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坑换撑结构和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198048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0 11: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坑换撑结构和方法,包括:围护桩;若干围檩,围檩包括顶部围檩、底部围檩和若干中间围檩;若干内支撑,内支撑包括顶部内支撑、底部内支撑和若干中间内支撑,分别设置在对应的围檩的内侧;若干换撑梁,若干换撑梁与中间围檩一一对应,换撑梁位于对应的中间围檩的内侧,并且换撑梁的一端连接于对应的中间围檩,换撑梁的另一端紧贴于地下构筑物的主体结构外墙上,且正对主体结构内隔墙、主体结构竖向框架、及与换撑梁紧贴的主体结构外墙垂直相交的另一主体结构外墙处;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换撑梁将基坑外的土压力传递到外墙、内隔墙或竖向框架上,利用外墙、内隔墙或竖向框架本身的结构抗侧能力抵抗侧向土压力。

A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replacing bracing in foundation p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坑换撑结构和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市政给排水结构工程和基坑工程技术的
,尤其涉及一种基坑换撑结构和方法的

技术介绍
目前大量的市政给排水工程的地下构筑物(如泵房等)采用支护开挖现浇的方式施工。给排水地下构筑物的结构具有以下特点:地下各层的层高比较高,内隔墙布置比较复杂。因此,基坑支护工程在结构回筑过程中各道内支撑的换撑比较困难。基坑支护工程中,换撑一般都是利用结构本身的各层水平向楼板替换相应的竖向各道内支撑。而很多地下泵房各层的层高比较高,各层楼板竖向间距较大,使得竖向有若干道支撑处无楼板。只能在结构外壁内侧采用临时钢支撑进行换撑,但由于内部隔墙较多,支撑需要开孔穿墙,对内隔墙的止水造成不利影响;若不穿隔墙,则支撑被分割成多段,保持支撑轴线对准较困难,且分段支撑实施也较繁琐。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产生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坑换撑结构和方法,通过换撑梁将基坑外的土压力传递到外墙、内隔墙或竖向框架上,利用外墙、内隔墙或竖向框架本身的结构抗侧能力抵抗侧向土压力。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坑换撑结构,包括:围护桩,所述围护桩内侧为基坑,所述基坑用于浇筑地下构筑物;若干围檩,所述围檩包括顶部围檩、底部围檩和若干中间围檩;所述顶部围檩设置于所述围护桩的顶部,所述底部围檩和所述中间围檩均位于所述围护桩的内侧,并且所述底部围檩位于所述围檩的最下方,若干所述中间围檩位于所述顶部围檩和所述底部围檩之间;若干内支撑,所述内支撑包括顶部内支撑、底部内支撑和若干中间内支撑,所述顶部内支撑设置于所述顶部围檩内侧,所述底部内支撑设置于所述底部围檩内侧,所述中间内支撑与所述中间围檩一一对应,并且所述中间内支撑分别设置在对应的所述中间围檩的内侧;若干换撑梁,若干所述换撑梁与所述中间围檩一一对应,所述换撑梁位于对应的所述中间围檩的内侧并且所述换撑梁的一端连接于对应的所述中间围檩,所述换撑梁的另一端紧贴于所述地下构筑物的主体结构外墙上。上述一种基坑换撑结构,其中,还包括底部换撑板和顶部换撑板;所述底部换撑板位于所述底部内支撑的下方,并且所述底部换撑板的一端紧贴所述围护桩,所述底部换撑板的另一端紧贴所述地下构筑物的底板;所述顶部换撑板位于所述顶部内支撑的下方,并且所述顶部换撑板的一端紧贴所述围护桩,所述顶部换撑板的另一端紧贴所述地下构筑物的顶板。上述一种基坑换撑结构,其中,所述换撑梁分别设置在正对所述地下构筑物的主体结构内隔墙、及所述地下构筑物的主体结构竖向框架、及与所述换撑梁紧贴的所述主体结构外墙垂直相交的另一所述主体结构外墙处。上述一种基坑换撑结构,其中,所述中间内支撑的底部高于所述中间围檩的底部。上述一种基坑换撑结构,其中,所述中间围檩内侧的下部预埋有若干钢筋接驳器;所述换撑梁包括若干纵向钢筋和若干分布钢筋,所述纵向钢筋分别与所述钢筋接驳器连接。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基坑换撑的方法,采用上述基坑换撑结构,包括以下步骤:(1)在所述围护桩内安装所述围檩及所述内支撑,并向所述基坑内浇筑所述地下构筑物;(2)当所述地下构筑物的主体结构外墙浇筑到其中任意一个所述中间内支撑下方时,在所述中间内支撑的下方同时浇筑所述换撑梁;(3)当所述中间内支撑下方的所述地下构筑物的主体结构、及所述换撑梁达到混凝土设计强度后,拆除所述中间内支撑,继续浇筑所述地下构筑物;(4)重复步骤(2)及步骤(3),直至所述地下构筑物被浇筑完成。上述一种基坑换撑的方法,其中,在浇筑所述地下构筑物的底板和外墙的同时,浇筑底部换撑板,所述底部换撑板的一端紧贴所述围护桩,所述底部换撑板的另一端紧贴所述地下构筑物的底板,待所述地下构筑物的主体结构外墙浇筑至所述底部内支撑的下方,并达到混凝土设计强度后,拆除所述底部内支撑,继续浇筑所述地下构筑物;并且在所述地下构筑物的顶板浇筑的同时,在所述顶部内支撑的下方浇筑顶部换撑板,所述顶部换撑板的一端紧贴所述围护桩,所述顶部换撑板的另一端紧贴所述地下构筑物的顶板,待所述地下构筑物的顶板和所述顶部换撑板达到混凝土设计强度后,拆除所述顶部内支撑。上述一种基坑换撑的方法,其中,在步骤(1)中,将所述中间内支撑上抬,使所述中间内支撑的底部高于所述中间围檩的底部,再将所述中间内支撑安装于所述中间围檩的内侧。上述一种基坑换撑的方法,其中,在步骤(1)中,在所述中间围檩内侧的下部预埋若干钢筋接驳器;并在步骤(2)中,使所述换撑梁的纵向钢筋与所述钢筋接驳器连接,并将所述换撑梁与所述换撑梁正对的所述主体结构外墙同时浇筑,所述换撑梁与所述主体结构外墙之间通过油毡隔开。