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电断路器及其电路板的取电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30409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1 02: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漏电断路器及其电路板的取电结构,包括外壳和设于外壳内的电路板以及主回路,还包括用于连接电路板和主回路的导电构件,导电构件包括中间部、与电路板相导通的第一引脚以及与主回路相导通的第二引脚,第一引脚的一端延伸并缠绕为中间部,中间部的另一端延伸为第二引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漏电断路器及其电路板的取电结构,在电路板和主回路之间采用导电构件相连通,导电构件由中间部、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组成,中间部由第一引脚缠绕形成,即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之间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保证导电构件和电路板之间的取电结构的稳定性,保证漏电断路器的稳定正常工作。

The power supply structure of leakage circuit breaker and its circuit boar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漏电断路器及其电路板的取电结构
本技术涉及断路器的
,具体涉及一种漏电断路器及其电路板的取电结构。
技术介绍
漏电断路器的漏电保护动作功能实现需要主电路的电源供电,漏电断路器内的电路板需要工作电源维持其正常工作,漏电保护动作时需要主电路的电源施加在漏电脱扣线圈上,漏电脱扣线圈里的动铁芯运动使漏电脱扣机构动作,从而带动漏电断路器分断。其中,从主电路回路取电是漏电断路器的最简便方法。现有技术中,漏电断路器基本上是用带塑料绝缘层的铜软导线连接电路板和漏电断路器的主回路,该带塑料绝缘层的铜软导线的一端锡焊在电路板上的电源输入端,另一端与主回路上的接线板和主导线焊接在一起。由于软导线通过的电流很小以及需要锡焊在电路板上,软导线的导体部分的截面积不大,在与接线板和主导线一起焊接时,软导线需要放在两者中间一起焊接,软导线的导体部位在焊接压力及焊接电流下会变扁,软导线在轻微外力作用下在焊接处容易出现断裂。软导线在焊接处发生断裂后,电路板缺电无法工作,有漏电流时漏电断路器无法正常工作,漏电保护功能失效,容易发生触电身亡的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漏电断路器及其电路板的取电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软导线在轻微外力作用下在焊接处容易出现断裂导致影响安全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路板的取电结构,包括外壳和设于所述外壳内的电路板以及主回路,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电路板和所述主回路的导电构件,所述导电构件包括中间部、与所述电路板相导通的第一引脚以及与所述主回路相导通的第二引脚,所述第一引脚的一端延伸并缠绕为所述中间部,所述中间部的另一端延伸为所述第二引脚。进一步地,所述外壳的内表面凸设有限位柱,所述中间部套设于所述限位柱上。进一步地,所述电路板上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一引脚插入至所述通孔内且所述第一引脚的外缘与所述通孔焊接。进一步地,所述外壳的内表面还凸设有限位凸块,所述限位凸块设于所述第一引脚远离所述第二引脚的一侧。进一步地,所述主回路包括动触头、带动所述动触头移动的操作机构以及可与所述动触头抵接的静触头,所述第二引脚可与所述动触头或所述静触头相连通。进一步地,所述静触头的底部设有连接底板,所述连接底板与所述第二引脚相连通,所述第二引脚远离所述第一引脚的一侧与所述连接底板相抵接。进一步地,所述动触头的一侧设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与所述动触头相导通,所述第二引脚远离所述第一引脚的一侧与所述固定柱相抵接。进一步地,所述导电构件采用扭簧,且所述第一引脚和所述第二引脚弹性压缩变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漏电断路器,包括如上述任一条中的电路板取电结构。本技术提供的电路板的漏电断路器及其电路板的取电结构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漏电断路器及其电路板的取电结构,在电路板和主回路之间采用导电构件相连通,导电构件由中间部、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组成,中间部由第一引脚缠绕形成,即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之间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保证导电构件和电路板之间的取电结构的稳定性,保证漏电断路器的稳定正常工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路板的取电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路板的取电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漏电断路器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外壳;2、电路板;3、主回路;4、导电构件;11、限位柱;12、限位凸块;21、通孔;31、动触头;32、静触头;33、操作机构;34、连接底板;35、固定柱;41、中间部;42、第一引脚;43、第二引脚。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现对本技术提供的电路板2的取电结构进行说明。所述电路板2的取电结构,包括外壳1和设于所述外壳1内的电路板2以及主回路3,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电路板2和所述主回路3的导电构件4,所述导电构件4包括中间部41、与所述电路板2相导通的第一引脚42以及与所述主回路3相导通的第二引脚43,所述第一引脚42的一端延伸并缠绕为所述中间部41,所述中间部41的另一端延伸为所述第二引脚43。本技术提供的电路板2的取电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在电路板2和主回路3之间采用导电构件4相连通,导电构件4由中间部41、第一引脚42和第二引脚43组成,中间部41由第一引脚42缠绕形成,即第一引脚42和第二引脚43之间具有一定的弹性,在轻微外力的作用下也不会发生焊接处断裂的现象,能够保证导电构件4和电路板2之间的取电结构的稳定性,保证漏电断路器的稳定正常工作。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作为本技术提供的电路板2的取电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外壳1的内表面凸设有限位柱11,所述中间部41套设于所述限位柱11上。具体的,中间部41由簧条环绕成圈状缠绕形成,限位柱11凸设在壳体的内侧面上,中间部41可以直接套设在该限位柱11上,从而对扭簧的位置进行限定,避免导电构件4在固定时发生偏移影响连接效果。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作为本技术提供的电路板2的取电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电路板2上开设有通孔21,所述第一引脚42插入至所述通孔21内且所述第一引脚42的外缘与所述通孔21焊接。具体的,电路板2上的通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电路板(2)的取电结构,包括外壳(1)和设于所述外壳(1)内的电路板(2)以及主回路(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电路板(2)和所述主回路(3)的导电构件(4),所述导电构件(4)包括中间部(41)、与所述电路板(2)相导通的第一引脚(42)以及与所述主回路(3)相导通的第二引脚(43),所述第一引脚(42)的一端延伸并缠绕为所述中间部(41),所述中间部(41)的另一端延伸为所述第二引脚(43)。/n

【技术特征摘要】
1.电路板(2)的取电结构,包括外壳(1)和设于所述外壳(1)内的电路板(2)以及主回路(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电路板(2)和所述主回路(3)的导电构件(4),所述导电构件(4)包括中间部(41)、与所述电路板(2)相导通的第一引脚(42)以及与所述主回路(3)相导通的第二引脚(43),所述第一引脚(42)的一端延伸并缠绕为所述中间部(41),所述中间部(41)的另一端延伸为所述第二引脚(4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板(2)的取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内表面凸设有限位柱(11),所述中间部(41)套设于所述限位柱(11)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板(2)的取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2)上开设有通孔(21),所述第一引脚(42)插入至所述通孔(21)内且所述第一引脚(42)的外缘与所述通孔(21)焊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板(2)的取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内表面还凸设有限位凸块(12),所述限位凸块(12)设于所述第一引脚(42)远离所述第二引脚(43)的一侧。


5.如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炜梁祁卫华许利战史胜余
申请(专利权)人: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