所述成品管(1)外壁与地下土体(13)之间的固结体(12)连接为一体,所述固结体(12)是经过向所述管缝以内浇筑混凝土后凝结形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管线工程成品管邻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品管(1)是由混凝土浇筑而成的圆筒形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管线工程成品管邻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缝宽度为10~15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管线工程成品管邻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结体(12)在所述成品管(1)轴向截面上的投影长度不小于5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坤覃鹤卢华郁健万廷荣刘璇张思斌周雨婷甘衡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建工集团第一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