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热交换器、吸入外部空气并将其输送给前述热交换器的风扇、吹出由前述热交换器热交换后的空气的吹出口、和被设置在前述吹出口上并沿上下方向变更风向的上下风向变更叶片,且在前述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上表面的至少上游侧设有大致圆弧状的厚壁部。(*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空气调节装置
本技术涉及空气调节装置,特别是涉及沿上下方向变更从空气调节装置本体排出的风的方向的风向变更叶片。
技术介绍
对以往的空气调节装置,参照图4进行说明。在图中,1是柜式空气调节装置的本体,由被设置在前面下部的吸入口2、被设置在前面上部的吹出口3、形成本体背面的后面板4、本体前面的前面板5等构成。6是被安装在后面板4的下部的壳体,在该壳体6的内部,收容有由后面板4所支撑的马达7,同时在马达7的转动轴上装设有风扇8。6a是与本体吸入口2相对地设置的壳体吸入口,6b是面向本体内上部而开口的壳体吹出口,9是位于壳体6的上方、同时上部向后面板4方向倾斜地配设的热交换器。在吹出口3上,设置有多个跨越吹出口3的大约整个宽度范围而设置、沿上下方向变更吹出风的风向的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1,在其背后,设置有多个跨越吹出口3的纵向的大约整个长度范围而设置、沿左右方向变更风向的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2。当本体1的致冷装置运行时,由风扇8从设置在前面下部的吸入口2吸进来的空气,沿着本体1的背面内侧壁向上方流动,并被从热交换器9的背面一侧送入,由热交换器9热交换而被冷却的空气,通过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2、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1,从吹出口3被吹出。此时,冷空气沿着被安装在吹出口3的前端附近的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1的倾斜方向而被吹出(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至3)[专利文献1]特开平10-246502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平6-288605号公报[专利文献3]特开平9-250804号公报可是,因为以往的柜式空气调节装置的吹出口3在上下方向上较长,所以如图5所示,在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1的上表面11a和下表面11b之间易产生温差,结果,尤其是在多湿的条件下,存在有在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1上容易发生结露的问题。以往为了防止像这样的结露,还有在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1的上表面11a或者下表面11b上实施植毛处理的方法,可是这样就出现了成本上升、外观面受到制约等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解决以往这种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可靠且廉价地防止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结露的空气调节装置。为了解决上述以往的问题,本技术的空气调节装置,是在吹出由热交换器热交换后的空气的吹出口上设置沿上下方向变更风向的上下风向变更叶片、并在前述的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上表面的至少上游侧设有大致圆弧状的厚壁部的装置,被冷却后的空气和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接触因厚壁部而被降低,能够抑制在上下风向变更叶片上的结露。本技术的空气调节装置,因为在上下风向变更叶片上的结露少、另外液滴滴下也少,所以能够舒适地使用。第1项专利技术是具有热交换器、吸取外部空气并将其送到前述热交换器的风扇、吹出由前述热交换器热交换后的空气的吹出口、和被设置在前述吹出口上且沿上下方向变更风向的上下风向变更叶片,且在前述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上表面的至少上游侧设有大致圆弧状的厚壁部的空气调节装置;被冷却后的空气和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上表面的接触因厚壁部被减弱,能够抑制在上下风向变更叶片上的结露。第2项专利技术是在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上表面的下游侧设有大致圆弧状的厚壁部的空气调节装置;可进一步抑制被冷却后的空气与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上表面的接触,而且,能够防止在上表面结露时的液滴滴下。第3项专利技术是在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下表面的至少上游侧设有大致圆-->弧状的厚壁部的空气调节装置;被冷却后的空气和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下表面的接触因厚壁部而减少,能够抑制上下风向变更叶片上的结露。第4项专利技术是在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下表面的下游侧设有大致圆弧状的空气调节装置;可进一步抑制被冷却后的空气与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下表面的接触,而且,能够防止在下表面结露时的液滴滴下。第5项专利技术是在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上表面或者下表面的至少一方,设置有有别于厚壁部的凸部的空气调节装置;可进一步抑制被冷却后的空气和设有凸部的面的接触,而且,能够进一步防止结露时的液滴滴下。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技术的第1实施形态的空气调节装置的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正视图。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图3是表示同形态其他例子的图1的A-A剖视图。图4是表示以往例子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剖视图。图5是同一空气调节装置的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纵剖视图。标号说明1 本体 2 吸入口3 吹出口 6 壳体8 风扇 11 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 左右风向变更叶片 13 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3a 上表面 13b、13c、13e、13f厚壁部13d 下表面 13g、13h凸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形态加以说明。另外,本技术不因该实施形态而被限定。实施形态1以下,对本技术的第1实施形态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上下风向变-->更叶片,参照图1、图2进行说明。另外,空气调节装置的本体1的部分因为和以往的例子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图1是本实施形态的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3的正视图,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在图2中,在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3的上表面13a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分别设有圆弧状的厚壁部13b、13c。进而在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3的下表面13d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分别设有同样的厚壁部13e、13f。根据上述构成,致冷装置运行时的冷风,如箭头所示,以如同被厚壁部13b、13c、13e、13f从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3的上表面13a、下表面13d剥离开的方式、即以如同抑制了冷风与两面的接触的方式流动。如上所述,如果采用本实施形态,能够明显减少上表面13a、下表面13d的结露。另外,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将厚壁部设置在了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3的上表面13a、下表面13d两面,但如果至少在一面设置,那么就有在该面的冷风的接触受到抑制的效果。另外,如果考虑外观则最好设置在下表面13d上。再者,为了避免沿着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3的上表面13a、下表面13d的流动在两面紊乱,优选为如上述实施形态那样在两面上设置。另外,就像厚壁部13b、13e那样,在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设置的情况使沿着上表面13a、下表面13d流动的空气分离的效果较大,从而结露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所以这样的设置较合适。另外,通过在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3的下游侧设置厚壁部13c、13f,可进一步抑制被冷却后的空气和上表面13a及下表面13d的接触,并且,即使万一在上表面13a、下表面13d上结露,也能够防止其滴下。另外,为了进一步抑制冷风与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3的上表面13a、下表面13d的接触,如图3所示,若在上表面13a、下表面13d的一部分上进一步设置凸部13g、13f,则冷风将会如箭头所示那样流动,防止结露的效果会更大。综上所述,本技术的空气调节装置,因为能够可靠地防止设在吹出口的风向变更叶片上的结露,所以能够广泛地适用于空气调节设备、冷冻·致冷设备领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热交换器、吸入外部空气并将其输送给前述热交换器的风扇、吹出由前述热交换器热交换后的空气的吹出口、和被设置在前述吹出口上并沿上下方向变更风向的上下风向变更叶片,且在前述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上表面的至少上游侧设有大致圆弧状的厚壁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上表面的下游侧设有大致圆弧状的厚壁部。3.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热交换器、吸入外部空气并将其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成相茂,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