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散热管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75136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6 04: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线束散热管套,包括套设在电源线束上的圆管状的导热套,导热套的外周壁上设置有散热片。上述方案中通过在电源线束上套设导热套达到电源线束散热的目的,导热套增加了电源线束的散热面积,再通过车辆电池上本身的风机或其他通风结构形成的空气流动带走热量,这样避免电池连接线路因温度过高使得其包裹材料出现老化和开裂的问题,提升了整个电池模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Harness heat pipe sleev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束散热管套
本专利技术涉及蓄电池散热领域,具体就是一种蓄电池的线束散热管套。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快速蓬勃发展,全球性能源紧张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节能减排正逐渐的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电动汽车的发展也成为大趋势。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在运行时,尤其在启动爬坡或者突然加速时,放电电流瞬间增大,从而产生大量热量,这些热量可以使模块内部电池温度达到100℃,过充情况下将接近200℃。现有技术中,动力电池的散热结构主要集中在电池模组的外壳结构上,动力电池的连接线路上并没有相关的散热结构,电源模块内部温度的升高势必影响其连接线路靠近电池部分的温度的升高,使得普通的包裹材料容易出现老化和开裂的问题,进而影响整个电池模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升动力电池的连接线路散热性的线束散热管套。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线束散热管套,包括套设在电源线束上的圆管状的导热套,导热套的外周壁上设置有散热片。上述方案中通过在电源线束上套设导热套达到电源线束散热的目的,导热套增加了电源线束的散热面积,再通过车辆电池上本身的风机或其他通风结构形成的空气流动带走热量,这样避免电池连接线路因温度过高使得其包裹材料出现老化和开裂的问题,提升了整个电池模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端面图;图3为吸热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导热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导热套的端面图;图6为硬质插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硬质插片的端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阐述:一种线束散热管套,包括套设在电源线束上的圆管状的导热套10,导热套10的外周壁上设置有散热片11。上述方案中的导热套10套设在靠近电源附近的线束段上或其他易受热的线束段上,并且导热套10即可以套设在多根线束构成的整股线束上也可以套设在单根线束上,导热套10套设在单根线束上时可以有效分隔开各线束提高线束的散热面积,导热套10由导热材料制成其将线束上的热量导热至自身然后通过散热片11与空气较大的接触面积完成与空气的换热,再通过车辆电池上本身的风机或其他通风结构形成的空气流动带走热量,这样避免电池连接线路因温度过高使得其包裹材料出现老化和开裂的问题,提升了整个电池模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所述散热片11的长度方向与导热套10管长方向一致,散热片11为曲率轴芯与导热套10管芯一致的弧形板,散热片11的弧长方向的内壁中部通过连接柱12与导热套10外壁相连。即散热片11在导热套10外壁上大致呈T型结构,这样便使得散热片11与空气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便于高效换热。所述导热套10与线束之间设置有圆管状的吸热套20,吸热套20由复合相变材料PCM制成。复合相变材料PCM具有快速高效吸热的特性,其具有较大比热容,并且可以在温度不变而改变自身性质的情况下大量吸热,当电动汽车在启动爬坡或者突然加速时,放电电流瞬间增大,其电池和线束易突然产生大量热量,此时导热套10的散热片11无法及时散热,这时吸热套20便对线束进行吸热并将大量热量储存在自身而不会使自身具有较高温度,再通过导热套10对自身散热,进一步保护了线束。所述散热片11在导热套10的周向上均匀设置3~6个,且散热片11与导热套10长度一致。多组散热片11的设置增大了散热面积。所述导热套10外周壁上的散热片11之间的区域设置有硬质插片30,硬质插片30包括曲率轴芯与导热套10管芯一致的弧形內翼板35,內翼板35的内壁与导热套10外壁贴合、外壁与散热片11的弧形板内壁贴合,內翼板35的两侧直边与两侧的连接柱12接触。硬质插片30的作用是对散热片11与导热套10之间的空隙进行填充保证导热套10的结构强度,硬质插片30可以为金属材料制成使得其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和导热性。所述內翼板35的弧长方向的外壁中部设有长度方向与曲率轴芯方向一致的辐板31,辐板31上设置有波浪型外翼板32,外翼板32的长度方向与导热套10管长方向一致且两者长度一致。即单组硬质插片30大致呈“工”字形,其內翼板35和外翼板32均为弧形板结构,內翼板35的波浪型结构由关于辐板31对称的两段弧形板构成。所述多组硬质插片30的同向的內翼板35端部通过连接环33相连。这样多组硬质插片30构成了管状结构,管状结构的管壁上有避让连接柱12的窄缝,这样便于硬质插片30的安装。所述硬质插片30及连接环33的曲率轴芯方向的两端贯通形成空腔34。布置线束时可以时线束的长度方向与气流方向大致一致,这样硬质插片30的空腔34的开口便可以迎着风向进气再从另一端开口出气,空气在空腔34的流动过程中便带走大量热量,这样便提升了换热效果加强了其散热能力。所述连接环33的外端面与导热套10的一侧端面平齐、内端面抵靠在连接柱12上。即导热套10的连接柱12布置时避让连接环33使得连接环33能够套设在导热套10上,这样硬质插片30与导热套10装配后构成一个均匀的整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线束散热管套,其特征在于:包括套设在电源线束上的圆管状的导热套(10),导热套(10)的外周壁上设置有散热片(1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束散热管套,其特征在于:包括套设在电源线束上的圆管状的导热套(10),导热套(10)的外周壁上设置有散热片(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散热管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片(11)的长度方向与导热套(10)管长方向一致,散热片(11)为曲率轴芯与导热套(10)管芯一致的弧形板,散热片(11)的弧长方向的内壁中部通过连接柱(12)与导热套(10)外壁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散热管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套(10)与线束之间设置有圆管状的吸热套(20),吸热套(20)由复合相变材料PCM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束散热管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片(11)在导热套(10)的周向上均匀设置3~6个,且散热片(11)与导热套(10)长度一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束散热管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套(10)外周壁上的散热片(11)之间的区域设置有硬质插片(30),硬质插片(30)包括曲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健
申请(专利权)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