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尘风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96855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0 11: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集尘风箱,包括过滤器、集尘槽及排尘风机,所述过滤器包括外框,在所述外框内安装有第一层滤料和第二层滤料,在第一层滤料和第二层滤料之间具有间隙,在所述过滤器的下方设置集尘槽,所述集尘槽通过导流管与排尘风机的入口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于在第一层滤料和第二层滤料之间产生风速差,使较大沙尘在重力牵引下落到集尘槽内排出,只有比重较小的沙尘才会吸附在过滤器的滤料上,从而延长了过滤器的使用周期,提高了过滤器的容尘能力及过滤效率。

A kind of dust collecting bellow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集尘风箱
本技术一种过滤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具有自排尘功能的过滤装置,同时涉及一种安装有该具有自排尘功能的过滤装置的集尘风箱。
技术介绍
部分动车组的运行线路风沙很大,如兰州到乌鲁木齐的线路,经常有沙尘暴天气,存在设备用风环境差(多沙尘)、过滤器容易脏赌的问题。目前的解决方法是通过设置无纺布过滤器进行过滤的方法进行过滤沙尘,如专利号为201620051421.1的中国专利“集尘风箱及具有其的机车”中公开的集尘风箱结构,在出风口处安装的第二过滤器为无纺布过滤器,但是该过滤器存在容尘能力差、过滤精度低、滤网容易脏赌的缺点,无法满足防风沙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容尘能力大、过滤效率高,可有效延长滤网使用周期的集尘风箱。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集尘风箱,安装在动车组车下设备舱内,包括箱体,在箱体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在所述出风口处安装有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包括过滤器、集尘槽及排尘风机,所述排尘风机安装在箱体内,在所述箱体的底部设置有排尘口,所述过滤器包括外框,所述外框由两个边框型材组成,两个边框型材的一侧边相互铰接在一起,两个边框型材绕铰接结构旋转,在两个边框型材内分别安装有第一层滤料和第二层滤料,在第一层滤料和第二层滤料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的宽度至少大于20mm,在所述过滤器的下方设置集尘槽,所述集尘槽通过导流管与排尘风机的入口连接。在所述第一层滤料和第二层滤料之间安装有用于支撑滤料的内部骨架,所述内部骨架由两侧的金属网及横向设置在两个金属网之间的多个平行的支撑杆组。进一步,所述集尘槽沿过滤器的底边通长设置。进一步,所述集尘槽的底板由外框的外侧边底向导流管方向向下倾斜设置。进一步,所述过滤器的底部与集尘槽之间设置有供过滤器滑动安装的滑道。进一步,所述第一层滤料和第二层滤料均为无纺布材料。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集尘风箱,通过采用中间具有间隙的双层中空的过滤器结构,有利于在第二层与第一层滤料之间产生风速差,使较大沙尘在重力牵引下落到集尘槽内排出,只有比重较小的沙尘才会吸附在过滤器的滤料上,从而延长了过滤器的使用周期,提高了过滤器的容尘能力及过滤效率,解决了现有过滤器集尘能力差、无自动排尘功能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过滤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过滤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过滤器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本技术集尘风箱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4所示,过滤器1,集尘槽2,排尘风机3,外框4,边框型材4a,第一层滤料5,第二层滤料6,导流管7,间隙8,内部骨架9,把手10,箱体11,进风过滤器1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自排尘功能的过滤装置,包括过滤器1、集尘槽2及排尘风机3。过滤器1包括外框4,在外框4内安装有第一层滤料5和第二层滤料6,在第一层滤料5和第二层滤料6之间具有间隙8,在过滤器1的下方设置集尘槽2,集尘槽2通过导流管7与排尘风机3的入口连接。其中,第一层滤料5和第二层滤料6优选采用无纺布材料,第一层滤料5和第二层滤料6的过滤等级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实施例中,外框4由两个边框型材4a组成,两个边框型材4a的内侧沿四周具有一圈安装槽(图中未示出),第一层滤料5和第二层滤料6分别安装在两个边框型材料4a的安装槽内。