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充电保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23364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1 03: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智能充电器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智能充电保护装置,包括壳体组件和减震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外壳、盖板、百叶窗和散热扇,所述盖板铰接于所述外壳,所述盖板位于所述外壳的上表面,所述百叶窗固定连接于所述外壳,所述百叶窗位于所述外壳的外侧面,所述外壳的外侧面开设有通线孔;通过所述收容筒内部的所述弹簧将所述支撑柱进行顶出,从而将所述固定架进行外移,对位于所述外壳内部中心的智能充电设备进行夹持,防止被四周碰撞造成振动损伤,相对设置的两扇所述百叶窗,在所述外壳的内部形成空气对流,保证快速散热,最后在所述外壳底部设置的四个所述散热扇,进一步提升了散热的速度,保证了对内部的智能充电设备的保护。

An intelligent charging protection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充电保护装置
本技术属于智能充电器
,尤其涉及一种智能充电保护装置。
技术介绍
智能充电器是通用型智能充电器,能够针对每一种电池的特性给出不同的充电模式以及相应的算法,以达到最佳的充电效果,设计通用型智能充电器时.需要充分考虑3种电池的充电特性,针对每一种电池的特性给出不同的充电模式以及相应的算法。智能充电器由于内部设置有多种微型处理设备以及配合元件,致使内部发热严重,且同时内部核心贵重,不能轻易的受到碰撞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智能充电保护装置,旨在解决智能充电器由于内部设置有多种微型处理设备以及配合元件,致使内部发热严重,且同时内部核心贵重,不能轻易的受到碰撞的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智能充电保护装置,包括壳体组件和减震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外壳、盖板、百叶窗和散热扇,所述盖板铰接于所述外壳,所述盖板位于所述外壳的上表面,所述百叶窗固定连接于所述外壳,所述百叶窗位于所述外壳的外侧面,所述外壳的外侧面开设有通线孔,所述散热扇固定连接于所述外壳,所述散热扇位于所述外壳的底面,所述减震组件包括收容筒、支撑柱、弹簧和固定架,所述收容筒固定连接于所述外壳,所述收容筒位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所述支撑柱滑动连接于所述收容筒,所述支撑柱位于所述收容筒的内部,所述收容筒的内部收容有弹簧,所述固定架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柱,所述固定架位于所述支撑柱的一端。优选的,所述百叶窗设置有两扇,且分别位于所述外壳相对的两面。优选的,所述散热扇设置有四个,分别位于所述外壳底面的四个拐角。优选的,所述固定架设置为十字状,且所述支撑柱一端位于所述固定架的交叉处。优选的,所述收容筒、所述支撑柱、所述弹簧和所述固定架设置有六组,分别位于所述外壳内部的五个面以及所述盖板表面。优选的,所述固定架通过所述支撑柱转动连接于所述收容筒,所述固定架和所述收容筒分别位于所述支撑柱的两端。优选的,所述支撑柱的一端抵持于所述弹簧,所述支撑柱设置为压缩状态。优选的,所述外壳的内部收容有智能充电设备,且所述智能充电设备位于所述固定架的表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一种智能充电保护装置,通过所述外壳的内侧面设置所述收容筒,所述收容筒的内部收容有所述弹簧以及所述支撑柱的一端,所述支撑柱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所述固定架,通过所述收容筒内部的所述弹簧将所述支撑柱进行顶出,从而将所述固定架进行外移,对位于所述外壳内部中心的智能充电设备进行夹持,防止被四周碰撞造成振动损伤,相对设置的两扇所述百叶窗,在所述外壳的内部形成空气对流,保证快速散热,最后在所述外壳底部设置的四个所述散热扇,进一步提升了散热的速度,保证了对内部的智能充电设备的保护。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减震组件结构示意图;图中:1、壳体组件;11、外壳;12、盖板;13、百叶窗;14、通线孔;15、散热扇;2、减震组件;21、收容筒;22、支撑柱;23、弹簧;24、固定架。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智能充电保护装置,包括壳体组件1和减震组件2,壳体组件1包括外壳11、盖板12、百叶窗13和散热扇15,盖板12铰接于外壳11,盖板12位于外壳11的上表面,百叶窗13固定连接于外壳11,百叶窗13位于外壳11的外侧面,外壳11的外侧面开设有通线孔14,散热扇15固定连接于外壳11,散热扇15位于外壳11的底面,减震组件2包括收容筒21、支撑柱22、弹簧23和固定架24,收容筒21固定连接于外壳11,收容筒21位于外壳11的内表面,支撑柱22滑动连接于收容筒21,支撑柱22位于收容筒21的内部,收容筒21的内部收容有弹簧23,固定架24固定连接于支撑柱22,固定架24位于支撑柱22的一端。