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子轴承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62854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6 00: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滚子轴承组件。本公开的方面涉及一种壳体和可旋转轴设备。该设备包括静态结构、转子组件和轴承组件。轴承组件包括:第一静态座圈,其联接到静态结构;第一可旋转座圈,其联接到转子组件;第一滚动轴承元件,其以接触的方式设置在第一静态结构与第一可旋转座圈之间;支承部件,其联接到第一静态座圈;第二静态座圈,其设置在支承部件内且联接到支承部件;以及第二可旋转座圈,其设置在支承部件内。第二滚动轴承元件设置在第二静态座圈与第二可旋转座圈之间。

Roller bearing assemb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滚子轴承组件
本主题大体上涉及滚动轴承元件组件。
技术介绍
滚动轴承元件组件(诸如球轴承或滚子轴承)大体上可包括将滚动轴承元件彼此分开的保持架或其它静态结构。这样的结构大体上可导致轴承组件处的能量损耗。这样的能量损耗可造成热积累(诸如热量生成),热积累大体上可需要增多的冷却流体(诸如润滑剂)。这样的能量损耗可进一步减短轴承组件的结构寿命。更进一步,环绕滚动轴承元件的保持架或其它结构可针对保持架与滚动轴承元件之间的外来物质(诸如硬颗粒)具有低的耐受性。因此,存在对于如下的轴承组件的需要:该轴承组件可减小能量损耗、减少热积累、减少所需的冷却流体或润滑剂、延长结构寿命或提高针对轴承组件处的外来物质的耐受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以下描述中得到部分阐述,或可根据描述而为显然的,或可通过实践本专利技术而认识到。本公开的方面涉及一种轴承组件。轴承组件包括:第一静态座圈;第一可旋转座圈;第一滚动轴承元件,其以接触的方式设置在第一静态座圈与第一可旋转座圈之间;支承部件,其联接到第一静态座圈;第二静态座圈,其设置在支承部件内且联接到支承部件;以及第二可旋转座圈,其设置在支承部件内。第二滚动轴承元件设置在第二静态座圈与第二可旋转座圈之间。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承部件从第一静态座圈沿轴向延伸。在多种实施例中,第一静态座圈包括轴承组件的第一内座圈。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可旋转座圈包括轴承组件的第一外座圈,且第一静态座圈和第一可旋转座圈各自与第一滚动轴承元件成承重接触。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可旋转座圈包括轴承组件的第二内座圈。在另外的多种实施例中,第一静态座圈包括轴承组件的第一外座圈,且第一可旋转座圈包括轴承组件的第一内座圈。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可旋转座圈包括轴承组件的第二外座圈,且第二静态座圈包括轴承组件的第二内座圈。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可旋转座圈设置在支承部件内,且能够在支承部件内自由地旋转。在另一实施例中,轴承组件包括成周向布置的多个第一滚动轴承元件和成周向布置的多个第二滚动轴承元件。多个第二滚动轴承元件设置在支承部件内,且各个第二滚动轴承元件接触成对的第一滚动轴承元件。在另一实施例中,支承部件包括从第一静态座圈延伸的第一轴向延伸部件、联接到第二静态座圈的第二轴向延伸部件以及联接到第一轴向延伸部件和第二轴向延伸部件的径向延伸部件。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涉及一种壳体和可旋转轴设备(诸如涡轮机器)。该设备包括静态结构、转子组件和轴承组件。轴承组件包括:第一静态座圈,其联接到静态结构;第一可旋转座圈,其联接到转子组件;第一滚动轴承元件,其以接触的方式设置在第一静态结构与第一可旋转座圈之间;支承部件,其联接到第一静态座圈;第二静态座圈,其设置在支承部件内且联接到支承部件;以及第二可旋转座圈,其设置在支承部件内。第二滚动轴承元件设置在第二静态座圈与第二可旋转座圈之间。在该设备的一个实施例中,支承部件包括从第一静态座圈延伸的第一轴向延伸部件、联接到第二静态座圈的第二轴向延伸部件以及联接到第一轴向延伸部件和第二轴向延伸部件的径向延伸部件。在该设备的另一实施例中,支承部件从第一静态座圈沿轴向延伸。在该设备的多种实施例中,第一静态座圈限定轴承组件的内座圈。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可旋转座圈限定轴承组件的外座圈,且第一静态座圈和第一可旋转座圈各自与第一滚动轴承元件成承重接触。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可旋转座圈限定轴承组件的内座圈。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可旋转座圈、第二静态座圈和第一滚动轴承元件各自与第二滚动轴承元件接触。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静态座圈限定轴承组件的外座圈,且第一可旋转座圈限定轴承组件的内座圈。在该设备的又一实施例中,支承部件从第一静态座圈沿轴向延伸。在该设备的另外的又一实施例中,第二可旋转座圈设置在支承部件内,且能够在支承部件内自由地旋转。技术方案1.一种轴承组件,所述轴承组件包括:第一静态座圈;第一可旋转座圈;第一滚动轴承元件,其以接触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第一静态座圈与所述第一可旋转座圈之间;支承部件,其联接到所述第一静态座圈;第二静态座圈,其设置在所述支承部件内且联接到所述支承部件;以及第二可旋转座圈,其设置在所述支承部件内,其中,第二滚动轴承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二静态座圈与所述第二可旋转座圈之间。