两个边框型材4a的一侧边相互铰接在一起,两个边框型材4a可以绕铰接结构旋转,实现打开和闭合固定,非常方便使用者拆装更换第一层滤料5和第二层滤料6。当然,第一层滤料5和第二层滤料6也可以通过相互扣合的结构固定安装在一起。在外框4上还安装有一把手10,方便使用者操作。第一层滤料5和第二层滤料6之间安装有用于支撑两层滤料的内部骨架9,起到刚性支撑的作用,以避免滤料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变形,保证两层滤料之间的间隙8在长期的使得过程中保持不变,进而保证过滤效果。内部骨架9由两侧的金属网9a及横向设置在两个金属网9a之间的多个平行的支撑杆9b组成,金属网9a可以采用不锈钢丝网,支撑杆9b也可以采用不锈钢丝,支撑杆9b的两端可以焊在或绑在两侧的金属网9a上。本实施例中,集尘槽2沿过滤器1的底边通长设置,为了方便拆装,过滤器1的底部与集尘槽2之间设置有供过滤器1滑动安装的滑道(图中未示出),该滑道的内侧边焊接或螺钉固定在风口处的箱体上,滑道的外侧边固定安装在集尘槽2的顶部。在过滤器1的顶部也对应安装有一滑道(图中未示出),该滑道整体焊接或螺钉固定在箱体上,过滤器1拆装时沿上下两个滑道滑动,并被限制在滑道内。集尘槽2的底板由外框4的外侧边底向导流管7方向向下倾斜设置,以利于收集的灰尘向导流管7的方向流动。在过滤器1的外框4的底部开有排尘孔,以将过滤后的灰尘透过排尘孔沉积的下方的集尘槽2内。该排尘孔可以是沿外框4的底边通长设置的长条形开孔,也可以是开设在外框4底边上的若干个开孔。间隙8的宽度至少大于20mm,根据第一层滤料5和第二层滤料7的面积大小及过滤器1使用的环境而定。对于安装在轨道车辆车下设备舱的集尘风箱上的过滤器,优选该间隙为40mm。该间隙8的作用是利于在第一层滤料5和第二层滤料6之间产生风速差,使较大沙尘在重力牵引下落到下方的集尘槽2内排出。在排尘风机3的吸引作用下,含有沙尘的空气通过过滤器1位于外侧的第一层滤料5时,因为第一层滤料5的阻挡作用,风速会下降约为原来的75%左右,沙尘的速度变慢,在重力的作用下较大沙尘会自动下落经过底部的排尘孔沉积到下方的集尘槽2内,同时通过排尘风机3的吸引,使沙尘通过导流管7被排到设备外部。比重较小的沙尘才会吸附在过滤器1的位于内侧的第二层滤料6上,从而延长了过滤器1和使用周期,提高了过滤器1的容尘能力及过滤效率。实施例二: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集尘风箱,安装在车下的设备舱内,包括箱体11,箱体11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箱体11的进风口与出风口之间形成气体通道。为了减少进入箱体11内的灰尘,在箱体11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处均安装有过滤器,其中,进风口处安装进风过滤器12,一般采用旋风过滤器,在出风口13处则安装有如实施例一中所提供的过滤装置,排尘风机3安装在箱体11内,在箱体11的底部对应排尘风机11的出风侧设置有排尘口。如上所述,结合附图所给出的方案内容,可以衍生出类似的技术方案。但凡是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集尘风箱,安装在动车组车下设备舱内,包括箱体,在箱体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出风口处安装有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包括过滤器、集尘槽及排尘风机,所述排尘风机安装在箱体内,在所述箱体的底部设置有排尘口,所述过滤器包括外框,所述外框由两个边框型材组成,两个边框型材的一侧边相互铰接在一起,两个边框型材绕铰接结构旋转,在两个边框型材的安装槽内分别安装有第一层滤料和第二层滤料,在第一层滤料和第二层滤料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的宽度至少大于20mm,在所述过滤器的下方设置集尘槽,所述集尘槽通过导流管与排尘风机的入口连接,在所述第一层滤料和第二层滤料之间安装有用于支撑滤料的内部骨架,所述内部骨架由两侧的金属网及横向设置在两个金属网之间的多个平行的支撑杆组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尘风箱,安装在动车组车下设备舱内,包括箱体,在箱体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出风口处安装有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包括过滤器、集尘槽及排尘风机,所述排尘风机安装在箱体内,在所述箱体的底部设置有排尘口,所述过滤器包括外框,所述外框由两个边框型材组成,两个边框型材的一侧边相互铰接在一起,两个边框型材绕铰接结构旋转,在两个边框型材的安装槽内分别安装有第一层滤料和第二层滤料,在第一层滤料和第二层滤料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的宽度至少大于20mm,在所述过滤器的下方设置集尘槽,所述集尘槽通过导流管与排尘风机的入口连接,在所述第一层滤料和第二层滤料之间安装有用于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翠强苏义刘冬雪战红红汪秀平鄂慧宁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