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1431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0 18:22
线圈单元具备将线圈线卷绕而形成的线圈,线圈线包括导电性的第一端子(60)和第二端子(61),第一端子(60)包括与设置于设备的外部端子连接的连接部(70)和从连接部(70)伸出并与导线连接的伸出部(71),伸出部(71)形成为随着从连接部(70)离开而从第二端子(61)离开。

Coil un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圈单元
本公开涉及线圈单元。
技术介绍
以往,关于从送电侧的线圈单元非接触地将电力向线圈单元发送的非接触充电系统提出了各种方案。日本特开2018-082088号公报记载的线圈单元包括涡旋型的受电线圈、电容器、整流器。线圈以包围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卷绕轴线的周围的方式形成,在线圈的中央部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中空部。电容器配置在中空部的上方。
技术实现思路
在用于非接触充电的线圈单元中,线圈的两端连接于电容器或整流器等设备。此时,在线圈的外周侧配置线圈的各端部而在该各端部连接有设备的话,线圈的外形可能会增大。因此,可考虑在线圈的中空部配置线圈的各端部而在各端部连接设备的情况。例如,在电容器形成有2个管脚端子。在将线圈的各端部与这2个管脚端子连接的情况下,需要在线圈的各端部形成端子。线圈通过将线圈线卷绕而形成,线圈线包括导线和包覆该导线的绝缘覆膜。在形成端子时,例如,在线圈线的端部,将绝缘覆膜剥下。然后,将露出的导线铆紧而形成端子。端子包括圆环状的连接部和从该连接部伸出的伸出部。将形成为圆环状的连接部配置于设置于电容器的管脚端子。伸出部将连接部与线圈线的导线连接。并且,两个端子与配置于受电线圈的中空部的电容器连接。在如上所述构成的受电线圈单元中,在受电线圈受电时,在各端子间产生大的电位差。因此,需要确保线圈的各端子间的绝缘距离。本公开鉴于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做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用于非接触充电系统的线圈单元中,确保设置于线圈的两端的端子间的绝缘性的线圈单元。本公开的线圈单元具备:线圈,以包围卷绕轴线的周围的方式卷绕有线圈线,在中央部形成有中空部;及设备,连接于线圈。上述线圈线包括导线和包覆导线的绝缘覆膜。上述线圈包括:导电性的第一端子,形成于线圈的第一端部,从绝缘覆膜露出;及导电性的第二端子,形成于线圈的第二端部,从绝缘覆膜露出。上述线圈的位于第一端部侧的部分和位于第二端部侧的部分向中空部引出。上述第一端子包括与设置于设备的外部端子连接的连接部及从连接部伸出并与导线连接的伸出部。上述伸出部形成为随着从连接部离开而从第二端子离开。上述的线圈单元确保第一端子的伸出部与第二端子之间的距离,即使在受电时,也容易确保第一端子的伸出部与第二端子的绝缘性。上述线圈单元还具备在内部收容有电气设备的金属制的收容部。收容部设置于与线圈相邻的位置,将线圈中的位于收容部侧的部分设为第一部分,将相对于卷绕轴线位于第一部分的相反侧的部分设为第二部分时,第一部分的匝数比第二部分的匝数多。根据上述的线圈单元,在发送/接受电力的2个线圈单元相对地发生位置偏离时,能抑制由于位置偏离方向而耦合系数较大地变动的情况。在上述的线圈单元中,在上述线圈单元的外部,在与线圈单元相邻的位置设有金属构件,将线圈中的位于金属构件侧的部分设为第三部分,将相对于卷绕轴线位于第三部分的相反侧的部分设为第四部分时,第三部分的匝数比第四部分的匝数多。根据上述的线圈单元,在发送/接受电力的2个线圈单元相对地位置偏离时,能抑制由于位置偏离方向而耦合系数较大地变动的情况。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及其他的目的、特征、方面及优点根据与附图关联理解的关于本专利技术的如下的详细说明而明确可知。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非接触充电系统1的示意图。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送电侧的线圈单元3及受电侧的线圈单元4的电路结构的电路图。图3是表示线圈单元4及其周围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表示线圈单元4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图5是从下方观察受电线圈15、铁氧体25、金属板28、谐振电容器16a、16b时的俯视图。图6是表示端子60、61及其周围的结构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端子60、61和管脚端子90、91的俯视图。图8是表示受电线圈15及金属板28的俯视图。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线圈单元4A的俯视图。