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宝夫专利>正文

一种消除轴承游隙的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74041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6 03: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消除轴承游隙的结构包括轴,轴上套接转子,转子外周套接定子,定子外周套接壳体,定子与转子的甲端压设机盖甲,轴的甲端穿出机盖甲,轴的甲端依次套接轴套甲、轴承甲后由圆螺帽甲紧固,轴承甲的内侧压紧在轴承座甲上,轴承座甲压紧在机盖甲上,轴承甲的外侧由轴承压盖甲压紧,轴承压盖甲与轴承座甲通过螺栓紧固;定子与转子的乙端压设机盖乙,轴的乙端穿出机盖乙,轴的乙端依次套接轴套乙、轴承乙后由圆螺帽乙紧固,轴承乙的内侧压紧在轴承座乙上,轴承座乙压紧在机盖乙上,轴承乙的外侧压设有轴承压盖乙,轴承乙与轴承压盖乙之间夹设弹性体,弹性体接触轴承乙的侧面为弹性压紧面,轴承压盖乙与轴承座乙通过螺栓紧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消除轴承游隙的结构
本技术属于机械
,特别是一种消除轴承游隙的结构。
技术介绍
轴承是当代机械设备中一种重要零部件。它的主要功能是支撑机械旋转体,降低其运动过程中的摩擦系数,并保证其回转精度。究其作用来讲应该是支撑,即字面解释用来承轴的,但这只是其作用的一部分,支撑其实质就是能够承担径向载荷。也可以理解为它是用来固定轴的。就是固定轴使其只能实现转动,而控制其轴向和径向的移动。电机没有轴承的话根本就不能工作。每一个轴承的内外圈或多或少都会有轴承游隙,为了保证转子与壳体之间的端面间隙S1和S2全部用于热膨胀,有必要消除轴承内外圈的游隙,提高转子热膨胀时运转的可靠性,并提高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一端硬压紧,另一端弹性压紧,以有效消除端面多余间隙的消除轴承游隙的结构。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消除轴承游隙的结构,包括轴,所述轴上套接转子,所述转子的外周套接定子,所述定子的外周套接壳体,所述定子与转子的甲端压设机盖甲,所述轴的甲端穿出所述机盖甲,所述轴的甲端依次套接轴套甲、轴承甲后由圆螺帽甲紧固,所述轴承甲的内侧压紧在轴承座甲上,所述轴承座甲压紧在所述机盖甲上,所述轴承甲的外侧由轴承压盖甲压紧,所述轴承压盖甲与轴承座甲通过螺栓紧固;所述定子与转子的乙端压设机盖乙,所述轴的乙端穿出所述机盖乙,所述轴的乙端依次套接轴套乙、轴承乙后由圆螺帽乙紧固,所述轴承乙的内侧压紧在轴承座乙上,所述轴承座乙压紧在所述机盖乙上,所述轴承乙的外侧压设有轴承压盖乙,所述轴承乙与轴承压盖乙之间夹设弹性体,所述弹性体接触所述轴承乙的侧面为弹性压紧面,所述轴承压盖乙与轴承座乙通过螺栓紧固。在上述的消除轴承游隙的结构中,所述轴承压盖乙的内侧面上凹设装配槽,所述弹性体嵌入所述装配槽中,所述弹性体的弹性压紧面凸出所述装配槽的槽口。弹性体的弹性压紧面凸出装配槽的槽口,才能对轴承乙产生有效的弹性预紧压力,从而显著消除轴承游隙。在上述的消除轴承游隙的结构中,所述弹性体为弹簧。采用弹簧的弹性压紧力均匀地分布在圆周上。在上述的消除轴承游隙的结构中,所述机盖甲上开设凹槽甲,所述轴承座甲具有盆体甲,所述盆体甲的周边具有翻沿甲,所述盆体甲嵌入所述凹槽甲内,所述翻沿甲抵靠在所述机盖甲的外壁上。在上述的消除轴承游隙的结构中,所述轴承甲嵌入所述盆体甲内。在上述的消除轴承游隙的结构中,所述机盖乙上开设凹槽乙,所述轴承座乙具有盆体乙,所述盆体乙的周边具有翻沿乙,所述盆体乙嵌入所述凹槽乙内,所述翻沿乙抵靠在所述机盖乙的外壁上。在上述的消除轴承游隙的结构中,所述轴承乙嵌入所述盆体乙内。在上述的消除轴承游隙的结构中,所述壳体的甲端固连所述机盖甲,所述壳体的乙端固连所述机盖乙。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消除轴承游隙的结构中,一端轴承的外圈向左的轴向窜动采用轴承压盖固定,另一端轴承的外圈采用弹性压制消除轴承内外圈的游隙,确保所留的端面间隙S1和S2仅用于转子的热膨胀,从而提高转子热膨胀时运转的可靠性,并提高工作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消除轴承游隙的结构的截面示意图。图中,1、机盖甲;2、轴承座甲;3、轴承压盖甲;4、圆螺帽甲;5、轴套甲;6、轴承甲;7、轴;8、转子;9、定子;10、壳体;11、机盖乙;12、轴承座乙;13、轴承压盖乙;14、弹性体;15、轴承乙;16、圆螺帽乙;17、轴套乙。