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式库内列车车底检测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65414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6 01:1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移动式库内列车车底检测平台,包括搭载在导轨上的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的底部设置有行走装置,所述行走装置包括有行走轮,所述行走轮的轮廓与导轨上表面的轮廓配合,所述检测装置上还设置有快速检测装置和精确检测装置,本申请公开的检测平台,用于车底自动探伤检测,具有定位精度高,车底关键部位自动检测时定位精度高的优点,通过提高定位精度避免装置窜动、移位,提高了车底探伤检测的自动化程度,并提高了设备检测的覆盖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移动式库内列车车底检测平台
本专利技术涉及列车车底自动化检测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移动式库内列车车底检测平台。
技术介绍
轨道交通工具如动车、火车、地铁等,在运行一段时间之后需要入库检修,以保证交通工具的运行安全。一般,由于车底的结构状况复杂,需要人工进行检修,为了提高检修效率,减少人力劳动负担,目前行业内普遍使用自动化检测装置进行车底检修,以提高检修效率。但是,由于轨道交通工具一般长度较长,闸片、车轴、轮对等有很多组,都需要一一识别并检测,如果重要部件检测覆盖率低,还得人工复查,降低了自动化检测的效率。因此,当采用自动化检测装置进行检测时,小车行走的定位精度对检测的覆盖率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现有的探伤检测装置在导轨上进行作业时,小车反复起停作业,无法保证定位精度,一段时间作业后定位偏差较大,导致检测覆盖率降低,尤其是反复起停时小车容易在导轨上出现窜动,降低了定位精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移动式库内列车车底检测平台,可以减少检测装置在导轨上运行、反复起停带来的偏移和窜动,提高定位精度,进而保证设备在车底检测或检修时的定位进度和覆盖率。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移动式库内列车车底检测平台,包括搭载在导轨上的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的底部设置有行走装置,所述行走装置包括有行走轮,所述行走轮的轮廓与导轨上部表面的轮廓配合,所述检测装置上还设置有快速检测装置和精确检测装置。优选的,所述快速检测装置设置于所述检测装置的上表面,包括线阵相机和激光投射装置,所述激光投射装置用于投射线阵结构光,所述线阵相机用于采集目标区域的线阵结构光投影图像。优选的,所述精确检测装置设置在快速检测装置的至少一侧,所述精确检测装置包括升降装置和设置在升降装置上的机械臂,所述机械臂上设置有双目图像采集装置。优选的,所述双目图像采集装置包括一对二维相机,在二维相机之间还设置有一补光元件和一投影元件。优选的,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垂直于所述导轨所在平面设置的一对丝杠,所述丝杠连接有驱动装置,所述丝杠上套装有滑块,所述滑块上搭载有支撑平台,所述平台上搭载有所述机械臂。优选的,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平行于所述导轨所在平面的滑轨,所述机械臂搭载在所述滑轨上。优选的,所述检测装置底部对称设置有四个行走装置,每一所述行走装置包括两个行走轮。优选的,所述行走装置还包括驱动装置和连接在驱动装置输出轴上的减速传动轮组,所述减速传动轮组与行走轮转轴上设置的从动轮相互配合。优选的,所述驱动装置连接有编码器。优选的,所述小车上设有用于容纳精确检测装置的腔体,所述腔体的开口设置有卷帘。本申请与现有技术相比,其详细说明如下: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移动式库内列车车底检测平台,行走轮的轮廓与导轨上部表面的轮廓配合,使得行走轮包裹着导轨的上部分表面,当检测装置在运行、起停的过程中,行走轮可以有效减少检测装置在导轨上的窜动和位移,保证检测装置在导轨上的窜动,提高定位精度。检测装置上搭载有快速检测装置和精确检测装置,检测装置可以先进行快速检测,然后在返程的时候进行精确探伤检测,提高重点部件探伤检测的覆盖率。检测装置底部的每一行走装置都包括有两个行走轮,行走轮共同搭载在导轨上,进一步减少了窜动、偏移的情况。行走轮的驱动装置连接有编码器,通过编码器可以实现对检测装置的精确定位,保证了在精确检测时的定位精度,进一步提高了精确检测的覆盖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所公开的检测平台的结构图;图2为本申请行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搭载在升降装置上的精确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精确检测装置上双目图像采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中检测平台上传感器与编码器的系统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所示,一种移动式库内列车车底检测平台,包括固定水平设置的导轨200,该导轨200可以设置在列车入库检修线上,且与列车入库用的轨道平行设置。