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注浆复合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34892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1 04: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后注浆复合桩,涉及小空间基础工程技术、基础加固工程应用技术领域,包括设置在最底端的第一复合桩身和通过复合接头连接在第一复合桩身顶部的第二复合桩身,第一复合桩身的底部设置复合桩尖,第一复合桩身和第二复合桩身的内部均垂直设置内注浆管,且第一复合桩身内的内注浆管顶端与第二复合桩身的内注浆管底端连通,复合桩尖内设置第一多向注浆管,复合接头内设置第二多向注浆管,现场运输安装方便,施工速度快,初期承载力效果明显,复合填充施工后,桩体质量强,内部侧、端注浆体系布置灵活,结合地层定向注浆设计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承载力高。

A post grouting composite pi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后注浆复合桩
本技术涉及小空间基础工程技术、基础加固工程应用
,尤其涉及到一种后注浆复合桩。
技术介绍
基础工程是建(构)筑物的核心受力部位,其基础的结构的稳固直接决定上部结构的使用寿命,桩基础为基础工程中最为常见的形式,其施工工艺成熟、多样、应用广且结构可靠性高,作为高层、超高层和工程地质较差的场地,桩基础成为基础形式的不二选择,成桩工艺主要为现浇成桩技术与预制成桩技术,简单粗暴地利用桩侧、端地层提供的摩擦力和端阻力来产生有效的桩基承载力,对受力可靠,要求较高的桩基础发展了现浇成桩、预埋注浆管的成桩工艺,通过后注浆来进一步提高单桩承载力。但是现有常规的桩基础施工工艺,由于设备大,桩体自重大,导致成本增加。因此我们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后注浆复合桩。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后注浆复合桩,其结构形式简单,施工灵活,轻便易安装,结构强度高,充分发挥桩基承载力的特点,可作为结构基础和基础改造使用的新型施工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一种后注浆复合桩,包括设置在最底端的第一复合桩身和通过复合接头连接在第一复合桩身顶部的第二复合桩身,第一复合桩身的底部设置复合桩尖,第一复合桩身和第二复合桩身的内部均垂直设置内注浆管,且第一复合桩身内的内注浆管顶端与第二复合桩身的内注浆管底端连通,复合桩尖内设置第一多向注浆管,复合接头内设置第二多向注浆管,第一复合桩身内的注浆管底端连通第一多向注浆管,第二复合桩身内的内注浆管底端连通第二多向注浆管。>优选的,第一复合桩身和第二复合桩身内均填有填充料。优选的,复合桩尖呈锥形结构,复合桩尖通过静压或引孔进入地层中。优选的,第一多向注浆管呈“人”字形结构,第一多向注浆管的左右两端分别延伸出复合桩尖,第一多向注浆管的顶部连通第一复合桩身内内注浆管的底部。优选的,第二多向注浆管呈“人”字形结构,第二多向注浆管的顶部连通第二复合桩身内内注浆管的底部,第二多向注浆管的左右两端均水平延伸出复合接头。本技术的一种后注浆复合桩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运输、安装便捷,现场作业无须吊车等大型设备辅助。2、在施工过程中可通过静压、小型设备引孔来安装复合桩,施工作业方式灵活,具有施工周期短,施工速度快的优点。3、桩身、桩端均后注浆,桩基承载力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后注浆复合桩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复合桩的复合桩尖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复合桩的复合接头结构示意图。图中数字和字母所表示的相应部件名称:1、第一复合桩身;2、第二复合桩身;3、复合桩尖;4、复合接头;5、内注浆管;6、填充料;7、第一多向注浆管;8、第二多向注浆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图示与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后注浆复合桩,包括设置在最底端的第一复合桩身1和通过复合接头4连接在第一复合桩身1顶部的第二复合桩身2,第一复合桩身1的底部设置复合桩尖3,第一复合桩身1和第二复合桩身2的内部均垂直设置内注浆管5,且第一复合桩身1内的内注浆管5顶端与第二复合桩身2的内注浆管5底端连通,复合桩尖3内设置第一多向注浆管7,复合接头4内设置第二多向注浆管8,第一复合桩身1内的注浆管底端连通第一多向注浆管7,第二复合桩身2内的内注浆管5底端连通第二多向注浆管8,在第一复合桩身1下沉施工时安装第一复合桩身1上的复合桩尖3起引导和封堵作用,第二复合桩身2通过复合接头4固定在第一复合桩身1的顶端,第二复合桩身2的顶端通过另一复合接头4垂直连接另一第二复合桩身2,注浆时,浆体通过内注浆管5进入到第一多向注浆管7内和第二多向注浆管8内,并且水泥浆从第一多向注浆管7和第二多向注浆管内流出,使桩端、桩侧土体得到加固。