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节高度建筑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37543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3 09: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调节高度建筑桩,包括第一建筑桩,所述第一建筑桩的一端设有锥形头,所述第一建筑桩的远离所述锥形头的一侧设有第二建筑桩,所述第二建筑桩的中间开设有圆孔,所述圆孔的内壁上设有内螺纹,所述圆孔的内部设有第三建筑桩,所述第三建筑桩的外侧壁上设有外螺纹,所述内螺纹与所述外螺纹之间相匹配,所述第一建筑桩远离所述锥形头的一端套设于所述圆孔内,所述第一建筑桩和所述第二建筑桩之间通过支撑装置连接,所述第二建筑桩与所述第三建筑桩之间通过螺纹连接,所述第三建筑桩远离所述第二建筑桩的一端的中间设有固定柱。有益效果:结构简单,方便高度的调节,方便建筑施工的使用。

Adjustable height building pi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调节高度建筑桩
本技术涉及建筑桩设计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可调节高度建筑桩。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建筑桩是一种建筑用具,主要用于打入泥土中进行其上部建筑物支撑的基础装置,因此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领域,但现有的建筑桩还存在问题,例如申请号为201520690469.2的专利,包括桩体和桩尖,桩体包括左分体和右分体,桩尖包括左分尖和右分尖,左分尖安装在左分体的底端,右分尖安装在右分体的底端,还包括第一转轴,左分尖和右分尖通过第一转轴可旋转连接在一起,还包括左支架、右支架和套管,左支架的左端与左分体可旋转连接,右支架的右端与右分体可旋转连接,左支架的右端和右支架的左端均设置有外螺纹结构,套管的内部设置有内螺纹结构,左支架的右端和右支架的左端均插入并螺装至套管的内部,尽管可对桩体的宽带进行调节,但桩体的高度无法根据建筑物所需的建筑高度进行调节,无法满足使用者的使用需求,不利于推广使用。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节高度建筑桩,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调节高度建筑桩,包括第一建筑桩,所述第一建筑桩的一端设有锥形头,所述第一建筑桩的远离所述锥形头的一侧设有第二建筑桩,所述第二建筑桩的中间开设有圆孔,所述圆孔的内壁上设有内螺纹,所述圆孔的内部设有第三建筑桩,所述第三建筑桩的外侧壁上设有外螺纹,所述内螺纹与所述外螺纹之间相匹配,所述第一建筑桩远离所述锥形头的一端套设于所述圆孔内,所述第一建筑桩和所述第二建筑桩之间通过支撑装置连接,所述第二建筑桩与所述第三建筑桩之间通过螺纹连接,所述第三建筑桩远离所述第二建筑桩的一端的中间设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的侧壁上设有数量为两个手柄。进一步的,所述锥形头的侧面设有螺纹圈。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装置包括若干插孔,所述插孔设于所述第一建筑桩的侧壁上,且,所述插孔对称设于所述第一建筑桩的两侧,所述插孔的内部设有插板,所述插板远离所述插孔的一端设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远离所述插板的一端设有第一支撑块,所述第一支撑块远离所述支撑杆的一侧设有第二支撑块,所述第二支撑块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建筑桩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块与所述第二支撑块之间分别设有第一受力板和第二受力板,所述第一受力板与所述第一支撑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受力板与所述第二支撑块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块、第一受力板、第二支撑块和第二受力板的中间均贯穿设有螺纹孔,所述第一支撑块、第一受力板、第二支撑块和第二受力板之间通过锁紧螺栓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杆与所述第一支撑块之间通过支撑座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在第一建筑桩的一端设有第二建筑桩,且,通过支撑装置连接,方便调节第一建筑桩进入到圆孔内部的长度,从而能够调节建筑桩的高度,同时在第二建筑桩的中间远离所述第一建筑桩的一端设有第三建筑桩,第二建筑桩和第三建筑桩之间通过内螺纹和外螺纹连接,从而能够加长第二建筑桩的高度,该装置结构简单,方便调节,方便满足人们的要求;(2)、锥形头的侧面设有螺纹圈,方便将第一建筑桩打入到地下;在第一建筑桩和第二建筑桩之间设有支撑装置,能够对第一建筑桩上的第二建筑桩起到支撑的作用,避免第二建筑桩的滑落,大大的增加了稳定性;(3)、在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之间设有第一受力板和第二受力板,能够起到缓冲的作用;螺纹孔与锁紧螺栓之间相配,方便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之间的连接,避免第二建筑桩在第一建筑桩的外侧晃动,大大的增加了稳定性;(4)、支撑杆与第一支撑块之间通过支撑座连接,增加支撑杆与第一支撑块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第一支撑块的受力能力。