在所述导轨200上搭载有可沿着导轨200往复移动的检测装置100。当列车入库后,检测装置100沿着导轨200,在列车底部进行图像采集和探伤检测工作。所述检测装置100的底部设置有四组行走装置110,每组行走装置110包括至少一个行走轮111,更优选的,每组行走装置110包括有两个行走轮111,且所述行走轮111均沿着导轨200延伸方向搭载在导轨200上。所述导轨200与列车轨道相近,具有向上凸起的上表面。行走轮111的轮廓与导轨200的至少部分上表面贴合,且行走轮111的轮廓还与导轨200的至少部分侧面贴合,使得行走轮111包裹着部分导轨200的上端,行走轮111的轮廓与导轨200上端的轮廓配合。在检测装置100行走时,行走轮111搭载在导轨200上,可以有效防止检测装置100在垂直于导轨200的水平方向上蹿动。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导轨200和行走轮111之间存在间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本申请对行走轮111和导轨200之间部分贴合的限定并不代表行走轮111的轮廓与导轨200上端的轮廓完全重合。所述行走装置110还包括驱动装置112和连接在驱动装置112输出轴上的减速传动轮组113,所述行走轮111的一侧设置有从动轮114,所述从动轮114与所述行走轮111的回转中心同轴,所述减速传动轮组113与行走轮111转轴上设置的从动轮114相互配合。当一个行走装置110中包括有两个行走轮111时,所述减速传动轮组113同时与两个从动轮114上配合,为了保证两个行走轮111以相同的方向转动,所述减速传动轮组113的中驱动两个从动轮114的齿轮非同一齿轮。所述驱动装置112连接有编码器115,所述编码器115用于计算行走轮111转动的圈数、角速度或线速度,进而实现对检测装置100行走距离的计算。为了避免减速传动轮组113中来回程累积的齿轮间隙误差,本申请的驱动装置112还连接有激光测距装置,激光测距装置辅助进行测距计算,用于消除编码器115计算的误差,提高行走装置110的定位精度。所述检测装置100上设置有快速检测装置120和精确检测装置130。具体的,所述快速检测装置120设置于所述检测装置100的上表面,包括线阵相机121和激光投射装置122,所述激光投射装置122用于向列车底部投射线阵结构光,所述线阵相机121用于采集列车底部的目标区域的线阵结构光投影图像。线阵相机121采集得到的线阵结构光投影图像,通过线阵相机121采集的线阵结构光图像可以形成车底全景三维图像,实现对车底进行快速筛查。当检测装置100在进行快速检测时,还可以以待检测列车的一端为起始位置,标记每一核心部件的位置,当检测装置100返程时,通过编码器115精确定位各个核心部件,进行准确有效的精确检查。在所述检测装置1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移动式库内列车车底检测平台,包括搭载在导轨(200)上的检测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装置(100)的底部设置有行走装置(110),所述行走装置(110)包括有行走轮(111),所述行走轮(111)的轮廓与导轨(200)上表面的轮廓配合,所述检测装置(100)上还设置有快速检测装置(120)和精确检测装置(13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式库内列车车底检测平台,包括搭载在导轨(200)上的检测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装置(100)的底部设置有行走装置(110),所述行走装置(110)包括有行走轮(111),所述行走轮(111)的轮廓与导轨(200)上表面的轮廓配合,所述检测装置(100)上还设置有快速检测装置(120)和精确检测装置(1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式库内列车车底检测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快速检测装置(120)设置于所述检测装置(100)的上表面,包括线阵相机(121)和激光投射装置(122),所述激光投射装置(122)用于投射线阵结构光,所述线阵相机(121)用于采集目标区域的线阵结构光投影图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式库内列车车底检测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精确检测装置(130)设置在快速检测装置(120)的至少一侧,所述精确检测装置(130)包括升降装置(131)和设置在升降装置(131)上的机械臂(132),所述机械臂(132)上设置有双目图像采集装置(13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移动式库内列车车底检测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目图像采集装置(133)包括一对二维相机(1331),在二维相机(1331)之间还设置有一补光元件(1332)和一投影元件(1333)。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移动式库内列车车底检测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131)包括垂直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渝彭建平赵波章祥胡继东王小伟马莉黄炜张天斗张立玮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主导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