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硬膜外麻醉置针的辅助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硬膜外麻醉置针的辅助方法。
技术介绍
硬膜外麻醉用于临床已有90余年,经过不断的实践和研究已逐步完善,成为目前临床麻醉中常用的方法。与全身麻醉相比,硬膜外麻醉引起的肺栓塞、深静脉血栓、肺炎、心肌梗死、伤口感染及呼吸抑制的发病率更低,对全身各器官影响小,经济性更好。然而,目前临床上硬膜外麻醉仍然采用盲探徒手操作,医生依靠主观感知来识别硬膜外空间,使穿刺针与导管的定位存在不确定性,导致麻醉可控性差,并发症频发,限制了该方法的临床应用。在现有技术中,“盲探徒手操作”技术指麻醉医生通过手指感受硬膜外阻力消失来识别到达硬膜外间隙的技术手段,基于主观判断,成功率主要依赖麻醉医生临床经验。实际临床中,由于缺乏统一的硬膜外麻醉效果评估标准,一直以来对于临床硬膜外麻醉失败率都有所低估。“盲探徒手操作”可能导致以下情况:硬膜外置针不正确、定位后需二次改变导管位置、局部麻醉药物剂量较大、穿刺点定位偏差、以及病人长时间保持不适体位等,以上情况都将不同程度上影响最终麻醉效果以及带给病人不适体验。此外,在“盲探徒手操作”技术下,即使经验丰富的麻醉医生也存在一定的失败率。尤其在老年患者,椎管狭窄、硬膜外间隙变窄、黄韧带钙化等,常使得硬膜外麻醉穿刺、置管操作十分困难。近几十年来,除了麻醉穿刺包的改良,针对与硬膜外麻醉技术操作层面并无大的改进和发展,“基于客观指征的理想的硬膜外间隙定位技术”至今未有良好解决方案,徒手操作所存在的缺陷成为了硬膜外麻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硬膜外麻醉置针的辅助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硬膜外麻醉置针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置针单元(1),用于驱动所述置针单元(1)移动的导引运动单元(2),以及用于支承并控制所述导引运动单元(2)的控制单元(3),所述置针单元(1)与所述控制单元(3)相互电连接;/n所述辅助方法包括:/nS1.获取目标区域的目标点位,所述控制单元(3)控制所述导引运动单元(2)引导所述置针单元(1)至目标点位;/nS2.驱动所述置针单元(1)沿穿刺方向推进,所述控制单元(3)接收所述置针单元(1)反馈的电信号,并根据所述电信号判断是否触发停针信号,若是,则停止驱动所述置针单元(1);/nS3.对所述置针单元(1)的穿刺结果进行评判,并输出判断结果。/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硬膜外麻醉置针的辅助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硬膜外麻醉置针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置针单元(1),用于驱动所述置针单元(1)移动的导引运动单元(2),以及用于支承并控制所述导引运动单元(2)的控制单元(3),所述置针单元(1)与所述控制单元(3)相互电连接;
所述辅助方法包括:
S1.获取目标区域的目标点位,所述控制单元(3)控制所述导引运动单元(2)引导所述置针单元(1)至目标点位;
S2.驱动所述置针单元(1)沿穿刺方向推进,所述控制单元(3)接收所述置针单元(1)反馈的电信号,并根据所述电信号判断是否触发停针信号,若是,则停止驱动所述置针单元(1);
S3.对所述置针单元(1)的穿刺结果进行评判,并输出判断结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所述电信号为阻力变化信号、进针位移信号、电生理监测信号、穿刺组织差异化信号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辅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置针单元(1)包括:用于与所述导引运动单元(2)相互连接的第一支承(11),与所述第一支承(11)滑动连接的第二支承(12),与所述第二支承(12)滑动连接的置针组件(13),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承(11)上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支承(12)移动的第一驱动(14);
所述置针组件(13)设置有压力传感器(131),在所述第二支承(12)上设置有可与所述压力传感器(131)相抵靠的第一限位(121);
所述压力传感器(131)用于输出所述阻力变化信号,所述第一驱动(14)用于输出所述进针位移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辅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置针组件(13)还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二支承(12)滑动连接的第三支承(122),用于与所述第三支承(122)可拆卸连接的第四支承(123),以及安装在所述第四支承(123)上的穿刺针(124);
基于所述穿刺部分(1341)的穿刺位置获取所述电生理监测信号和所述穿刺组织差异化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辅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刺针(124)包括穿刺部分(1341)和针芯部分(1242);
所述穿刺部分(1341)为中空的筒状体,所述针芯部分(1242)可拆卸的与所述穿刺部分(1341)同轴设置在所述穿刺部分(1341)的中空部;
所述第四支承(123)上设置有用于所述控制单元(3)与所述穿刺部分(1341)相互电连接的电导体;
所述穿刺部分(1341)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绝缘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辅助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当所述电信号为阻力变化信号时,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滨,陈祥明,李伟栩,陈馨兰,童睿,陈汉清,林必贵,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三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