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引出组件及电池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3107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1 02:43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动力引出组件及电池模组。动力引出组件包括引出导体、绝缘架和绝缘帽,引出导体包括电极引出部和外接引出部,电极引出部用于与电池模组的输出电极连接,外接引出部用于与外接部件连接,绝缘架形成具有开口的容纳空间,容纳空间用于容置外接引出部;外接引出部包括导电部和连接部,连接部穿设于导电部,连接部包括露出于导电部并朝向开口的第一端,连接部设有连接孔,绝缘帽盖设于第一端并使连接孔露出,绝缘帽的外壁与绝缘架的内壁之间形成有空隙,空隙用于露出导电部,外接部件能够固定于连接孔中并与导电部抵接。在电池模组装配过程中,实现对第一引出导体和第二引出导体的绝缘保护,保障了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Power extraction module and battery modu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动力引出组件及电池模组
本技术一般涉及汽车领域,具体涉及电动汽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力引出组件及电池模组。
技术介绍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对能源利用率提高的要求,电动汽车越来越受到推崇。电动汽车不仅可以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还可以有效减少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对于电动汽车而言,电池是电动汽车的动力源。需要通过动力引出组件将电池的动力引出。现有的动力引出组件一般采用螺钉锁紧方式,将动力引出组件固定在电池模组外壳上,在整个电池模组装配完成后,会后装绝缘防护罩来进行绝缘保护。但是后装的绝缘防护罩无法在电池模组装配过程中对动力引出组件实现绝缘防护。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在装配过程中实现绝缘防护的动力引出组件及电池模组。第一方面,本技术的动力引出组件,包括引出导体、绝缘架和绝缘帽,所述引出导体包括电极引出部和外接引出部,所述电极引出部用于与电池模组的输出电极连接,所述外接引出部用于与外接部件连接,所述绝缘架形成具有开口的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用于容置外接引出部;所述外接引出部包括导电部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穿设于所述导电部,所述连接部包括露出于所述导电部并朝向所述开口的第一端,所述连接部设有连接孔,所述绝缘帽盖设于所述第一端并使所述连接孔露出,所述绝缘帽的外壁与所述绝缘架的内壁之间形成有空隙,所述空隙用于露出所述导电部,外接部件能够固定于连接孔中并与导电部抵接。第二方面,本技术的电池模组,包括框架、输出电极、设于所述框架内的多个单体电池及动力引出组件,所述输出电极与所述单体电池电连接,绝缘架固定于所述框架上,电极引出部伸入至所述框架内以与所述输出电极连接。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将外接引出部容置在绝缘架的容纳空间内,并且绝缘帽盖设在连接部上,在电池模组装配过程中,实现对外接引出部的绝缘保护,保障了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能够解决后装的绝缘防护罩无法在装配过程中实现绝缘防护的问题。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动力引出组件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动力引出组件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动力引出组件的仰视图;图4为沿着图1中A-A线的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动力引出组件的立体图;图6为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动力引出组件的立体图;图7为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动力引出组件的爆炸图;图8为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动力引出组件的爆炸剖视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动力引出组件的第一连接架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动力引出组件的第二连接架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13为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电池模组未设置动力引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图1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技术,而非对该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技术相关的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本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为,参考图1-10,一种动力引出组件,包括引出导体10、绝缘架20和绝缘帽30,引出导体10包括电极引出部11和外接引出部12,电极引出部11用于与电池模组的输出电极连接,外接引出部12用于与外接部件连接,绝缘架20形成具有开口211的容纳空间,容纳空间用于容置外接引出部12;外接引出部12包括导电部13和连接部14,连接部14穿设于导电部13,连接部14包括露出于导电部13并朝向开口211的第一端141,连接部14设有连接孔143,绝缘帽30盖设于第一端141并使连接孔143露出,绝缘帽30的外壁与绝缘架20的内壁之间形成有空隙31,空隙31用于露出导电部13,外接部件能够固定于连接孔143中并与导电部13抵接。