技术方案2.根据任意前述技术方案所述的轴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件从所述第一静态座圈沿轴向延伸。技术方案3.根据任意前述技术方案所述的轴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静态座圈包括所述轴承组件的第一内座圈。技术方案4.根据任意前述技术方案所述的轴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可旋转座圈包括所述轴承组件的第一外座圈,且其中,所述第一静态座圈和所述第一可旋转座圈各自与所述第一滚动轴承元件成承重接触。技术方案5.根据任意前述技术方案所述的轴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可旋转座圈包括所述轴承组件的第二内座圈。技术方案6.根据任意前述技术方案所述的轴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静态座圈包括所述轴承组件的第一外座圈,且其中,所述第一可旋转座圈包括所述轴承组件的第一内座圈。技术方案7.根据任意前述技术方案所述的轴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可旋转座圈包括所述轴承组件的第二外座圈,且其中,所述第二静态座圈包括所述轴承组件的第二内座圈。技术方案8.根据任意前述技术方案所述的轴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可旋转座圈设置在所述支承部件内,且能够在所述支承部件内自由地旋转。技术方案9.根据任意前述技术方案所述的轴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组件进一步包括成周向布置的多个第一滚动轴承元件和成周向布置的多个第二滚动轴承元件,其中,所述多个第二滚动轴承元件设置在所述支承部件内,且其中,各个第二滚动轴承元件接触成对的所述第一滚动轴承元件。技术方案10.根据任意前述技术方案所述的轴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件包括:第一轴向延伸部件,其从所述第一静态座圈延伸;第二轴向延伸部件,其联接到所述第二静态座圈;以及径向延伸部件,其联接到所述第一轴向延伸部件和所述第二轴向延伸部件。技术方案11.一种壳体和可旋转轴设备,所述设备包括:静态结构;转子组件;轴承组件,其包括;第一静态座圈,其联接到所述静态结构;第一可旋转座圈,其联接到所述转子组件;第一滚动轴承元件,其以接触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第一静态座圈与所述第一可旋转座圈之间;支承部件,其联接到所述第一静态座圈;第二静态座圈,其设置在所述支承部件内且联接到所述支承部件;以及第二可旋转座圈,其设置在所述支承部件内,其中,第二滚动轴承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二静态座圈与所述第二可旋转座圈之间。技术方案12.根据任意前述技术方案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件包括:第一轴向延伸部件,其从所述第一静态座圈延伸;...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轴承组件,所述轴承组件包括:/n第一静态座圈;/n第一可旋转座圈;/n第一滚动轴承元件,其以接触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第一静态座圈与所述第一可旋转座圈之间;/n支承部件,其联接到所述第一静态座圈;/n第二静态座圈,其设置在所述支承部件内且联接到所述支承部件;以及/n第二可旋转座圈,其设置在所述支承部件内,其中,第二滚动轴承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二静态座圈与所述第二可旋转座圈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107 PL P.4276711.一种轴承组件,所述轴承组件包括:
第一静态座圈;
第一可旋转座圈;
第一滚动轴承元件,其以接触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第一静态座圈与所述第一可旋转座圈之间;
支承部件,其联接到所述第一静态座圈;
第二静态座圈,其设置在所述支承部件内且联接到所述支承部件;以及
第二可旋转座圈,其设置在所述支承部件内,其中,第二滚动轴承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二静态座圈与所述第二可旋转座圈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件从所述第一静态座圈沿轴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静态座圈包括所述轴承组件的第一内座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轴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可旋转座圈包括所述轴承组件的第一外座圈,且其中,所述第一静态座圈和所述第一可旋转座圈各自与所述第一滚动轴承元件成承重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轴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可旋转座圈包括所述轴承组件的第二内座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T伊格列夫斯基
申请(专利权)人:通用电气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美国;US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