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驮背车及托部的横向止挡机构,其中,该横向止挡机构包括:铰接设置的止挡梁,所述止挡梁的两个端部分别为驱动端部和止挡端部,所述止挡梁的铰接轴位于所述驱动端部和所述止挡端部之间,且所述铰接轴固定设置;固定设置的限位梁;在止挡状态下,所述限位梁沿横向与所述止挡梁的外侧相抵紧,所述止挡梁能够对所述托部形成横向止挡;在解挡状态下,所述驱动端部受力能够旋转,以驱使所述止挡端部解除对于所述托部的止挡。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供托部的横向止挡机构的止挡梁在止挡状态下能够对托部形成止挡,且止挡可靠,在解挡状态下又能够解除对托部的止挡,以不影响托部和本体部的正常分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驮背车及托部的横向止挡机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驮背车
,具体涉及一种托部的旋转止挡及驮背车。
技术介绍
驮背运输是指公路货车或半挂车等公路车辆装载货物后在始发地火车站自行开上驮背车,并通过铁路完成长距离运输,在到达目的地火车站后,公路车辆可自行开下驮背车并驶往最终目的地的一种便捷运输方式。驮背车的车体一般可以包括本体部和可分离的托部,在装卸货时,可以先将托部自本体部分离出来,以方便公路车辆的开上、开下,在装卸货完成后,可以再将托部安装于本体部。目前,托部与本体部的分离方式主要包括旋转分离和平移分离,相应地,托部重新安装于本体部的方式也可以包括旋转复位和平移复位两种方式,而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均需要设置横向止挡机构,以对托部的复位位置进行确定,进而可保证托部能够准确地安装在本体部。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托部的横向止挡机构,仍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驮背车及托部的横向止挡机构,其中,该横向止挡机构的止挡梁在止挡状态下能够对托部形成止挡,在解挡状态下又能够解除对托部的止挡,以不影响托部和本体部的正常分离。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托部的横向止挡机构,包括:铰接设置的止挡梁,所述止挡梁的两个端部分别为驱动端部和止挡端部,所述止挡梁的铰接轴位于所述驱动端部和所述止挡端部之间,且所述铰接轴固定设置;固定设置的限位梁;在止挡状态下,所述限位梁沿横向与所述止挡梁的外侧相抵紧,所述止挡梁能够对所述托部形成横向止挡;在解挡状态下,所述驱动端部受力能够旋转,以驱使所述止挡端部解除对于所述托部的止挡。采用上述结构,在止挡状态下,限位梁可以沿横向与止挡梁相抵紧,以为止挡梁提供横向的支撑力,然后由止挡梁对托部形成横向止挡,可确保托部的准确复位;而在解挡状态下,驱动端部可以受力,并带动整个止挡梁进行旋转,进而可驱使止挡端部转动解除止挡,以不影响托部和本体部的正常分离。更为重要的是,在止挡状态下,托部在复位并撞击止挡梁时,只有止挡端部和限位梁受力,作为横向止挡机构运动部分的驱动端部并不受力,这对于保证本专利技术所提供横向止挡机构的可靠性具有关键作用。可选地,还包括固定设置的第一限位件,在解挡状态下,所述止挡梁与所述第一限位件相抵。可选地,在解挡状态下,所述止挡梁的重心在纵向上偏离所述铰接轴,并位于所述止挡端部所在侧;和/或,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作用于所述止挡梁,解挡过程为所述弹性件的变形量增加的过程。可选地,所述弹性件为扭簧,其外套安装于所述铰接轴;或者,所述弹性件为直线弹簧,其一端固定,另一端与所述止挡梁相作用。可选地,还包括固定设置的第二限位件,在止挡状态下,所述止挡梁与所述第二限位件相抵。可选地,在止挡状态下,所述止挡梁在垂向上与所述限位梁间隙设置。可选地,在止挡状态下,所述驱动端部自上而下逐渐朝向所述止挡端部倾斜设置。可选地,在止挡状态下,所述止挡梁远离所述驱动端部的一端设有向下折弯的弯头,所述弯头为所述止挡端部。可选地,所述铰接轴为台阶轴,包括大径段和小径段,所述大径段安装于所述本体部,所述止挡梁安装于所述大径段;还包括第三限位件,所述第三限位件安装于所述小径段。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驮背车,包括车体,所述车体包括本体部和托部,且所述托部和所述本体部可分离;还包括上述的托部的横向止挡机构。由于上述的托部的横向止挡机构已经具备如上的技术效果,那么,具有该横向止挡机构的驮背车亦当具备相类似的技术效果,故在此不作赘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托部的横向止挡机构在止挡状态下与本体部、托部的相对位置图;图2为图1中横向止挡机构与本体部连接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托部的横向止挡机构在解挡状态下与本体部、托部的相对位置图;图4为图3中横向止挡机构与本体部连接处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托部的横向止挡机构与本体部的连接结构图;图6为图5中横向止挡机构与本体部连接处的分解视图。图1-6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本体部;4托部;6′横向止挡机构、61′止挡梁、611′驱动端部、612′止挡端部、613′铰接轴、613a′大径段、613b′小径段、613c′第三限位件、613d′垫片、62′限位梁、63′第一限位件、64′第二限位件、65′弹性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文中所述“第一”、“第二”等词,仅是为了便于描述结构相同或相类似的两个以上的结构或部件,并不表示对顺序的某种特殊限定。