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轮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19223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0 20: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轨道列车检修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止轮器。所述止轮器包括主体(1),所述主体(1)的上表面形成有用于沿车轮外周支撑所述车轮(2)的第一支撑点(3)和第二支撑点(4),所述主体(1)上设有用于将所述主体(1)吸附到钢轨(5)上的磁性部件(6)。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止轮器在作业过程中通过磁性部件吸附到钢轨上,且由于止轮器上形成有沿车轮外周支撑车轮的第一支撑点和第二支撑点,使得止轮器的定位可靠,防止出现止轮器打放不到位或检修作业时现场混乱造成止轮器松脱现象,进而避免了因止轮器松脱造成轮对晃动、错位、脱落等现象的发生所引发的安全隐患。

Wheel stopp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止轮器
本技术涉及轨道列车检修
,具体地涉及一种止轮器。
技术介绍
目前轨道列车转向架检修作业中,止轮器的打放状态尤为重要。现有的止轮器普遍具有两面结构,使用过程中不便于取放,容易夹手,且由于列车在生产或检修作业中不免会产生振动,使用过程中仅将止轮器放置在钢轨上,容易导致止轮器的滑落,从而影响止动效果,增加止轮器的损耗。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止动过程中定位可靠,避免松脱的止轮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止轮器,包括主体,所述主体的上表面形成有用于沿车轮外周支撑所述车轮的第一支撑点和第二支撑点,所述主体上设有用于将所述主体吸附到钢轨上的磁性部件。优选地,所述主体的上表面呈阶梯状以分别在两层拐角处形成所述第一支撑点和所述第二支撑点。优选地,所述主体的上表面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平台面、倾斜面以及第二平台面,所述第一平台面与所述倾斜面交接处形成所述第一支撑点,所述第二平台面远离所述倾斜面的端部位置形成所述第二支撑点。优选地,所述第一平台面与所述倾斜面之间通过弧形过渡面相连,所述第一支撑点位于所述过渡面上。优选地,所述第二平台面远离所述倾斜面的端部设置为朝向所述第三支撑点向下倾斜的弧形结构。优选地,所述主体具有靠近所述第一平台面的第一端和靠近所述第二平台面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相对设置,所述第二端设置有缺角结构。优选地,所述第二端的沿垂直所述车轮行进方向的两侧均向内倾斜以形成所述缺角结构。优选地,所述第一端上设有T型把手。优选地,所述主体采用钢质材料。优选地,所述主体底部设有至少两个用于安装所述磁性部件的凹槽。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止轮器在作业过程中通过磁性部件吸附到钢轨上,且由于止轮器上形成有沿车轮外周支撑车轮的第一支撑点和第二支撑点,使得止轮器的定位可靠,防止出现止轮器打放不到位或检修作业时现场混乱造成止轮器松脱现象,进而避免了因止轮器松脱造成轮对晃动、错位、脱落等现象的发生所引发的安全隐患。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止轮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剖视图;图3是图1的俯视图;图4是图1的止轮器使用状态图。附图标记说明1—主体、2—车轮、3—第一支撑点、4—第二支撑点、5—钢轨、6—磁性部件、7—第三支撑点、8—第一平台面、9—倾斜面、10—第二平台面、11—过渡面、12—第一端、13—第二端、14—把手、15—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结合图1-图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止轮器,包括主体1,所述主体1的上表面形成有用于沿车轮外周支撑所述车轮2的第一支撑点3和第二支撑点4,所述主体1上设有用于将所述主体1吸附到钢轨5上的磁性部件6。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止轮器针对适用于轨道列车,比如火车等,特别适用于火车转向架的检修作业等需要对车轮进行止挡以防止其移动的情况。止轮器在作业过程中,通过内部的磁性部件6吸附到钢轨上,且由于止轮器上形成有沿车轮外周支撑车轮的第一支撑点和第二支撑点,从而能够利用两个支撑点的紧密配合来限制车轮的晃动,对车轮实现有效止挡,使得止轮器的定位可靠,防止出现止轮器打放不到位或检修作业时现场混乱造成止轮器松脱现象,进而避免了因止轮器松脱造成轮对晃动、错位、脱落等现象的发生所引发的安全隐患。其中,所述第一支撑点3和所述第二支撑点4在所述主体1上的设置位置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调节,只要满足当主体1和车轮2同时位于轨道上时,所述第一支撑点3和所述第二支撑点4能够恰好同时与所述车轮2的外周接触以起到止挡车轮的目的即可。考虑到节省材料又方便设计的目的,所述主体1的上表面呈阶梯状以分别在两层拐角处形成所述第一支撑点3和所述第二支撑点4。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主体1的上表面可以呈两层阶梯或多层阶梯状。