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空气调节设备,适用于室内温度调节。该空调器的制冷系统以室内液体循环系统和室外液体循环系统为传热媒体,通过室内液体循环系统对室内制冷或供热,通过室外液体循环系统向室外散热或吸热。其制冷系统简化了结构,使制造工艺要求大幅降低,可靠性增加;室内外两个液体循环系统为常压工作,制造非常容易,所以总体成本有所降低,而使用、安装非常方便。(*该技术在200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空调器,属于空气调节设备
现有空调器普遍存在制冷剂管路过长,焊接点多,从而易泄漏制冷剂,使得可靠性降低,并污染环境;又因为制冷剂管路复杂,焊接点多,为保证对易泄漏的制冷剂的气密性,因此制造焊接工艺要求高,成本大等缺点。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既能降低制造工艺要求,又不易泄漏制冷剂的液体循环送冷送热空调器。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包括制冷系统、室内外风扇系统、控制系统和箱体的液体循环送冷送热空调器,其特点是加入了内充循环液体的室内液体循环系统和内充循环液体的室外液体循环系统两个系统作为传热媒体,室内液体循环系统在蒸发器热交换器(制冷时)或冷凝器热交换器(供热时)中与制冷系统交叉联接,在室内空气热交换器处与室内风扇系统交叉,并在此向室内送冷或供热;室外液体循环系统在冷凝器热交换器(制冷时)或蒸发器热交换器(供热时)中与制冷系统交叉联接,在室外空气热交换器处与室外风扇系统交叉,并在此向室外散热或吸热。这样制冷系统中的蒸发器或冷凝器的结构允许大幅度地简化。室内液体循环系统的结构是以蒸发器热交换器或冷凝器热交换器为一端,室内空气热交换器为另一端,由双路室内侧液体管路连成可循环液体的系统,在其中充有循环液体,在循环通路的任一部位,次序不限地装有室内侧循环泵,室内侧液体温度传感器、室内侧加液器、室内侧膨胀波纹管,室内侧各种阀门及附件;室外液体循环系统的结构是以冷凝器热交换器或蒸发器热交换器为一端,室外空气热交换器为另一端,由双路室外液体管路连成可循环液体的系统,在其中充有循环液体,在循环通路的任一部位,次序不限地装有室外循环泵、室外液体温度传感器、室外加液器、室外膨胀波纹管、室外各种阀门及附件;室内、外液体循环系统中的蒸发器热交换器中装有蒸发器,冷凝器热交换器中装有冷凝器,它们在制冷和供热时的作用(和名称)将互换;制冷系统可采用如下列之一的制冷装置(1)由制冷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和管路及管路附件组成的压缩式制冷装置;(2)吸收式制冷装置;(3)热管式制冷装置;(4)其它制冷装置。室内、室外液体循环系统中的膨胀波纹管的作用是克服循环液体的热胀冷缩效应;加液器安装在液体循环系统的最高处,易实现循环液体充满循环系统,这时,循环液体没有势能差,循环泵不需向循环液体提供克服势能做功所需能量;室内液体循环系统中的循环液体宜尽可能地少,以减小其温度滞后。制冷系统中的蒸发器或冷凝器的结构可以是如下列形式之一(1)如图3a所示的无外肋片的盘管式;(2)如图3b所示的无外肋片的直管式;(3)如图3c所示的有外肋片的直管式;(4)如图3d所示的有外肋片的盘管式;(5)如图3f所示的板管式;(6)包括上述形式的组合在内的其它适用形式。室内、室外液体循环系统中的蒸发器热交换器或冷凝器热交换器的结构可以是如下形式之一(1)如图4g所示的带有隔板的可拆开的盒式;(2)如图4h所示的依靠蒸发器或冷凝器管外的适量肋片分隔的可拆开的盒式;(3)如图4i所示的外套管式;(4)包括上述形式的组合在内的其它适用形式。室内、室外液体循环系统中循环液体是常压状态,所以室内空气热交换器或室外空气热交换器可以采用如下方式的免焊接的结构之一(1)紧固件紧固连接或组成各换热管;(2)胶粘连接或组成各换热管;(3)包括上述结构的组合在内的其他适用方式连接或组成各换热管。也可采用现有空调器的室内热交换器的结构。室内、室外液体循环系统中的蒸发器热交换器、冷凝器热交换器、液体管路、加液器、膨胀波纹管及阀门,可以是下列材料制造(1)塑料;(2)尼龙;(3)玻璃钢;(4)金属;(5)包括上述材料的组合在内的其它适用的材料。室内、室外液体循环系统中的循环液体可以是下列液体之一(1)乙二醇水溶液防冻液;(2)甘油水溶液防冻液;(3)蒸馏水;(4)软化水;(5)普通水;(6)酒精;(7)其它适用的液体或液体混合物。