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深井接地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31569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1 02: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深井接地极,包括馈电棒、馈电头部、直径小于井体的井壁孔径的钢套管、测温光缆、排气管和引流电缆;钢套管位于井体内部,钢套管从某一深度至顶部外覆绝缘防腐层;馈电头部位于钢套管的底部,馈电头部包括可泵送焦炭液的注浆装置;馈电棒、测温光缆、排气管和引流电缆位于钢套管内部;测温光缆自馈电棒的底端延伸至监控模块;排气管自馈电棒的底端延伸至地面,且所述排气管为双排排气管;引流电缆的一端焊接于馈电棒上,另一端延伸至监控模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深井接地极的构造方法,能够实现增强直流电流深部良导地层扩散的目的,并极大降低接地极对地表环境及影响。

A kind of deep well grounding electrod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深井接地极
本技术涉及直流输电
,尤其涉及一种深井接地极。
技术介绍
接地极是直流输电工程中单极大地运行中关键组成部分。目前,直流输电工程中的接地极采用的接地极技术主要有水平接地极和垂直接地极(浅埋)两种。此两种接地极技术多选择在地表或浅层电阻率较低的地方进行建设,而且均选择在地表散流。电流在垂向和水平向扩散,水平扩散对地表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如对中心点接地变压器的直流偏磁、加速浅埋金属(管线、建(构)筑物)腐蚀等。此外,受垂向接触面积限制,需占用大量的土地。现有技术中的“深井接地极”概念多指100m以内的垂直接地极。如(1)直流输电组合式深井接地极,由多个良导体接在引流电缆上,在组成本体的引流电缆和排气管之间填充碳基填料;(2)直流输电深井接地极的构造方法,利用焦炭体将电流引入到地下深层量导电层,避免接地极电流在地表扩散;(3)新型直埋式深井接地极,在井体内部设置接地极本体,由接地极管体和接地极引线组成,内部充填防腐剂和降阻剂。目前实际工程应用中,方法所提及的接地极埋深均较浅,多在几十米以内,而无法按上述的设计方案来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深井接地极,位于一井体中,其特征在于,包括:馈电棒、馈电头部、直径小于所述井体的井壁孔径的钢套管、测温光缆、排气管和引流电缆;/n所述钢套管位于所述井体内部,所述钢套管的顶部与地面的距离为第一留空距离,所述钢套管从某一深度至顶部外覆绝缘防腐层;/n所述馈电头部位于所述钢套管的底部,所述馈电头部包括可泵送焦炭液的注浆装置;/n所述馈电棒、测温光缆、排气管和引流电缆位于所述钢套管内部;/n所述馈电棒的顶部与地面的距离为第二留空距离,所述馈电棒自所述钢套管的底部延伸至所述第二留空距离处;/n所述测温光缆自所述馈电棒的底端延伸至监控模块;/n所述排气管自所述馈电棒的底端延伸至地面,且所述排气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深井接地极,位于一井体中,其特征在于,包括:馈电棒、馈电头部、直径小于所述井体的井壁孔径的钢套管、测温光缆、排气管和引流电缆;
所述钢套管位于所述井体内部,所述钢套管的顶部与地面的距离为第一留空距离,所述钢套管从某一深度至顶部外覆绝缘防腐层;
所述馈电头部位于所述钢套管的底部,所述馈电头部包括可泵送焦炭液的注浆装置;
所述馈电棒、测温光缆、排气管和引流电缆位于所述钢套管内部;
所述馈电棒的顶部与地面的距离为第二留空距离,所述馈电棒自所述钢套管的底部延伸至所述第二留空距离处;
所述测温光缆自所述馈电棒的底端延伸至监控模块;
所述排气管自所述馈电棒的底端延伸至地面,且所述排气管为双排排气管;
所述引流电缆的一端通过放热焊点焊接于所述馈电棒上,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监控模块,且所述引流电缆通过螺栓固定于所述馈电棒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深井接地极,其特征在于,所述钢套管的底部为有孔的花管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上茂蔡汉生饶宏贾磊刘刚张义施健廖民传李瑞显屈路胡泰山梅琪刘浩
申请(专利权)人: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