当形成多层阶梯状时,则至少在相邻两层阶梯的拐角处形成所述第一支撑点3和所述第二支撑点4,当然也可以在每层阶梯的拐角处形成所述支撑点,这样在车轮2被止挡的过程中,每层阶梯的拐角均与车轮2外周接触,从而起到更好的止挡作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1的上表面呈两层阶梯状,并分别在两层拐角处形成所述第一支撑点3和所述第二支撑点4,由于设计成两层已经足以满足车轮2止挡的需求,从便于制造、节省材料的角度出发,设置成两层即可。具体而言,所述主体1的上表面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平台面8、倾斜面9以及第二平台面10,所述第一平台面8与所述倾斜面9交接处形成,所述第二平台面10远离所述倾斜面9的端部位置形成所述第二支撑点4。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不同尺寸大小的车轮,需适应性调整所述第一平台面8和所述第二平台面10长度以及所述倾斜面9的倾斜角度,以使止轮器能够满足对不同尺寸车轮的止挡,也就是说,无论车轮直径多少,需保证所述第一支撑点3和所述第二支撑点4均位于所述车轮2的外周面上。为了减少止挡过程中对车轮2的磨损,并配合车轮2外周形状增强止挡效果,所述第一平台面8与所述倾斜面9之间通过弧形过渡面11相连,所述第一支撑点3位于所述过渡面11上。同理,所述第二平台面10远离所述倾斜面9的端部设置为朝向所述第三支撑点7向下倾斜的弧形结构,该弧形结构设置为与所述车轮2踏面相配合,即所述第二支撑点4位于该弧形结构上。可以理解的是,所述主体1具有靠近所述第一平台面8的第一端12和靠近所述第二平台面10的第二端13,所述第一端12和所述第二端13相对设置。为了便于止轮器在使用过程中伸入车轮2底部,所述第二端13设置有缺角结构,这是由于若所述第二端13设计为完整无缺角情况,则容易导致所述第二端13在伸入车轮底部过程中角部与车轮踏面相接触而影响止挡。此外,所述第二端13的设计相对于完整无缺角设计来说还能够进一步节省制造材料,节约成本。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端13的沿垂直所述车轮2行进方向的两侧均向内倾斜以形成所述缺角结构,所述缺角结构的顶部则对应为设置有第二支撑点4的所述弧形结构,由此,本技术的止轮器采用上述缺角设计能够便于止轮器从车轮2的底部伸入,使得所述弧面结构恰好与车轮踏面相接触实现止挡,防止出现角部与车轮踏面相接触导致弧形结构与车轮踏面无法接触的情况,此外,还能够通过弧形结构与车轮2外周面接触而起到无磨损止挡车轮2的作用。为了便于止轮器的取放、避免止轮过程中夹手,所述第一端12上设有T型把手14,该T型把手14采用钢筋焊接,当然,也可以将所述把手14设置成其他任意适宜抓取的形状,此处不作过多限制。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1采用钢质材料,以便增强主体1的刚度和抗压性,为车轮2的止挡起到良好的支撑限位作用,同时又具有耐磨的优点。磁性部件可以采用任意适宜的方式安装在所述主体1中,只要保证在止挡过程中能够吸附到钢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止轮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1),所述主体(1)的上表面形成有用于沿车轮外周支撑所述车轮(2)的第一支撑点(3)和第二支撑点(4),所述主体(1)上设有用于将所述主体(1)吸附到钢轨(5)上的磁性部件(6);所述主体(1)的上表面呈阶梯状以分别在两层拐角处形成所述第一支撑点(3)和所述第二支撑点(4);/n所述主体(1)的上表面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平台面(8)、倾斜面(9)以及第二平台面(10),所述第一平台面(8)与所述倾斜面(9)交接处形成所述第一支撑点(3),所述第二平台面(10)远离所述倾斜面(9)的端部位置形成所述第二支撑点(4);/n所述第一平台面(8)与所述倾斜面(9)之间通过弧形过渡面(11)相连,所述第一支撑点(3)位于所述过渡面(11)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止轮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1),所述主体(1)的上表面形成有用于沿车轮外周支撑所述车轮(2)的第一支撑点(3)和第二支撑点(4),所述主体(1)上设有用于将所述主体(1)吸附到钢轨(5)上的磁性部件(6);所述主体(1)的上表面呈阶梯状以分别在两层拐角处形成所述第一支撑点(3)和所述第二支撑点(4);
所述主体(1)的上表面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平台面(8)、倾斜面(9)以及第二平台面(10),所述第一平台面(8)与所述倾斜面(9)交接处形成所述第一支撑点(3),所述第二平台面(10)远离所述倾斜面(9)的端部位置形成所述第二支撑点(4);
所述第一平台面(8)与所述倾斜面(9)之间通过弧形过渡面(11)相连,所述第一支撑点(3)位于所述过渡面(11)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止轮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平台面(10)远离所述倾斜面(9)的端部设置为朝向所述车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苗永强王明明郑春龙郭林冷静涛孟婷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朔黄铁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