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场耦合的无线电能传输装置及控制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175383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6 04: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基于电场耦合的无线电能传输装置、控制方法及无人船充电系统。无线电能传输装置包括相互独立设置的电能发射部和电能接收部,电能发射部包括第一子支路和第二子支路,第一子支路的一端为电能输入正极端,另一端设置第一极板,第二子支路的一端为电能输入负极端,另一端设置第一导电端子,电能接收部包括第三子支路和第四子支路,第三子支路的一端为电能输出正极端,另一端设置第二极板,第四子支路的一端为电能输出负极端,另一端设置第二导电端子。电源的正负极不必同时裸露,从而无短路以及产生电火花的问题,需要的元器件少,系统结构简单,无需谐振补偿电路,从而解决了因谐振补偿电路导致的失谐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电场耦合的无线电能传输装置及控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无线充电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电场耦合的无线电能传输装置、控制方法及无人船充电系统。
技术介绍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具有安全、易于实现充电过程自动化等优势,在无人值守的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电场耦合式无线电能传输的耦合装置具有重量轻、成本低、易于制作等优势,已成为实现无线电能传输的一种重要方式。传统添加补偿电路的电场耦合式无线电能传输方法系统需求器件多,存在错位引起的失谐问题,而且需要额外添加功率控制电路控制系统的输出功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稳定性高的基于电场耦合的无线电能传输装置、控制方法及无人船充电系统。为达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电场耦合的无线电能传输装置,包括相互独立设置的电能发射部和电能接收部,所述电能发射部包括第一子支路和第二子支路,所述第一子支路的一端为电能输入正极端,另一端设置第一极板,所述第二子支路的一端为电能输入负极端,另一端设置第一导电端子,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电场耦合的无线电能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独立设置的电能发射部和电能接收部,所述电能发射部包括第一子支路和第二子支路,所述第一子支路的一端为电能输入正极端,另一端设置第一极板,所述第二子支路的一端为电能输入负极端,另一端设置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电能接收部包括第三子支路和第四子支路,所述第三子支路的一端为电能输出正极端,另一端设置第二极板,所述第四子支路的一端为电能输出负极端,另一端设置第二导电端子;/n所述无线电能传输装置具有电能传输状态,在所述电能传输状态,所述电能发射部的所述第一极板和所述电能接收部的所述第二极板相对设置以形成耦合电容,使得所述第一子支路和所述第三子支路形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电场耦合的无线电能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独立设置的电能发射部和电能接收部,所述电能发射部包括第一子支路和第二子支路,所述第一子支路的一端为电能输入正极端,另一端设置第一极板,所述第二子支路的一端为电能输入负极端,另一端设置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电能接收部包括第三子支路和第四子支路,所述第三子支路的一端为电能输出正极端,另一端设置第二极板,所述第四子支路的一端为电能输出负极端,另一端设置第二导电端子;
所述无线电能传输装置具有电能传输状态,在所述电能传输状态,所述电能发射部的所述第一极板和所述电能接收部的所述第二极板相对设置以形成耦合电容,使得所述第一子支路和所述第三子支路形成能量流传输支路,所述电能发射部的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与所述电能接收部的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相接触,使得所述第二子支路和所述第四子支路形成能量流返回支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场耦合的无线电能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能发射部还包括第一承载部,所述第一极板和所述第一导电端子设置于所述第一承载部,
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在所述第一承载部上的位置可调;和/或,
所述第一极板在所述第一承载部上的位置可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电场耦合的无线电能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能发射部还包括第一驱动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导电端子运动;和/或,
所述电能发射部还包括第二驱动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极板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电场耦合的无线电能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能发射部还包括控制器,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春伟武帅张志鹏姜龙云任秀云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山东船舶技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