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基坑中隔墙的换撑结构,包括:分别设于基坑的各开挖分区的楼板,基坑的各开挖分区之间设有中隔墙,楼板的端部顶撑于中隔墙,形成传力结构;楼板钢筋,楼板钢筋的一端伸入楼板,楼板钢筋的另一端形成一接驳段,接驳段延伸至中隔墙并暂时弯起;分别设于基坑的各开挖分区的框架梁,框架梁与中隔墙之间留设有框架梁待浇筑区;以及框架梁主筋,框架梁主筋的一端伸入框架梁,框架梁主筋的另一端预留于框架梁待浇筑区,形成一延伸入框架梁待浇筑区的接驳段,于接驳段上设直螺纹套筒。中隔墙拆除时直接调直楼板钢筋进行搭接绑扎连接,增加连接筋搭接框架梁钢筋,然后浇筑混凝凝土贯通结构,结构成型质量高,效率高,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尤指一种有利于结构施工质量的基坑中隔墙的换撑结构。
技术介绍
参阅图1所示,显示了基坑平面分区图;如图1所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道路网的扩展及调整,建筑施工项目的地下室施工中,由于场地、安全或资金等原因,当基坑面积较大或者邻近地铁等重要建筑时,常常采用基坑分坑施工的方法,即在基坑中间设立若干中隔墙,将基坑划分为若干个分坑,按要求依次施工。各分坑地下结构施工完成后,将中隔墙拆除,并将中隔墙两侧地下室结构连通,形成完整结构。为保证基坑施工安全,在各分坑地下室结构施工及水平支撑拆除期间,地下室各层梁板需在中隔墙处形成换撑传力结构,以确保基坑稳定。根据围护设计的要求,各分区地下结构施工时,梁板直接浇至中隔墙处,由结构梁板直接顶撑形成传力结构,参阅图2,显示了现有基坑中隔墙的换撑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此传力结构在后期中隔墙拆除、地下室梁板贯通施工时,需要先凿除中隔墙两侧的梁板混凝土,剥出钢筋,再进行两侧梁板的连接。但是,梁板混凝土凿除、钢筋剥除调直、二次连接等工作,费时又费力,同时混凝土凿除对结构有振动损伤,钢筋剥除调直影响性能,对结构施工质量易产生不利影响。此外,梁板凿除段需增加梁板混凝土凿除费用、混凝土碎块外运费、混凝土二次浇筑费用、二次浇筑增加模板支设费用和重复搭接区段钢筋材料费用,浪费财力,因此亟需采用新的换撑做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坑中隔墙的换撑结构,解决现有技术中梁板贯通施工时,需要先凿除中隔墙两侧的梁板混凝土,剥出钢筋,费时费力又影响施工质量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基坑中隔墙的换撑结构,包括:分别设于基坑的各开挖分区的楼板,所述基坑的各开挖分区之间设有中隔墙,所述楼板的端部顶撑于所述中隔墙,形成传力结构;楼板钢筋,所述楼板钢筋的一端伸入所述楼板,所述楼板钢筋的另一端形成一接驳段,所述接驳段延伸至所述中隔墙并暂时弯起;分别设于所述基坑的各开挖分区的框架梁,所述框架梁与所述中隔墙之间留设有框架梁待浇筑区;以及框架梁主筋,所述框架梁主筋的一端伸入所述框架梁,所述框架梁主筋的另一端预留于所述框架梁待浇筑区,形成一延伸入所述框架梁待浇筑区的接驳段,于所述接驳段上设置直螺纹套筒。本技术基坑中隔墙的换撑结构的有益效果:本技术在满足基坑换撑作用的前提下,根据楼板钢筋直径小、易弯折、而框架梁主筋直径大、不易弯折的特性,取消中隔墙处框架梁的顶撑,利用楼板作为换撑传力结构,即所有中隔墙处的楼板混凝土直接浇筑顶撑至中隔墙,但楼板钢筋按照与相邻分区的搭接长度需要留设并弯起,中隔墙处框架梁留设一段不浇筑混凝土,仅按需要留出框架梁主筋接头;中间分隔墙拆除时,楼板钢筋调直后绑扎,框架梁主筋按照一边套筒、一边焊接的连接方法进行连接,不需凿除结构梁板混凝土,节省人工及材料,且对结构施工质量影响较小。本技术基坑中隔墙的换撑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分别设于所述基坑的各开挖分区的所述楼板中的楼板钢筋通过绑扎进行对接;分别设于所述基坑的各开挖分区的所述楼板中的框架梁主筋通过连接筋进行对接。本技术基坑中隔墙的换撑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楼板钢筋的直径小于所述框架梁主筋的直径。本技术基坑中隔墙的换撑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连接筋的一端与所述中隔墙一侧的所述直螺纹套筒连接,所述连接筋的另一端与所述中隔墙另一侧框架梁待浇筑区的所述框架梁主筋的端部焊接连接。