图10是表示端子60A、61A及其周围的结构的俯视图。图11是示意性地表示相对于线圈单元4而线圈单元3向左侧发生位置偏离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2是示意性地表示相对于线圈单元4而线圈单元3向右侧发生位置偏离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3是表示送电线圈10相对于受电线圈15A向左侧发生位置偏离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4是表示送电线圈10相对于受电线圈15A向右侧发生位置偏离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5是表示送电线圈10相对于受电线圈15、15A向左侧发生位置偏离时的耦合系数与向右侧发生位置偏离时的耦合系数之差的坐标图。图16是示意性地表示变形例的线圈单元4B的俯视图。图17是表示送电线圈10相对于受电线圈15B向右侧发生位置偏离的状态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使用图1~图17,对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线圈单元进行说明。对于图1~图17所示的结构中的相同或实质上相同的结构,标注同一符号而省略重复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中,对于与
技术实现思路
中记载的结构对应的结构,有时在括弧内一并记载
技术实现思路
的结构。图1是表示非接触充电系统1的示意图。非接触充电系统1具备设置于车辆2的受电侧的线圈单元4、送电侧的线圈单元3。线圈单元3连接于电源9,从电源9向线圈单元3供给电力。车辆2包括地板6、线圈单元4、电池5。地板6是形成车辆2的底面的金属板。线圈单元4及电池5设置于地板6的下表面。线圈单元4设置于比电池5靠前方侧处。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送电侧的线圈单元3及受电侧的线圈单元4的电路结构的电路图。线圈单元3包括送电线圈10、谐振电容器11a、11b、滤波器12、逆变器13。由送电线圈10、谐振电容器11a、11b形成谐振电路,该谐振电路的Q值为100以上。线圈单元4包括受电线圈15、谐振电容器16a、16b、滤波器17、整流器18。由受电线圈15、谐振电容器16a、16b形成谐振电路,该谐振电路的Q值为100以上。在以非接触的方式从线圈单元3向线圈单元4发送电力的情况下,从电源9向逆变器13供给交流电力。逆变器13调整被供给的交流电流的频率,向滤波器12供给。滤波器12从由逆变器13供给的交流电流中除去噪声,向送电线圈10等供给。通过向送电线圈10供给交流电流而在送电线圈10的周围形成电磁场。受电线圈15从上述的电磁场接受电力。由此,在受电线圈15内也流动电流,在受电线圈15的周围也形成电磁场。受电线圈15接受的交流电流向滤波器17供给。滤波器17从由受电线圈15供给的交流电流中除去噪声,向整流器18供给。整流器18将被供给的交流电力转换成直流电力,向电池5供给。图3是表示线圈单元4及其周围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表示线圈单元4的一部分的剖视图。线圈单元4包括收容壳体20、保护片23、受电线圈15、线圈骨架24、铁氧体25、金属板26、28、密封构件27、谐振电容器16a、16b、滤波器17、整流器18。收容壳体20包括树脂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线圈单元,具备:/n线圈,以包围卷绕轴线的周围的方式卷绕有线圈线,在中央部形成有中空部;及/n设备,连接于所述线圈,/n所述线圈线包括导线和包覆所述导线的绝缘覆膜,/n所述线圈包括:/n导电性的第一端子,形成于所述线圈的第一端部,从所述绝缘覆膜露出;及/n导电性的第二端子,形成于所述线圈的第二端部,从所述绝缘覆膜露出,/n所述线圈的位于所述第一端部侧的部分和位于所述第二端部侧的部分向所述中空部引出,/n所述第一端子包括与设置于所述设备的外部端子连接的连接部及从所述连接部伸出并与所述导线连接的伸出部,/n所述伸出部形成为随着从所述连接部离开而从所述第二端子离开。/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112 JP 2018-2119201.一种线圈单元,具备:
线圈,以包围卷绕轴线的周围的方式卷绕有线圈线,在中央部形成有中空部;及
设备,连接于所述线圈,
所述线圈线包括导线和包覆所述导线的绝缘覆膜,
所述线圈包括:
导电性的第一端子,形成于所述线圈的第一端部,从所述绝缘覆膜露出;及
导电性的第二端子,形成于所述线圈的第二端部,从所述绝缘覆膜露出,
所述线圈的位于所述第一端部侧的部分和位于所述第二端部侧的部分向所述中空部引出,
所述第一端子包括与设置于所述设备的外部端子连接的连接部及从所述连接部伸出并与所述导线连接的伸出部,
所述伸出部形成为随着从所述连接部离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根俊介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