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装置具备:二次电池(11);壳体(10),其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状,用于将二次电池(11)以密闭状态收纳于所述壳体(10)的内部;以及排气阀(31),其在所述壳体(10)的内部的压力上升到设定压力以上时使壳体(10)内的压力向外部逸散。排气阀(31)由阀芯构成,该阀芯能够根据壳体(10)的内部的压力而对排气通路(26)进行开闭。上方和一侧方开放的凹部(30)设置于壳体(10)的上壁(10a)。凹部(30)被盖构件(40)覆盖上方。在凹部(30)的内侧配置有排气阀(31)。在凹部(30)的一侧方的开放部(30a)的底面(30a‑1)与盖构件(40)之间设置有通气间隙(45)。
Power storage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蓄电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蓄电装置。
技术介绍
作为搭载于车辆等的蓄电装置,已知有如下蓄电装置,锂离子电池等二次电池在壳体的内部以密闭状态被收纳,并且设置有在壳体的内部的压力上升到设定压力以上时使其内部的压力向外部逸散的排气阀(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这种蓄电装置设置的排气阀的与壳体的内部导通的部分由能够变形的密封构件封堵,在该密封构件承受壳体内的压力而变形到一定以上时,密封构件与销构件接触而断裂。排气阀通过密封构件断裂而使壳体内的气体向外部排出。在采用了这样的排气阀的蓄电装置中,不会担心在通常使用时水滴等异物通过排气阀而进入壳体的内部,但排气阀的构造复杂,因此易于成为产品成本高涨的原因。另外,在采用该蓄电装置的情况下,在排气阀工作了一次之后就不能够防止来自外部的异物的进入。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1-50839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要解决的课题在于能够实现排气阀的构造的简化和反复使用、且能够长期抑制自排气阀部分的异物的进入。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一方案的电池装置具备:二次电池11;壳体10,其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状,用于将所述二次电池11以密闭状态收纳于所述壳体10的内部;以及排气阀31,其在所述壳体10的内部的压力上升到设定压力以上时,使所述壳体10内的压力向外部逸散,所述蓄电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排气阀31由阀芯构成,该阀芯能够根据壳体10的内部的压力而对排气通路26进行开闭,上方和一侧方开放的凹部30设置于所述壳体10的上壁10a,并且设置有从上方覆盖所述凹部30的盖构件40,在所述凹部30的内侧配置有所述排气通路26和所述排气阀31,在所述凹部30的一侧方的开放部30a的底面30a-1与所述盖构件40之间设置有通气间隙45。在该情况下,排气阀31是阀芯根据壳体10的内部的压力而对排气通路26进行开闭的部件,因此在是简单的结构的同时,在排气阀31工作了一次之后也能够继续得到同样的功能。另外,在该情况下,排气通路26和排气阀31配置于凹部30的内侧,该凹部30的上方侧被盖构件40覆盖。因此,即使存在水滴等异物滴下或者飞散到壳体10的上表面侧的情况,也能够利用盖构件40阻止异物向排气阀31的方向进入。另外,在壳体10的内部的气体的压力升高而阀芯将排气通路26打开了时,该气体通过在开放部30a的底面30a-1与盖构件40之间设置的通气间隙45而向外部排出。因此,在采用了该结构的情况下,能够长期防止异物向壳体10的内部进入。也可以是,所述通气间隙45向与固定带50的延伸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开口,所述固定带50用于将壳体10固定于车辆的被固定部。在该情况下,通气间隙45向与固定带50的延伸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开口,因此通气间隙45不被固定带50封堵。因此,在壳体10的内部的气体的压力升高而阀芯打开了时,能够使该气体通过通气间隙45可靠地向外部排出。也可以是,在所述凹部30的内侧,设置有对除了所述一侧方以外的周围三方进行包围的俯视时为大致コ形状的围绕壁33,所述围绕壁33的上表面形成为比所述壳体10的上表面低,所述盖构件40与所述围绕壁33的上表面抵接。在该情况下,通过使盖构件40与围绕壁33的上表面抵接,能够将盖构件40稳定地设置于凹部30的上方,并且能够抑制盖构件40从壳体10的上表面大幅突出。也可以是,在所述凹部30的内侧的位于所述围绕壁33的外侧的区域,设置有俯视时为大致コ形状的槽35,在所述盖构件40设置有能够向所述大致コ形状的槽35中插入的仰视时为大致コ形状的引导突起34。在该情况下,通过将盖构件40的引导突起34向凹部30内的大致コ形状的槽35中插入,能够将盖构件40稳定地设置于凹部30的上方。也可以是,所述围绕壁33形成为比在所述凹部30的内侧配置的所述排气阀31高,在所述大致コ形状的槽35中填充有粘接剂42。在该情况下,能够利用填充到大致コ形状的槽35中的粘接剂42来固定盖构件40的引导突起34。因此,能够将盖构件40稳定且牢固地固定于凹部30的上方。另外,围绕壁33形成为比排气阀31高,因此能够避免排气阀31的阀芯与盖构件40干涉,并且能够避免粘接剂42越过围绕壁31附着于排气阀31。也可以是,在所述盖构件40形成有对所述凹部30的一侧方的开放部30a的上方进行覆盖的凸状覆盖部40b,并且在所述盖构件40的与所述凸状覆盖部40b相反一反侧的缘部形成有比所述引导突起34向所述相反一侧延伸出的延伸部40c,在所述凹部30的内侧的与所述一侧方相反一侧的位置,形成有供所述盖构件40的所述延伸部40c抵接的搁板部36。