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可调节高度建筑桩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可调节高度建筑桩的剖视图。附图标记:1、第一建筑桩;2、锥形头;3、第二建筑桩;4、圆孔;5、内螺纹;6、第三建筑桩;7、外螺纹;8、固定柱;9、手柄;10、螺纹圈;11、插孔;12、插板;13、支撑杆;14、第一支撑块;15、第二支撑块;16、第一受力板;17、第二受力板;18、螺纹孔;19、锁紧螺栓;20、支撑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技术做出进一步的描述:实施例一:请参阅图1-2,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可调节高度建筑桩,包括第一建筑桩1,所述第一建筑桩1的一端设有锥形头2,所述第一建筑桩1的远离所述锥形头2的一侧设有第二建筑桩3,所述第二建筑桩3的中间开设有圆孔4,所述圆孔4的内壁上设有内螺纹5,所述圆孔4的内部设有第三建筑桩6,所述第三建筑桩6的外侧壁上设有外螺纹7,所述内螺纹5与所述外螺纹7之间相匹配,所述第一建筑桩1远离所述锥形头2的一端套设于所述圆孔4内,所述第一建筑桩1和所述第二建筑桩3之间通过支撑装置连接,所述第二建筑桩3与所述第三建筑桩6之间通过螺纹连接,所述第三建筑桩6远离所述第二建筑桩3的一端的中间设有固定柱8,所述固定柱8的侧壁上设有数量为两个手柄9。通过本技术的上述方案,有益效果:在第一建筑桩1的一端设有第二建筑桩3,且,通过支撑装置连接,方便调节第一建筑桩1进入到圆孔4内部的长度,从而能够调节建筑桩的高度,同时在第二建筑桩3的中间远离所述第一建筑桩1的一端设有第三建筑桩6,第二建筑桩3和第三建筑桩6之间通过内螺纹5和外螺纹7连接,从而能够加长第二建筑桩3的高度,该装置结构简单,方便调节,方便人们的使用。实施例二:请参阅图1,对于锥形头2来说,所述锥形头2的侧面设有螺纹圈10。通过本技术的上述方案,有益效果:方便将第一建筑桩1打入到地下。实施例三:请参阅图1-2,对于支撑装置来说,所述支撑装置包括若干插孔11,所述插孔11设于所述第一建筑桩1的侧壁上,且,所述插孔对称设于所述第一建筑桩1的两侧,所述插孔11的内部设有插板12,所述插板12远离所述插孔11的一端设有支撑杆13,所述支撑杆13远离所述插板12的一端设有第一支撑块14,所述第一支撑块14远离所述支撑杆13的一侧设有第二支撑块15,所述第二支撑块15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建筑桩3固定连接。通过本技术的上述方案,有益效果:在第一建筑桩1和第二建筑桩3之间设有支撑装置,能够对第一建筑桩1上的第二建筑桩3起到支撑的作用,避免第二建筑桩3的滑落,大大的增加了稳定性。实施例四:请参阅图1-2,对于第一支撑块14来说,所述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调节高度建筑桩,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建筑桩(1),所述第一建筑桩(1)的一端设有锥形头(2),所述第一建筑桩(1)的远离所述锥形头(2)的一侧设有第二建筑桩(3),所述第二建筑桩(3)的中间开设有圆孔(4),所述圆孔(4)的内壁上设有内螺纹(5),所述圆孔(4)的内部设有第三建筑桩(6),所述第三建筑桩(6)的外侧壁上设有外螺纹(7),所述内螺纹(5)与所述外螺纹(7)之间相匹配,所述第一建筑桩(1)远离所述锥形头(2)的一端套设于所述圆孔(4)内,所述第一建筑桩(1)和所述第二建筑桩(3)之间通过支撑装置连接,所述第二建筑桩(3)与所述第三建筑桩(6)之间通过螺纹连接,所述第三建筑桩(6)远离所述第二建筑桩(3)的一端的中间设有固定柱(8),所述固定柱(8)的侧壁上设有数量为两个手柄(9)。/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节高度建筑桩,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建筑桩(1),所述第一建筑桩(1)的一端设有锥形头(2),所述第一建筑桩(1)的远离所述锥形头(2)的一侧设有第二建筑桩(3),所述第二建筑桩(3)的中间开设有圆孔(4),所述圆孔(4)的内壁上设有内螺纹(5),所述圆孔(4)的内部设有第三建筑桩(6),所述第三建筑桩(6)的外侧壁上设有外螺纹(7),所述内螺纹(5)与所述外螺纹(7)之间相匹配,所述第一建筑桩(1)远离所述锥形头(2)的一端套设于所述圆孔(4)内,所述第一建筑桩(1)和所述第二建筑桩(3)之间通过支撑装置连接,所述第二建筑桩(3)与所述第三建筑桩(6)之间通过螺纹连接,所述第三建筑桩(6)远离所述第二建筑桩(3)的一端的中间设有固定柱(8),所述固定柱(8)的侧壁上设有数量为两个手柄(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节高度建筑桩,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头(2)的侧面设有螺纹圈(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节高度建筑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包括若干插孔(11),所述插孔(11)设于所述第一建筑桩(1)的侧壁上,且,所述插孔对称设于所述第一建筑桩(1)的两侧,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行良李玉波马福力李淑国
申请(专利权)人:荣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