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222128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0 23: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传输装置,其包括中转机构、分流机构以及入库机构;中转机构分别与分流机构以及入库机构连接;中转机构分流产品至分流机构,入库机构传送产品至中转机构。本申请的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中转机构、分流机构以及入库机构的配合设置,使得产品能在同一位置快速可完成产品的出入库,速度快且效率高,省时省力,降低了人工成本。

Transmission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传输装置
本技术涉及自动设备
,具体地,涉及一种传输装置。
技术介绍
在产品线中,例如产品生产线、产品测试线、产品装配线或产品仓储线等,需要对产品进行入库或出库操作,而在现有的产品线中,产品的入库端和出库端是分别位于产品线的两端,相距较远,这就导致在产品重新入库时,需要人工将产品转移至入库端重新入库,费时费力,且会占用更多的人力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传输装置。本技术公开的一种传输装置包括中转机构、分流机构以及入库机构;中转机构分别与分流机构以及入库机构连接;中转机构分流产品至分流机构,入库机构传送产品至中转机构。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分流机构以及入库机构相邻。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转机构具有分流部;分流机构包括第一分流组件以及第二分流组件;第一分流组件以及第二分流组件分别与分流部连接。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转机构还具有入库部;入库机构与入库部连接。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其还包括处理机构;处理机构分别与第一分流组件以及入库机构连接。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其还包括接驳机构;处理机构通过接驳机构分别与第一分流组件以及入库机构连接。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其还包括辅助接驳机构以及辅助处理机构;辅助接驳机构设于入库机构的传送路径上;辅助处理机构与辅助接驳机构相邻。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其还包括回传机构;回传机构的一端与第二分流组件连接。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其还包括上料机构;上料机构与回传机构的另一端连接。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上料机构包括夹具入库部以及上料部;夹具入库部的一端与回传机构的另一端连接,夹具入库部的另一端与上料部连接。本申请通过中转机构、分流机构以及入库机构的配合设置,使得产品能在同一位置快速可完成产品的出入库,速度快且效率高,省时省力,降低了人工成本。此外,通过入库机构以及上料机构的配合设置,能在产品线的两端分别形成两个入库端,便于产品的入库管理。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实施例一中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一中传输装置的下层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一中分流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二中的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二中上料机构及回传机构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中转机构;11、分流部111、分流支撑架112、分流平台1121、滚珠113、分流驱动组件1131、第一分流驱动件1132、第二分流驱动件114、分流件12、入库部;2、分流机构;21、第一分流组件211、第一分流支撑架212、第一传送线22、第二分流组件221、第二分流支撑架222、第二传送线223、下料转盘接驳部2231、转盘件;2232、下料接驳件;224、下料部;2241、下料支撑架;2242、下料传送线;3、入库机构;31、入库支撑架;32、入库传输线4、处理机构;41、处理支撑架42、处理传送线;5、接驳转移机构;51、接驳转移支撑架52、接驳提升组件53、接驳转移组件;6、辅助接驳转移机构;7、辅助处理机构;8、回传机构;81、回流接驳部82、回流线;9、上料机构;91、夹具入库部92、上料部;921、产品上料机构;9211、测试件上料支撑架;9212、测试件上料传输线;922、回流夹具接驳机构;9221、回流夹具支撑架;9222、接驳传输线;923、上料传送缓存机构;9231、上料传送缓存支撑架;9232、上料传送缓存传送线;9233、转盘接驳组件;100、夹具。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技术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技术。也就是说,在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为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实施例一参照图1和图2,图1为实施例一中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一中传输装置的下层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传输装置包括中转机构1、分流机构2以及入库机构3。中转机构1分别与分流机构2以及入库机构3连接。中转机构1分流产品至分流机构2,入库机构3传送产品至中转机构1。通过中转机构1、分流机构2以及入库机构3的配合设置,使得产品能在同一位置快速可完成产品的出入库,速度快且效率高,省时省力,降低了人工成本。本实施例中的产品可为电子终端产品,例如,平板电脑。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保证产品在移动过程中的稳固性,产品会被承载于夹具100上。本实施例中,主要以测试件作为产品,以测试件在测试线的测试后的回流为例进行说明,上述同一位置,为测试线的出库端,在出库端进行测试件的分流以及回流,避免了测试件重新转回到测试线的入库端进行入库,使得测试测试件的入库效率高,且节省了人力成本。复参照图1和图2,进一步,分流机构2以及入库机构3相邻。通过设置分流机构2与入库机构3的相邻布局结构,使得操作者在出库端的同一地点就可以完成分流出来的测试件的收集以及测试件的回流。值得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分流出来的测试件为检测不合格品,重新入库的测试件是在外界经过处理后的不合格品,如此,在一位置进行不合格品分流,在外界处理后,在同一位置再回流,如此通过一个工位即可实现测试件的重新入库,提升重新入库的效率的同时,还能够降低人工成本。复参照图1和图2,更进一步,中转机构1具有分流部11。分流机构2包括第一分流组件21以及第二分流组件22,第一分流组件21以及第二分流组件22分别与分流部11连接。中转机构1还具有入库部12。入库机构3与入库部12连接。其中,通过第一分流组件21对分流部11分流的不合格测试件进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中转机构(1)、分流机构(2)以及入库机构(3);所述中转机构(1)分别与所述分流机构(2)以及入库机构(3)连接;所述中转机构(1)分流产品至所述分流机构(2),所述入库机构(3)传送所述产品至所述中转机构(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中转机构(1)、分流机构(2)以及入库机构(3);所述中转机构(1)分别与所述分流机构(2)以及入库机构(3)连接;所述中转机构(1)分流产品至所述分流机构(2),所述入库机构(3)传送所述产品至所述中转机构(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机构(2)以及入库机构(3)相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转机构(1)具有分流部(11);所述分流机构(2)包括第一分流组件(21)以及第二分流组件(22);所述第一分流组件(21)以及第二分流组件(22)分别与所述分流部(11)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转机构(1)还具有入库部(12);所述入库机构(3)与所述入库部(12)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处理机构(4);所述处理机构(4)分别与所述第一分流组件(21)以及入库机构(3)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昌鹏邓先涛苏洲倪兴荣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