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用液压泵端盖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39083 阅读:9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1 07: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工程机械用液压泵端盖,包括泵盖本体,泵盖本体上对应中心孔侧方则开有进油孔,进油孔一端开口位于泵盖本体表面、另一端开口则位于泵盖本体内侧面且该进油孔从下至上斜向与液压泵的储油室的侧壁连通;储油室的侧壁与底面之间由弧形面过渡连接,进油孔沿中心线与水平线之间具有夹角;进油孔对应泵体内侧面的开口在高度方向最顶端位于弧形面上方的侧壁上,该开口在高度上最底端位于弧形面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设计合理,通过端盖上的进油孔设计,可便于补油,同时,由于进油孔结构设计合理,吸油补液后,油液不会残存在进油孔,可有效减少油液残留。

End cover of hydraulic pump for construction machiner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工程机械用液压泵端盖
本技术涉及液压泵零部件
,尤其涉及一种工程机械用液压泵端盖。
技术介绍
在工程机械中,液压泵是一种常用发执行元件。液压泵是液压系统的动力元件,是靠发动机或电动机驱动,从液压油箱中吸入油液,形成压力油排出,送到执行元件的一种元件。在工程机械的液压泵时间运转使用过后,使用时间过长,液压油损耗,需要对液压泵内部油炉进行补油,通常这一操作通过在设计的加油口对应注入液压油进行。如何进行补油同时保证补油充分减少补油管路内的残留,则需要进一步改进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可便于补油,同时减少油液残留,减少补油油液积压在补油出口的工程机械用液压泵端盖。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工程机械用液压泵端盖,包括泵盖本体,泵盖本体内侧面与液压泵储油室固定,泵盖本体内侧面为储油室侧壁,所述的泵盖本体一侧端面与泵体紧固连接,泵盖本体中心位置处开有供泵轴通过的中心孔;所述的泵盖本体上对应中心孔侧方则开有进油孔,所述进油孔一端开口位于泵盖本体表面、另一端开口则位于泵盖本体内侧面且该进油孔从下至上斜向与液压泵的储油室的侧壁连通;所述储油室的侧壁与底面之间由弧形面过渡连接,所述的进油孔沿中心线与水平线之间具有夹角;所述进油孔对应泵体内侧面的开口在高度方向最顶端位于弧形面上方的侧壁上,该开口在高度上最底端位于弧形面上,进油孔开口在与弧形面连接处形成开口指向下方的夹角,该夹角角度不大于90°;所述的进油孔在位于泵盖本体内侧面开口位置处,对应于弧形面上方侧壁连接的进油孔的内壁向上凹陷具有回油腔,且回油腔沿中心孔在竖直方向上的径向截面呈向上凸起的弧形,回油腔靠近泵盖本体内侧面的最底部与泵盖本体内侧面之间具有连接斜面,此连接斜面斜向上方与泵盖本体内侧面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的进油孔沿中心线与水平线之间夹角范围为40°至50°。在上述方案中,待补油的油液由补液泵从进油孔泵入储油室。在补油油液通过进油孔时,由于进油孔在泵体内侧面的开口最顶端和最底端分别与侧壁和弧形面连接,油液从进油孔泵入储油室,当停止补油时,进油孔内残存的油液,则在重力作用下回流,位于顶部进油孔孔壁的油液顺眼弧形从弧形两侧下落并掉落至下方的进油孔内壁。下方的残存油液则顺沿下方进油孔开口在与弧形面连接处形成的开口指向下方的夹角两侧分别回流和进入储油室,不会在进油孔开口位置处残留。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工程机械用液压泵端盖,结构设计合理,通过端盖上的进油孔设计,可便于补油,同时,由于进油孔结构设计合理,吸油补液后,油液不会残存在进油孔,可有效减少油液残留。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最优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A的示意图。图3是图2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图中1、泵盖本体2、中心孔3、进油孔4、侧壁5、弧形面6、回油腔7、连接斜面。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如图1至图3所示的一种工程机械用液压泵端盖,是本技术最优实施例,包括泵盖本体1,泵盖本体1内侧面与液压泵储油室固定,泵盖本体1内侧面为储油室侧壁4,所述的泵盖本体1一侧端面与泵体紧固连接,泵盖本体1中心位置处开有供泵轴通过的中心孔2。