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电极引出部与电池模组的输出电极连接,外接引出部与外接部件连接,从而实现电池模组的动力引出。绝缘架形成具有开口的容纳空间,外接引出部位于容纳空间内,从而实现对外接引出部的绝缘保护。连接部穿设于导电部,可以但不限于在导电部上设置第一通孔131,连接部穿过第一通孔131。连接部的第一端设有连接孔,连接孔可以但不限于为螺纹孔,外接部件通过连接孔与连接部可拆卸地固定连接。绝缘帽盖设于连接部的第一端并使连接孔露出,可以但不限于在绝缘帽与连接孔相对的位置设置第二通孔32,第二通孔32用于暴露出连接孔,在外接部件与动力引出组件连接时,外接部件通过第二通孔伸入绝缘帽内与连接孔连接,从而将外接部件与动力引出组件固定,绝缘帽与绝缘架配合起到防指触的作用,从而实现动力引出组件的绝缘防护。导电部与外接部件直接接触,实现动力引出,导电部面向外接部件的一侧为导电面132,在外接部件与动力引出组件固定时,外接部件的导电部位紧贴导电面132,导电面132可以但不限于为环形面,设置导电面132能够增大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避免局部电阻过大,保证了动力引出组件的安全性。绝缘帽与导电部的连接方式可以但不限于为卡接,绝缘帽的外壁与绝缘架的内壁之间形成有空隙31,空隙31露出导电部,便于外接部件伸入到容纳空间内与导电部接触,实现动力引出。在装配过程中需要对引出导体进行绝缘保护,防止工作人员误触,保护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绝缘架也可以设置有间隙或者通孔,在间隙或者通孔区域,容纳空间内部和外部是连通的,只要间隙或者通孔能够满足防指触的要求即可。同时,绝缘架能够覆盖外接引出部的表面,减少灰尘或者污垢落到外接引出部的表面,保证了外接引出部表面的清洁度,保证了动力引出组件的可靠性。参考图2和4,进一步的,绝缘架20包括第一连接架21和第二连接架22,第一连接架21与第二连接架22可拆卸地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架21和第二连接架22拼合构成容纳空间,第一连接架21设置有开口211。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绝缘架包括第一连接架和第二连接架,当然第一连接架和第二连接架均为绝缘材料构成,第一连接架和第二连接架拼合构成容纳空间,将外接引出部伸入容纳空间后再将第一连接架和第二连接架固定,便于组装动力引出组件,降低了动力引出组件的装配难度。第一连接架以及第二连接架可拆卸地固定连接方式,可以但不限于为卡接、螺接等。参考图8,进一步的,第一连接架21面向第二连接架22的一侧为第一压紧面212,第二连接架22面向第一连接架21的一侧为第二压紧面221,第一压紧面212和第二压紧面221分别紧压外接引出部12。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动力引出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引出导体、绝缘架和绝缘帽,所述引出导体包括电极引出部和外接引出部,所述电极引出部用于与电池模组的输出电极连接,所述外接引出部用于与外接部件连接,所述绝缘架形成具有开口的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用于容置所述外接引出部;/n所述外接引出部包括导电部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穿设于所述导电部,所述连接部包括露出于所述导电部并朝向所述开口的第一端,所述连接部设有连接孔,所述绝缘帽盖设于所述第一端并使所述连接孔露出,所述绝缘帽的外壁与所述绝缘架的内壁之间形成有空隙,所述空隙用于露出所述导电部,外接部件能够固定于所述连接孔中并与所述导电部抵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力引出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引出导体、绝缘架和绝缘帽,所述引出导体包括电极引出部和外接引出部,所述电极引出部用于与电池模组的输出电极连接,所述外接引出部用于与外接部件连接,所述绝缘架形成具有开口的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用于容置所述外接引出部;
所述外接引出部包括导电部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穿设于所述导电部,所述连接部包括露出于所述导电部并朝向所述开口的第一端,所述连接部设有连接孔,所述绝缘帽盖设于所述第一端并使所述连接孔露出,所述绝缘帽的外壁与所述绝缘架的内壁之间形成有空隙,所述空隙用于露出所述导电部,外接部件能够固定于所述连接孔中并与所述导电部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引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架包括第一连接架和第二连接架,所述第一连接架与所述第二连接架可拆卸地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架和所述第二连接架拼合构成所述容纳空间,所述第一连接架设置有所述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引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架面向所述第二连接架的一侧为第一压紧面,所述第二连接架面向所述第一连接架的一侧为第二压紧面,所述第一压紧面和所述第二压紧面分别紧压所述外接引出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引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架包括第一绝缘延伸端以及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绝缘延伸端,所述第一绝缘延伸端和所述第二绝缘延伸端均向所述第二连接架延伸,两个所述第二绝缘延伸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架卡接,所述外接引出部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延伸端和两个所述第二绝缘延伸端围合构成的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晶熊中华王静丹张铎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