在本实施方式中,首先向四周推动固定架24,固定架24向四周后移,对收容筒21内部的弹簧23进行进一步的压缩,然后将外壳11的内部中心让出,随后将智能充电设置在内部的中心位置处,即底部固定架24的上表面,并松开对四周进行挤压的固定架24,四周的固定架24在弹簧23的作用下进行快速的回位,对位于中心的智能充电设备进行挤压抵制,防止在其内部进行晃动,同时将智能充电设备的电线从通线孔14中穿出,最后将盖板12盖合在外壳11上,在使用时,内部的智能充电设备在运行时进行发热,首先打开百叶扇进行通风散热,随后等内部的热量持续升高时,打开散热扇15,散热扇15加速内部的热量与外界进行交换,实现内外的温差变化,最终达到散热的目的。进一步的,百叶窗13设置有两扇,且分别位于外壳11相对的两面。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百叶窗13用于散热,将外壳11内部的热量进行散出,同时设置两扇,且位于相对的两个位置,一方面是为了增加散热的效率,另一方面便于形成对流,更加有利于散热。进一步的,散热扇15设置有四个,分别位于外壳11底面的四个拐角。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壳11的底部设置散热扇15,用于对外壳11内部积聚的热量进行快速的散失,设置四个保证了散热的速率,保证了散热的工作效率,保护了内部的智能充电设备。进一步的,固定架24设置为十字状,且支撑柱22一端位于固定架24的交叉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夹设置为十字状,从而可以将智能充电设备的每个面进行十字形支撑,增加了单个面的接触面积,提升了之间抵持时的牢固程度。进一步的,收容筒21、支撑柱22、弹簧23和固定架24设置有六组,分别位于外壳11内部的五个面以及盖板12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六组分别位于智能充电设备的上下左右前后,六个不同的方位,可以对六个不同方位出现的振动力进行减小,避免对位于中央的智能充电设备进行震伤。进一步的,固定架24通过支撑柱22转动连接于收容筒21,固定架24和收容筒21分别位于支撑柱22的两端。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架24的设置用于将智能充电设备抵持在其内部的中央,防止智能充电设备与外壳11的四周壁进行接触,致使容易被碰撞造成不必要损伤。进一步的,支撑柱22的一端抵持于弹簧23,支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充电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组件(1)和减震组件(2),所述壳体组件(1)包括外壳(11)、盖板(12)、百叶窗(13)和散热扇(15),所述盖板(12)铰接于所述外壳(11),所述盖板(12)位于所述外壳(11)的上表面,所述百叶窗(13)固定连接于所述外壳(11),所述百叶窗(13)位于所述外壳(11)的外侧面,所述外壳(11)的外侧面开设有通线孔(14),所述散热扇(15)固定连接于所述外壳(11),所述散热扇(15)位于所述外壳(11)的底面,/n所述减震组件(2)包括收容筒(21)、支撑柱(22)、弹簧(23)和固定架(24),所述收容筒(21)固定连接于所述外壳(11),所述收容筒(21)位于所述外壳(11)的内表面,所述支撑柱(22)滑动连接于所述收容筒(21),所述支撑柱(22)位于所述收容筒(21)的内部,所述收容筒(21)的内部收容有弹簧(23),所述固定架(24)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柱(22),所述固定架(24)位于所述支撑柱(22)的一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充电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组件(1)和减震组件(2),所述壳体组件(1)包括外壳(11)、盖板(12)、百叶窗(13)和散热扇(15),所述盖板(12)铰接于所述外壳(11),所述盖板(12)位于所述外壳(11)的上表面,所述百叶窗(13)固定连接于所述外壳(11),所述百叶窗(13)位于所述外壳(11)的外侧面,所述外壳(11)的外侧面开设有通线孔(14),所述散热扇(15)固定连接于所述外壳(11),所述散热扇(15)位于所述外壳(11)的底面,
所述减震组件(2)包括收容筒(21)、支撑柱(22)、弹簧(23)和固定架(24),所述收容筒(21)固定连接于所述外壳(11),所述收容筒(21)位于所述外壳(11)的内表面,所述支撑柱(22)滑动连接于所述收容筒(21),所述支撑柱(22)位于所述收容筒(21)的内部,所述收容筒(21)的内部收容有弹簧(23),所述固定架(24)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柱(22),所述固定架(24)位于所述支撑柱(22)的一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充电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百叶窗(13)设置有两扇,且分别位于所述外壳(11)相对的两面。


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建南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达源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