所述的泵盖本体1上对应中心孔2侧方则开有进油孔3,所述进油孔3一端开口位于泵盖本体1表面、另一端开口则位于泵盖本体1内侧面且该进油孔3从下至上斜向与液压泵的储油室的侧壁4连通。储油室的侧壁4与底面之间由弧形面5过渡连接,所述的进油孔3沿中心线与水平线之间具有夹角。所述的进油孔3沿中心线与水平线之间夹角优选为45°。在补油过程中,待补油的油液由补液泵泵入,补液完成后,进油孔3内的剩余油液则在重力作用下沿着进油孔3逆向流出,这一角度的设计,可有效抬高进油孔3角度,使进油孔3内壁具有斜向坡度,便于油液下流。同时角度并不会过大而阻碍油液泵入。所述进油孔3对应泵体内侧面的开口在高度方向最顶端位于弧形面5上方的侧壁4上,该开口在高度上最底端位于弧形面5上,进油孔3开口在与弧形面5连接处形成开口指向下方的夹角,该夹角角度不大于90°,即在进油口下方内壁,进油口与弧形面5是形成了一个夹角不大于90°的夹角,在补油结束后,残留油液可顺延该夹角两侧分别下流,减少残余油液。所述的进油孔3在位于泵盖本体1内侧面开口位置处,对应于弧形面5上方侧壁4连接的进油孔3的内壁向上凹陷具有回油腔6,且回油腔6沿中心孔2在竖直方向上的径向截面呈向上凸起的弧形,回油腔6靠近泵盖本体1内侧面的最底部与泵盖本体1内侧面之间具有连接斜面7,此连接斜面7斜向上方与泵盖本体1内侧面连接。如此,在进油孔3的上形成了向上内凹的回油腔6和指向下方的尖部,该尖部由回油腔6与连接斜面7组成,在补油结束后,补油孔内壁的油液会在重力影响下下落,为了便于油液下落后回流,通过尖部的设计,可避免油液下落至下方进油孔3与弧形面5的连接位置,而是通过尖部阻挡限位,油液对应掉落在下方的进油孔3内壁上,并顺延内壁斜向下回流。补油时,待补油的油液由补液泵从进油孔3泵入储油室。在补油油液通过进油孔3时,由于进油孔3在泵体内侧面的开口最顶端和最底端分别与侧壁4和弧形面5连接,油液从进油孔3泵入储油室,当停止补油时,进油孔3内残存的油液,则在重力作用下回流,位于顶部进油孔3孔壁的油液顺眼弧形从弧形两侧下落并掉落至下方的进油孔3内壁。下方的残存油液则顺沿下方进油孔3开口在与弧形面5连接处形成的开口指向下方的夹角两侧分别回流和进入储油室,不会在进油孔3开口位置处残留。以上述依据本技术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技术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技术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工程机械用液压泵端盖,包括泵盖本体(1),泵盖本体(1)内侧面与液压泵储油室固定,泵盖本体(1)内侧面为储油室侧壁(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泵盖本体(1)一侧端面与泵体紧固连接,泵盖本体(1)中心位置处开有供泵轴通过的中心孔(2);所述的泵盖本体(1)上对应中心孔(2)侧方则开有进油孔(3),所述进油孔(3)一端开口位于泵盖本体(1)表面、另一端开口则位于泵盖本体(1)内侧面且该进油孔(3)从下至上斜向与液压泵的储油室的侧壁(4)连通;所述储油室的侧壁(4)与底面之间由弧形面(5)过渡连接,所述的进油孔(3)沿中心线与水平线之间具有夹角;所述进油孔(3)对应泵体内侧面的开口在高度方向最顶端位于弧形面(5)上方的侧壁(4)上,该开口在高度上最底端位于弧形面(5)上,进油孔(3)开口在与弧形面(5)连接处形成开口指向下方的夹角,该夹角角度不大于90°;所述的进油孔(3)在位于泵盖本体(1)内侧面开口位置处,对应于弧形面(5)上方侧壁(4)连接的进油孔(3)的内壁向上凹陷具有回油腔(6),且回油腔(6)沿中心孔(2)在竖直方向上的径向截面呈向上凸起的弧形,回油腔(6)靠近泵盖本体(1)内侧面的最底部与泵盖本体(1)内侧面之间具有连接斜面(7),此连接斜面(7)斜向上方与泵盖本体(1)内侧面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工程机械用液压泵端盖,包括泵盖本体(1),泵盖本体(1)内侧面与液压泵储油室固定,泵盖本体(1)内侧面为储油室侧壁(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泵盖本体(1)一侧端面与泵体紧固连接,泵盖本体(1)中心位置处开有供泵轴通过的中心孔(2);所述的泵盖本体(1)上对应中心孔(2)侧方则开有进油孔(3),所述进油孔(3)一端开口位于泵盖本体(1)表面、另一端开口则位于泵盖本体(1)内侧面且该进油孔(3)从下至上斜向与液压泵的储油室的侧壁(4)连通;所述储油室的侧壁(4)与底面之间由弧形面(5)过渡连接,所述的进油孔(3)沿中心线与水平线之间具有夹角;所述进油孔(3)对应泵体内侧面的开口在高度方向最顶端位于弧形面(5)上方的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俊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市大全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