本技术基坑中隔墙的换撑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框架梁待浇筑区内的快易收口网。【附图说明】图1为基坑平面分区图;图2为现有基坑中隔墙的换撑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基坑中隔墙拆除前的楼板钢筋节点处理平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基坑中隔墙拆除后的楼板钢筋节点处理平面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基坑中隔墙拆除前的框架梁主筋节点处理平面示意图;以及图6为本技术基坑中隔墙拆除后的框架梁主筋节点处理平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技术提供一种基坑中隔墙的换撑结构,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基坑中隔墙的换撑结构进行说明。参阅图1,显示了基坑平面分区图。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项目基坑总面积约3.2万Hf,根据基坑围护设计分7个区施工,形成各个开挖分区,其中I至3区地下室为三层结构,靠近地铁侧的4、5、6、7区地下室为二层结构。各分区间利用地下连续墙作为分隔围护结构。各分区按设计要求逐区开挖,待先施工区施工完成后,方可开挖下一分区。本技术基坑中隔墙的换撑结构应用于图1所示的基坑中,参阅图3至图6,其中,图3显示了本技术基坑中隔墙拆除前的楼板钢筋节点处理平面示意图,图4显示了本技术基坑中隔墙拆除后的楼板钢筋节点处理平面示意图,图5显示了本技术基坑中隔墙拆除前的框架梁主筋节点处理平面示意图,图6显示了本技术基坑中隔墙拆除后的框架梁主筋节点处理平面示意图。结合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基坑中隔墙I处换撑结构包括:楼板2、楼板钢筋3、框架梁4、框架梁主筋5和连接筋6,楼板2分别施工于基坑的各开挖分区中,各开挖分区之间设有中隔墙I,楼板2的端部顶撑于中隔墙I,楼板钢筋3的一端伸入楼板2,楼板钢筋3的另一端延长形成一接驳段,接驳段暂时弯起而形成后期搭接绑扎连接的的弯头30。框架梁4分别施工于基坑的各开挖分区中,框架梁4与中隔墙I之间留设有框架梁待浇筑区7,框架梁主筋5的一端伸入框架梁4,框架梁主筋5的另一端露出框架梁4,形成一延伸入框架梁待浇筑区7的接驳段,在接驳段上设置直螺纹套筒52,待中隔墙I拆除后连接筋6连接于框架梁主筋5之间。本技术基坑中隔墙的换撑结构根据框架梁主筋和楼板钢筋大小的不同,框架梁主筋不易弯折而楼板钢筋易弯折的特点,取消中隔墙I两边框架梁4的顶撑,利用顶撑的楼板2作为传力结构,形成换撑,从而不需要凿除中隔墙I两边的框架梁4和楼板2端部的混凝土,工程造价低,施工简便、工期短、环境影响小。中隔墙I为地下连续墙,用于将基坑分隔成各开挖分区,形成分隔围护结构。楼板2分别浇筑形成于基坑的各开挖分区中,楼板2的端部顶撑于中隔墙1,从而使得楼板2直接顶撑形成传力结构。中隔墙I的两侧的楼板2中均预留有楼板钢筋3,楼板钢筋3的一段伸入楼板2中,楼板钢筋3的另一段延长形成一接驳段,接驳段暂时弯起而形成后期搭接绑扎连接的的弯头30,弯头30的长度按照与相邻分区的搭接长度需要留设,待中隔墙I拆除后,中隔墙I的两边的楼板钢筋3的弯头30调直、并将两侧的弯头30予以绑扎连接,然后在中隔墙I拆除区浇筑混凝土来连接中隔墙I两侧的楼板2。在本实施例中,楼板钢筋3的直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坑中隔墙的换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别设于基坑的各开挖分区的楼板,所述基坑的各开挖分区之间设有中隔墙,所述楼板的端部顶撑于所述中隔墙,形成传力结构;楼板钢筋,所述楼板钢筋的一端伸入所述楼板,所述楼板钢筋的另一端形成一接驳段,所述接驳段延伸至所述中隔墙并暂时弯起;分别设于所述基坑的各开挖分区的框架梁,所述框架梁与所述中隔墙之间留设有框架梁待浇筑区;以及框架梁主筋,所述框架梁主筋的一端伸入所述框架梁,所述框架梁主筋的另一端预留于所述框架梁待浇筑区,形成一延伸入所述框架梁待浇筑区的接驳段,于所述接驳段上设置直螺纹套筒。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海芳,周强,袁焘,程翰翔,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