本专利技术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使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积极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在所述地下构筑物的主体结构的外墙的外侧,并且正对所述地下构筑物的主体结构内隔墙、及所述地下构筑物的主体结构竖向框架、及与所述换撑梁紧贴的所述主体结构外墙垂直相交的另一所述主体结构外墙处设置换撑梁,将基坑外的土压力传递到外墙、内隔墙或竖向框架上,利用外墙、内隔墙或竖向框架本身的结构抗侧能力抵抗侧向土压力,通过改变在主体结构内部设置换撑梁的现有技术,节约工程量、减小施工难度和加快进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基坑换撑结构的平面布置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基坑换撑结构在主体结构内隔墙处的剖面布置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基坑换撑结构在主体结构内隔墙处的换撑梁的结构详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基坑换撑结构在主体结构竖向框架处的剖面布置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基坑换撑结构在主体结构竖向框架处的换撑梁的结构详图。附图中:1、围护桩;2、围檩;21、顶部围檩;22、中间围檩;23、底部围檩;3、内支撑;31、顶部内支撑;32.中间内支撑;33、底部内支撑;4、地下构筑物;41、主体结构外墙;42、主体结构内隔墙;43、主体结构竖向框架;44、底板;45、顶板;5、换撑梁;51、纵向钢筋;52、分布钢筋;6、底部换撑板;7、顶部换撑板;8、钢筋接驳器;9油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基坑换撑结构的平面布置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基坑换撑结构在主体结构内隔墙处的剖面布置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基坑换撑结构在主体结构内隔墙处的换撑梁的结构详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基坑换撑结构在主体结构竖向框架处的剖面布置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基坑换撑结构在主体结构竖向框架处的换撑梁的结构详图。请参见图1至图5所示,示出了一种较佳实施例,一种基坑换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围护桩1,围护桩1内侧为基坑,基坑用于浇筑地下构筑物4。若干围檩2,围檩2包括顶部围檩21、底部围檩23和若干中间围檩22。顶部围檩21设置所述围护桩1的顶部,底部围檩23和中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坑换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围护桩,所述围护桩内侧为基坑,所述基坑用于浇筑地下构筑物;/n若干围檩,所述围檩包括顶部围檩、底部围檩和若干中间围檩;所述顶部围檩设置于所述围护桩的顶部,所述底部围檩和所述中间围檩均位于所述围护桩的内侧,并且所述底部围檩位于所述围檩的最下方,若干所述中间围檩位于所述顶部围檩和所述底部围檩之间;/n若干内支撑,所述内支撑包括顶部内支撑、底部内支撑和若干中间内支撑,所述顶部内支撑设置于所述顶部围檩内侧,所述底部内支撑设置于所述底部围檩内侧,所述中间内支撑与所述中间围檩一一对应,并且所述中间内支撑分别设置在对应的所述中间围檩的内侧;/n若干换撑梁,若干所述换撑梁与所述中间围檩一一对应,所述换撑梁位于对应的所述中间围檩的内侧,并且所述换撑梁的一端连接于对应的所述中间围檩,所述换撑梁的另一端紧贴于所述地下构筑物的主体结构外墙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坑换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围护桩,所述围护桩内侧为基坑,所述基坑用于浇筑地下构筑物;
若干围檩,所述围檩包括顶部围檩、底部围檩和若干中间围檩;所述顶部围檩设置于所述围护桩的顶部,所述底部围檩和所述中间围檩均位于所述围护桩的内侧,并且所述底部围檩位于所述围檩的最下方,若干所述中间围檩位于所述顶部围檩和所述底部围檩之间;
若干内支撑,所述内支撑包括顶部内支撑、底部内支撑和若干中间内支撑,所述顶部内支撑设置于所述顶部围檩内侧,所述底部内支撑设置于所述底部围檩内侧,所述中间内支撑与所述中间围檩一一对应,并且所述中间内支撑分别设置在对应的所述中间围檩的内侧;
若干换撑梁,若干所述换撑梁与所述中间围檩一一对应,所述换撑梁位于对应的所述中间围檩的内侧,并且所述换撑梁的一端连接于对应的所述中间围檩,所述换撑梁的另一端紧贴于所述地下构筑物的主体结构外墙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坑换撑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部换撑板和顶部换撑板;
所述底部换撑板位于所述底部内支撑的下方,并且所述底部换撑板的一端紧贴所述围护桩,所述底部换撑板的另一端紧贴所述地下构筑物的底板;
所述顶部换撑板位于所述顶部内支撑的下方,并且所述顶部换撑板的一端紧贴所述围护桩,所述顶部换撑板的另一端紧贴所述地下构筑物的顶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坑换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撑梁分别设置在正对所述地下构筑物的主体结构内隔墙、及所述地下构筑物的主体结构竖向框架、及与所述换撑梁紧贴的所述主体结构外墙垂直相交的另一所述主体结构外墙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坑换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内支撑的底部高于所述中间围檩的底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坑换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围檩内侧的下部预埋有若干钢筋接驳器;所述换撑梁包括若干纵向钢筋和若干分布钢筋,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英琦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政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