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发器及换热浓缩装置与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18593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0 08: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蒸发器及换热浓缩装置与方法,属换热浓缩领域。蒸发器由若干个基础板片堆叠而成,基础板片之间布置有A型垫片组和B型垫片交替组;所述基础板片的一个面被A型垫片组由下至上依次划分为一效溶液蒸发区、一效气液分离区、二效溶液蒸发区、二效气液分离区和冷凝液放热区;另一个面被B型垫片组由下至上依次划分为一效冷凝放热区、一效气液分离区、二效冷凝放热区、二效气液分离区和溶液吸热区;由A型垫片组划分的五个区域与由B型垫片组划分的五个区域构成五个一一对应的界面关系。本发明专利技术耦合新型多效蒸发技术和机械蒸汽再压缩技术,实现对稀溶液的梯级蒸发与冷凝,所提出的换热浓缩装置热效率高、结构紧凑。

Evaporator and heat exchange concentration device and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蒸发器及换热浓缩装置与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蒸发器及换热浓缩装置与方法,特别是一种换热浓缩装置及其工作方法,属于能源与动力领域。
技术介绍
目前,多效蒸发技术作为热法蒸发浓缩重要方法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化工、食品、医药等多个行业。但常规的多效蒸发系统由于存在分离设备的必然性以及设备繁多等诸多问题导致各个设备部件之间连接的管道复杂,进而导致多效蒸发系统的安装、制造繁琐、成本高、运行稳定性差。板式换热器作为一种常见的高效紧凑换热器,多用于单相液态工作介质的加热和冷却,同时也可以用于液态工作介质的蒸发和气态工作介质的冷凝。板式换热器可以通过在板片间增加不同的形状垫片,对冷源、热源、蒸发区、冷凝区以及分离区进行分隔,而且板片拆卸、清洗方便,还可以通过增减板片数来调整板式换热器的换热能力。因此,开发一种新型板式换热器作为蒸发浓缩系统中重要部件--蒸发器,将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紧凑、换热效率高、组装方便的换热浓缩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蒸发器,其特征在于:/n由若干个基础板片(6)堆叠而成;/n单个基础板片(6)上端一侧设置有一组冷凝液出入口(1、2),该出入口由按上下或下上分布的1个冷凝液入口(1)和1个冷凝液出口(2)组成;基础板片(6)上端另一侧对称设置有一组溶液出入口(3、4),该出入口由按上下或下上分布的1个溶液出口(3)和1个溶液入口(4)组成;上述冷凝液出入口(1、2)的外侧,溶液出入口(3、4)的外侧均设置二效蒸汽孔(5);/n上述冷凝液出入口(1、2)和溶液出入口(3、4)下方依次设置有1对二效气液溢出口(7),1对二效溶液入口(9),1个二效溶液出口(11),1个二效凝液出口(19),1对一效气液...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蒸发器,其特征在于:
由若干个基础板片(6)堆叠而成;
单个基础板片(6)上端一侧设置有一组冷凝液出入口(1、2),该出入口由按上下或下上分布的1个冷凝液入口(1)和1个冷凝液出口(2)组成;基础板片(6)上端另一侧对称设置有一组溶液出入口(3、4),该出入口由按上下或下上分布的1个溶液出口(3)和1个溶液入口(4)组成;上述冷凝液出入口(1、2)的外侧,溶液出入口(3、4)的外侧均设置二效蒸汽孔(5);