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消除轴承游隙的结构,包括轴7,轴7上套接转子8,转子8的外周套接定子9,定子9的外周套接壳体10,定子9与转子8的甲端压设机盖甲1,轴7的甲端穿出机盖甲1,轴7的甲端依次套接轴套甲5、轴承甲6后由圆螺帽甲4紧固,轴承甲6的内侧压紧在轴承座甲2上,轴承座甲2压紧在机盖甲1上,轴承甲6的外侧由轴承压盖甲3压紧,轴承压盖甲3与轴承座甲2通过螺栓紧固;定子9与转子8的乙端压设机盖乙11,轴7的乙端穿出机盖乙11,轴7的乙端依次套接轴套乙17、轴承乙15后由圆螺帽乙16紧固,轴承乙15的内侧压紧在轴承座乙12上,轴承座乙12压紧在机盖乙11上,轴承乙15的外侧压设有轴承压盖乙13,轴承乙15与轴承压盖乙13之间夹设弹性体14,弹性体14接触轴承乙15的侧面为弹性压紧面,轴承压盖乙13与轴承座乙12通过螺栓紧固。轴承压盖乙13的内侧面上凹设装配槽,弹性体14嵌入装配槽中,弹性体14的弹性压紧面凸出装配槽的槽口。弹性体14的弹性压紧面凸出装配槽的槽口,才能对轴承乙15产生有效的弹性预紧压力,从而显著消除轴承游隙。弹性体14为弹簧。采用弹簧的弹性压紧力均匀地分布在圆周上。机盖甲1上开设凹槽甲,轴承座甲2具有盆体甲,盆体甲的周边具有翻沿甲,盆体甲嵌入凹槽甲内,翻沿甲抵靠在机盖甲1的外壁上。轴承甲6嵌入盆体甲内。机盖乙11上开设凹槽乙,轴承座乙12具有盆体乙,盆体乙的周边具有翻沿乙,盆体乙嵌入凹槽乙内,翻沿乙抵靠在机盖乙11的外壁上。轴承乙15嵌入盆体乙内。壳体10的甲端固连机盖甲1,壳体10的乙端固连机盖乙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消除轴承游隙的结构中,一端轴承的外圈向左的轴向窜动采用轴承压盖固定,另一端轴承的外圈采用弹性压制消除轴承内外圈的游隙,确保所留的端面间隙S1和S2仅用于转子8的热膨胀,从而提高转子8热膨胀时运转的可靠性,并提高工作效率。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精神作举例说明。本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机盖甲1;轴承座甲2;轴承压盖甲3;圆螺帽甲4;轴套甲5;轴承甲6;轴7;转子8;定子9;壳体10;机盖乙11;轴承座乙12;轴承压盖乙13;弹性体14;轴承乙15;圆螺帽乙16;轴套乙17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技术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技术精神相违背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消除轴承游隙的结构,包括轴,所述轴上套接转子,所述转子的外周套接定子,所述定子的外周套接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与转子的甲端压设机盖甲,所述轴的甲端穿出所述机盖甲,所述轴的甲端依次套接轴套甲、轴承甲后由圆螺帽甲紧固,所述轴承甲的内侧压紧在轴承座甲上,所述轴承座甲压紧在所述机盖甲上,所述轴承甲的外侧由轴承压盖甲压紧,所述轴承压盖甲与轴承座甲通过螺栓紧固;所述定子与转子的乙端压设机盖乙,所述轴的乙端穿出所述机盖乙,所述轴的乙端依次套接轴套乙、轴承乙后由圆螺帽乙紧固,所述轴承乙的内侧压紧在轴承座乙上,所述轴承座乙压紧在所述机盖乙上,所述轴承乙的外侧压设有轴承压盖乙,所述轴承乙与轴承压盖乙之间夹设弹性体,所述弹性体接触所述轴承乙的侧面为弹性压紧面,所述轴承压盖乙与轴承座乙通过螺栓紧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消除轴承游隙的结构,包括轴,所述轴上套接转子,所述转子的外周套接定子,所述定子的外周套接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与转子的甲端压设机盖甲,所述轴的甲端穿出所述机盖甲,所述轴的甲端依次套接轴套甲、轴承甲后由圆螺帽甲紧固,所述轴承甲的内侧压紧在轴承座甲上,所述轴承座甲压紧在所述机盖甲上,所述轴承甲的外侧由轴承压盖甲压紧,所述轴承压盖甲与轴承座甲通过螺栓紧固;所述定子与转子的乙端压设机盖乙,所述轴的乙端穿出所述机盖乙,所述轴的乙端依次套接轴套乙、轴承乙后由圆螺帽乙紧固,所述轴承乙的内侧压紧在轴承座乙上,所述轴承座乙压紧在所述机盖乙上,所述轴承乙的外侧压设有轴承压盖乙,所述轴承乙与轴承压盖乙之间夹设弹性体,所述弹性体接触所述轴承乙的侧面为弹性压紧面,所述轴承压盖乙与轴承座乙通过螺栓紧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除轴承游隙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压盖乙的内侧面上凹设装配槽,所述弹性体嵌入所述装配槽中,所述弹性体的弹性压紧面凸出所述装配槽的槽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宝夫
申请(专利权)人:张宝夫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