在该情况下,能够利用盖构件40的凸状覆盖部40b覆盖凹部30的一侧方的开放部30a的上方,因此能够抑制异物通过开放部30a进入凹部30内。另外,通过使从盖构件40的另一侧方延伸出的延伸部40c与凹部30内的搁板部36抵接,能够将盖构件40以稳定姿态且在准确的位置设置于凹部30内。因此,在采用了该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容易管理凹部30的一侧方的开放部30a的底面30a-1与凸状覆盖部40b之间的通气间隙45的宽度。也可以是,所述凹部30的一侧方的开放部30a的底面30a-1形成为比所述排气通路26的上表面高度低。在该情况下,凹部30的开放部30a的底面30a-1形成为比排气通路26的上表面高度低,因此假设即使存在水滴等异物通过通路间隙45进入凹部30内的情况,也能够防止该异物附着于排气通路26的上部、或者进入排气通路26内。专利技术效果在本专利技术的蓄电装置中,在壳体的上壁设置的凹部的内侧设置有排气通路、以及能够对该排气通路进行开闭的阀芯,利用该阀芯构成排气阀,因此能够简化排气阀的构造,并且在使排气阀工作了一次之后也能够反复使用。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蓄电装置中,在凹部的内侧配置有排气通路和排气阀,在该凹部的一侧方的开放部的底面与盖构件之间设置有通气间隙,因此能够在排气阀工作时使气体通过通气间隙向外部排出,而且能够长期抑制水滴等异物从排气阀部分进入。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俯视图。图3是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沿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图4是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将盖构件去掉后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5是实施方式的盖构件的立体图。图6是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7是另一实施方式的盖构件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是在机动二轮车等车辆上搭载的蓄电装置,成为能够进行反复的充放电的构造。图1是表示蓄电装置1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蓄电装置1的俯视图。另外,图3是表示蓄电装置1的沿图2的III-III线的截面的图。蓄电装置1具备大致长方体状的壳体10,在该壳体10的内部如图3所示,收容有多个二次电池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蓄电装置,其具备:/n二次电池(11);/n壳体(10),其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状,用于将所述二次电池(11)以密闭状态收纳于所述壳体(10)的内部;以及/n排气阀(31),其在所述壳体(10)的内部的压力上升到设定压力以上时,使所述壳体(10)内的压力向外部逸散,/n所述蓄电装置的特征在于,/n所述排气阀(31)由阀芯构成,该阀芯能够根据壳体(10)的内部的压力而对排气通路(26)进行开闭,/n上方和一侧方开放的凹部(30)设置于所述壳体(10)的上壁(10a),并且设置有从上方覆盖所述凹部(30)的盖构件(40),/n在所述凹部(30)的内侧配置有所述排气通路(26)和所述排气阀(31),/n在所述凹部(30)的一侧方的开放部(30a)的底面(30a-1)与所述盖构件(40)之间设置有通气间隙(45)。/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蓄电装置,其具备:
二次电池(11);
壳体(10),其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状,用于将所述二次电池(11)以密闭状态收纳于所述壳体(10)的内部;以及
排气阀(31),其在所述壳体(10)的内部的压力上升到设定压力以上时,使所述壳体(10)内的压力向外部逸散,
所述蓄电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阀(31)由阀芯构成,该阀芯能够根据壳体(10)的内部的压力而对排气通路(26)进行开闭,
上方和一侧方开放的凹部(30)设置于所述壳体(10)的上壁(10a),并且设置有从上方覆盖所述凹部(30)的盖构件(40),
在所述凹部(30)的内侧配置有所述排气通路(26)和所述排气阀(31),
在所述凹部(30)的一侧方的开放部(30a)的底面(30a-1)与所述盖构件(40)之间设置有通气间隙(4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气间隙(45)向与固定带(50)的延伸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开口,所述固定带(50)用于将壳体(10)固定于车辆的被固定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凹部(30)的内侧,设置有对除了所述一侧方以外的周围三方进行包围的俯视时为大致コ形状的围绕壁(33),
所述围绕壁(33)的上表面形成为比所述壳体(10)的上表面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真壁知也,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