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第一复合桩身1和第二复合桩身2内均填有填充料6,填充料6为混凝土。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而可以利用混凝土材质的填充料6来加固第一复合桩身1和第二复合桩身2,保证第一复合桩身1和第二复合桩身2的强度。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复合桩尖3呈锥形结构,复合桩尖3通过静压或引孔进入地层中。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而复合桩尖3可以通过静压或引孔进入到地层中,复合桩尖3可以为第一复合桩身1起到一个引导的的作用。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第一多向注浆管7呈“人”字形结构,第一多向注浆管7的左右两端分别延伸出复合桩尖3,第一多向注浆管7的顶部连通第一复合桩身1内内注浆管5的底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而可以利用第一多向注浆管7左右延伸出的支脚将内注浆管5内的水泥浆均匀导出,将桩侧固定。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第二多向注浆管呈“人”字形结构,第二多向注浆管的顶部连通第二复合桩身2内内注浆管5的底部,第二多向注浆管的左右两端均水平延伸出复合接头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而可以利用第二多向注浆管8左右延伸出的支脚将内注浆管5内的水泥浆均匀导出,将桩侧固定,并将连接处加固。本技术的一种后注浆复合桩在施工的时候,根据已知结构强度,结合场地情况及计算分析,确定桩基承载力、桩基础尺寸与型号,结合现场条件,确定第一复合桩身1和第二复合桩身2的长度,然后现场清除障碍,原基础承台拓宽留洞或者原承台开洞,利用结构提供反立点、或种植反力锚,配合引孔,以静压(结合引孔)方式施工复合桩,第一复合桩身1下沉施工时安装第一复合桩身1上的复合桩尖3起引导和封堵作用,第二复合桩身2通过复合接头4固定在第一复合桩身1的顶端,第二复合桩身2的顶端通过另一复合接头4垂直连接另一第二复合桩身2,向第一复合桩身1和第二复合桩身2内部填充内部复合填充料6(一般均为混凝土),填充料6强度达到设计后,开始注浆,浆体通过内注浆管5进入到第一多向注浆管7内和第二多向注浆管8内,并且水泥浆从第一多向注浆管7和第二多向注浆管内流出,使桩端、桩侧土体得到加固。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后注浆复合桩,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最底端的第一复合桩身和通过复合接头连接在第一复合桩身顶部的第二复合桩身,所述第一复合桩身的底部设置复合桩尖,所述第一复合桩身和第二复合桩身的内部均垂直设置内注浆管,且所述第一复合桩身内的内注浆管顶端与所述第二复合桩身的内注浆管底端连通,所述复合桩尖内设置第一多向注浆管,所述复合接头内设置第二多向注浆管,所述第一复合桩身内的注浆管底端连通第一多向注浆管,所述第二复合桩身内的内注浆管底端连通第二多向注浆管。/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注浆复合桩,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最底端的第一复合桩身和通过复合接头连接在第一复合桩身顶部的第二复合桩身,所述第一复合桩身的底部设置复合桩尖,所述第一复合桩身和第二复合桩身的内部均垂直设置内注浆管,且所述第一复合桩身内的内注浆管顶端与所述第二复合桩身的内注浆管底端连通,所述复合桩尖内设置第一多向注浆管,所述复合接头内设置第二多向注浆管,所述第一复合桩身内的注浆管底端连通第一多向注浆管,所述第二复合桩身内的内注浆管底端连通第二多向注浆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后注浆复合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复合桩身和所述第二复合桩身内均填有填充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晓峰诸鑫星刘朋周飞吴科阳汪昌凯邾茂昆余巍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浦口城乡水务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