本文中,以铁路轨道的延伸方向为纵向;而在铁路轨道的安装平面内,与该纵向相垂直的方向为横向,在横向上,相对靠近铁路轨道横向中心的位置为内,相对远离铁路轨道横向中心的位置为外;与该安装平面相垂直的方向为垂向,该垂向一般是指上下方向。本文中对于“梁”件的形状并不做限定,其可以为板式梁,也可以为实心的杆式梁,还可以为空心的管式梁等。请参考图1-6,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托部的横向止挡机构在止挡状态下与本体部、托部的相对位置图,图2为图1中横向止挡机构与本体部连接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托部的横向止挡机构在解挡状态下与本体部、托部的相对位置图,图4为图3中横向止挡机构与本体部连接处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托部的横向止挡机构与本体部的连接结构图,图6为图5中横向止挡机构与本体部连接处的分解视图。结合图1、图3,如
技术介绍
部分所述,驮背车的车体一般可以包括本体部1和可分离的托部4,本体部1和托部4的结构可以参照现有技术,在此不做限定;托部4与本体部1的分离方式主要包括平移分离和旋转分离,相应地,托部4重新安装于本体部1的方式也可以包括旋转复位和平移复位,而无论采用何种复位方式,均需要设置横向止挡机构6′,以对托部4的复位位置进行确定,进而可保证托部4能够准确地安装在本体部1。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托部的横向止挡机构6′,请一并结合图2和图4-6,包括:铰接设置的止挡梁61′,止挡梁61′的两个端部分别为驱动端部611′和止挡端部612′,止挡梁61′的铰接轴613′位于驱动端部611′和止挡端部612′之间,且铰接轴613′固定设置,具体可以固定在本体部1;固定设置的限位梁62′,其也可以固定在本体部1;在止挡状态下,限位梁62′沿横向与止挡梁61′的外侧相抵紧,止挡梁61′能够对托部4形成横向止挡;在解挡状态下,驱动端部611′受力能够旋转,以驱使止挡端部612′解除对于托部4的止挡。采用上述结构,在止挡状态下,限位梁62′可以沿横向与止挡梁61′相抵紧,以为止挡梁61′提供横向的支撑力,然后由止挡梁61′对托部4形成横向止挡,可确保托部4的准确复位;而在解挡状态下,驱动端部611′可以受力,并带动整个止挡梁61′进行旋转,进而可驱使止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托部的横向止挡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铰接设置的止挡梁(61′),所述止挡梁(61′)的两个端部分别为驱动端部(611′)和止挡端部(612′),所述止挡梁(61′)的铰接轴(613′)位于所述驱动端部(611′)和所述止挡端部(612′)之间,且所述铰接轴(613′)固定设置;/n固定设置的限位梁(62′);/n在止挡状态下,所述限位梁(62′)沿横向与所述止挡梁(61′)的外侧相抵紧,所述止挡梁(61′)能够对所述托部(4)形成横向止挡;在解挡状态下,所述驱动端部(611′)受力能够旋转,以驱使所述止挡端部(612′)解除对于所述托部(4)的止挡。/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托部的横向止挡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铰接设置的止挡梁(61′),所述止挡梁(61′)的两个端部分别为驱动端部(611′)和止挡端部(612′),所述止挡梁(61′)的铰接轴(613′)位于所述驱动端部(611′)和所述止挡端部(612′)之间,且所述铰接轴(613′)固定设置;
固定设置的限位梁(62′);
在止挡状态下,所述限位梁(62′)沿横向与所述止挡梁(61′)的外侧相抵紧,所述止挡梁(61′)能够对所述托部(4)形成横向止挡;在解挡状态下,所述驱动端部(611′)受力能够旋转,以驱使所述止挡端部(612′)解除对于所述托部(4)的止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托部的横向止挡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设置的第一限位件(63′),在解挡状态下,所述止挡梁(61′)与所述第一限位件(63′)相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托部的横向止挡机构,其特征在于,在解挡状态下,所述止挡梁(61′)的重心在纵向上偏离所述铰接轴(613′),并位于所述止挡端部(612′)所在侧;和/或,
还包括弹性件(65′),所述弹性件(65′)作用于所述止挡梁(61′),解挡过程为所述弹性件(65′)的变形量增加的过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托部的横向止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65′)为扭簧,其外套安装于所述铰接轴(613′);或者,
所述弹性件(65′)为直线弹簧,其一端固定,另一端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振国,吴荣坤,郑和平,赵玉叶,袁博,沈彩瑜,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2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