上述冷凝液出入口(1、2)和溶液出入口(3、4)下方依次设置有1对二效气液溢出口(7),1对二效溶液入口(9),1个二效溶液出口(11),1个二效凝液出口(19),1对一效气液溢出口(12),1组按上下或下上分布的一效凝液出口(16)和压缩蒸汽入口(17),1对一效溶液入口(13),1对一效溶液出口(15);
上述成对出现的二效气液溢出口(7)、二效溶液入口(9),一效气液溢出口(12)、溶液入口(13)、一效溶液出口(15)均沿基础板片(6)中轴线对称分布;上述单个出现的二效溶液出口(11)、二效凝液出口(19)、一效凝液出口(16)、压缩蒸汽入口(17)位于基础板片(6)中轴线上;
上述1对二效溶液入口(9)外侧邻近设置一效蒸汽孔(8),1对二效溶液入口(9)内侧邻近设置二效溶液孔(10);上述1对一效溶液入口(13)内侧邻近设置一效溶液孔(14);
相邻基础板片(6)之间均设置有垫片结构组,其中相邻基础板片(6)之间交替布置两种类型的垫片结构,即交替布置A型垫片组和B型垫片组;
上述A型垫片组由上而下依次包括冷凝液放热区垫片(22)、二效溶液收集垫片(21)、二效溶液蒸发区垫片(20)和一效溶液蒸发区垫片(18);
其中冷凝液放热区垫片(22)的一侧包围在溶液出入口(3、4)的四周并将溶液入口(4)和溶液出口(3)相互隔开;冷凝液放热区垫片(22)从该侧向另一侧延伸,通过冷凝液出入口(1、2)与二效蒸汽孔(5)之间延伸至基础板片(6)上沿;同时有一支路将冷凝液入口(1)和冷凝液出口(2)分隔开后继续延伸至接近但不碰到溶液出入口(3、4)四周的垫片;
其中二效溶液收集垫片(21)中间部位将二效凝液出口(19)四周完全包围,并从二效凝液出口(19)和二效溶液出口(11)之间向两侧延伸,经过二效溶液入口(9)和一效蒸汽孔(8)之间后最终延伸至基础板片(6)的侧边沿;
其中二效溶液蒸发区垫片(20)的中间部位设置在二效溶液出口(11)上侧,其底边两端分别通过二效溶液入口(9)和一效蒸汽孔(8)之间向上延伸至二效气液溢出口(7)内侧下方;并且二效溶液蒸发区垫片(20)两侧底角内侧还分别将二效溶液入口(9)四周完全包围;
其中一效溶液蒸发区垫片(18)中间部位包围在压缩蒸汽入口(17)和一效凝液出口(16)四周并将压缩蒸汽入口(17)和一效凝液出口(16)相互分隔;其底边两端分别通过一效溶液入口(13)和一效溶液出口(15)之间向上延伸至一效气液溢出口(12)外侧下方;并且一效溶液蒸发区垫片(18)两侧底角内侧还分别将一效溶液入口(13)四周完全包围;
上述B型垫片组由上而下依次包括溶液吸热区垫片(23)、二效冷凝放热区垫片(24)、两组二效溶液入口分隔垫片(25)、二效凝液收集垫片(26)、一效冷凝放热区垫片(27)和气液分隔垫片(28);
其中溶液吸热区垫片(23)的一侧包围在冷凝液出入口(1、2)的四周并将冷凝液入口(1)和冷凝液出口(2)相互隔开;冷凝液放热区垫片(23)从该侧向另一侧延伸,通过溶液出入口(3、4)与二效蒸汽孔(5)之间延伸至至基础板片(6)上沿;同时有一支路将溶液入口(4)和溶液出口(3)分隔开后继续延伸至接近但不碰到冷凝液出入口(1、2)四周的垫片;
其中二效冷凝放热区垫片(24)中间部位包围在二效溶液出口(11)下侧并从两端同时向上延伸至二效气液溢出口(7)下方,然后继续分别向两侧延伸通过一效蒸汽孔(8)上侧至基础板片(6)边沿;
其中二效溶液入口分隔垫片(25)将二效溶液入口(9)和二效溶液孔(10)包围起来;
其中二效凝液收集垫片(26)中间部位包围在二效凝液出口(19)下侧,并从两端分别向上延伸至二效溶液出口(11)外侧下方,然后继续向两侧延伸至一效蒸汽孔(8)内侧下方;
其中一效冷凝放热区垫片(27)设置在一效气液溢出口(12)和一效溶液出口(15)之间,并且包围在压缩蒸汽入口(17)和一效凝液出口(16)外侧,同时其两侧底角内侧还包围在一效溶液入口(13)和一效溶液孔(14)四周;
其中气液分隔垫片(28)位于压缩蒸汽入口(17)和一效凝液出口(16)之间,将两者分隔;
一块基础板片(6)的一个面被A型垫片组由上而下依次划分成一效溶液蒸发区、一效气液分离区、二效溶液蒸发区、二效气液分离区和冷凝液放热区;
其中一效溶液蒸发区为一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东陈俊杰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