本液体循环送冷送热空调器当需要实现冷暖两用时,可以采用下列方式之一实现冷暖两用(1)室内、室外两个循环系统之间互相切换;(2)制冷系统切换;(3)室内、室外两个空气热交换器之间互换摆放位置。本液体循环送冷送热空调器由于室内液体循环系统密封性要求低,可以方便地加入两个或两个以上室内空气热交换器,这时可以由分配阀控制各自的送冷量,用温控阀组控制各自室内温度。为了防止循环液体温度过高过低,实现良好的温度匹配,采用室内、室外液体温度传感器检测室内、室外液体循环系统中的循环液体的温度,并以制冷系统开停加以控制。本技术可在需要的部位加隔热层。本液体循环送冷送热空调器由于室外液体循环系统密封性要求低,可以方便地由用户选用加入蓄水式热水器热交换器。本技术的其它附件、控制装置和电气系统与现有空调器相同。本技术可根据不同的功率要求制成系列产品。本技术可根据需要制成单冷或冷暖两用式。本技术因为有压的制冷系统中的蒸发器或冷凝器允许分别用整根金属管制成,所以可靠性大大提高,制造工艺要求有很大降低,次品率显著降低;虽然增加了两个循环系统,但允许大量使用模压或模铸的塑料件、尼龙件,并且由于是常压下工作,密封要求低,所以这两个循环系统的成本不高;同时由于室内空气热交换器或室外空气热交换器允许免焊接工艺组装生产,所以总体制造成本不会增加;另外因为液体循环系统的隔离,所以空调器非常容易实现分体结构,而室外空气热交换器可以安装在散吸热最佳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为制冷状态下双室内空气热交换器的、有由用户选用加入蓄水式热水器热交换器的液体循环送冷送热空调器结构原理示意图。图2为供热状态下单室内空气热交换器的液体循环送冷送热空调器结构原理示意图。图3为制冷系统中的蒸发器或冷凝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室内、室外液体循环系统中的蒸发器热交换器或冷凝器热交换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制冷压缩机,(2)制冷剂管路附件,(3)冷凝器,(4)蒸发器,(5)蒸发器热交换器,(6)室内侧循环管路,(7)室内侧加液器,(8)室内侧膨胀波纹管,(9)室内侧循环泵,(10)室内侧循环液体温度传感器,(11)室内空气热交换器I,(12)室内风扇I,(13)空气温度传感器I,(14)分配阀I,(15)温控阀组I,(16)室内空气热交换器II,(17)室内风扇II,(18)空气温度传感器II,(19)分配阀II,(20)温控阀组II,(21)冷凝器热交换器,(22)室外循环管路,(23)室外加液器,(24)室外澎涨波纹管,(25)室外循环泵,(26)室外循环液体温度传感器,(27)室外空气热交换器,(28)室外风扇,(29)蓄水式热水器交换器,(30)蓄水式热水器,(31)选择伐I,(32)选择阀II,(a)无外肋片的盘管,(b)无肋片的直管,(c)有外肋片的直管,(d)有外肋片的盘管,(e)有外肋片的盘管,(f)板管式蒸发器或冷凝器,(g)带有隔板的可拆开的盒式蒸发器热交换器或冷凝器热交换器,(h)依靠蒸发器或冷凝器管外的适量肋片分隔的可拆开的盒式蒸发器热交换器或冷凝器热交换器,(i)外套管式蒸发器热交换器或冷凝器热交换器。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如图1所示的液体循环送冷送热空调器,可对两个房间的室内制冷,并有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包括制冷系统、室内外风扇系统、控制系统和箱体的液体循环送冷送热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加入了内充循环液体的室内液体循环系统和内充循环液体的室外液体循环系统两个系统作为传热媒体,室内液体循环系统在蒸发器热交换器(制冷时)或冷凝器热交换器(供热时)中与制冷系统交叉联接,在室内空气热交换器处与室内风扇系统交叉,并在此向室内送冷或供热;室外液体循环系统在冷凝器热交换器(制冷时)或蒸发器热交换器(供热时)中与制冷系统交叉联接,在室外空气热交换器处与室外风扇系统交叉,并在此向室外散热或吸热。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石,
申请(专利权)人:沈石,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4[中国|安徽]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