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四川大学专利>正文

辅助鱼类洄游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16139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6 00:15
辅助鱼类洄游的装置涉及鱼道,高坝与高坝外侧的聚鱼池之间通过隧道连通;聚鱼池底面呈现为一个斜面,隧道下端开口处下方有聚鱼坑;隧道开口有一个闭水闸门,闭水闸门关闭隧道下端开口后,隧道内部水位逐渐抬升,聚鱼坑的鱼逐渐随着水位升高到达高坝内侧水体;聚鱼池的聚鱼池坝坝体有一个导流孔和一个泄流孔,泄流孔为泄流隧道的出水端,泄流隧道的进水端位于聚鱼池的低洼处,泄流隧道的进水端覆盖过滤网;一个滑动闸门覆盖在聚鱼池坝坝体外侧,滑动闸门能够关闭导流孔或者关闭泄流孔;泄流孔的流速为导流孔的2‑5倍。能够通过降低控水闸门的位置实现节水;对所有的洄游鱼都提供了一种助力,有利于各种体型鱼类的洄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辅助鱼类洄游的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鱼道,特别是一种对洄游鱼提供助力的闸门型鱼道。
技术介绍
鱼道一般采用梯级鱼道或者障碍物鱼道,鱼道存在一定的水流速度,水流速度是对大多数鱼类进行设计的;对于比较小型的鱼类的洄游就存在较大的阻力;同时,鱼道一直在流水,高坝的水主要用于发电,所以,普通鱼道也很浪费水资源。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鱼道的弱点,设计一种辅助鱼类洄游的装置。本专利技术实现专利技术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辅助鱼类洄游的装置,其特征是:高坝内侧(上游)与高坝外侧(下游)的聚鱼池之间通过隧道连通,隧道上端开口低于高坝内侧上游水位,隧道下端开口于聚鱼池的低洼处;聚鱼池底面呈现为一个斜面,隧道下端开口处下方有一个5-10米深、横截面积为10-20平方米的圆形或者正方形的聚鱼坑;隧道开口有一个闭水闸门,闭水闸门关闭隧道下端开口后,隧道内部水位逐渐抬升,聚鱼坑的鱼逐渐随着水位升高到达高坝内侧水体;聚鱼池的聚鱼池坝坝体有一个导流孔和一个泄流孔,导流孔位于聚鱼池的聚鱼池坝坝体的上端,泄流孔位于聚鱼池坝坝体的下端,泄流孔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辅助鱼类洄游的装置,其特征是:高坝(3)与高坝外侧的聚鱼池(6)之间通过隧道(4)连通,隧道(4)上端开口低于高坝内侧上游水位(1),隧道(4)下端开口于聚鱼池(6)的低洼处;聚鱼池(6)底面呈现为一个斜面,隧道(4)下端开口处下方有一个5-10米深、横截面积为10-20平方米的圆形或者正方形的聚鱼坑(14);隧道(4)下端开口有一个闭水闸门(5),闭水闸门(5)关闭隧道(4)下端开口后,隧道(4)内部水位逐渐抬升,聚鱼坑(14)的鱼逐渐随着水位升高到达高坝内侧的上游水体;聚鱼池(6)的聚鱼池坝(7)坝体有一个导流孔(8)和一个泄流孔(11),导流孔(8)位于聚鱼池(6)的聚鱼池坝(7)坝...

【技术特征摘要】
1.辅助鱼类洄游的装置,其特征是:高坝(3)与高坝外侧的聚鱼池(6)之间通过隧道(4)连通,隧道(4)上端开口低于高坝内侧上游水位(1),隧道(4)下端开口于聚鱼池(6)的低洼处;聚鱼池(6)底面呈现为一个斜面,隧道(4)下端开口处下方有一个5-10米深、横截面积为10-20平方米的圆形或者正方形的聚鱼坑(14);隧道(4)下端开口有一个闭水闸门(5),闭水闸门(5)关闭隧道(4)下端开口后,隧道(4)内部水位逐渐抬升,聚鱼坑(14)的鱼逐渐随着水位升高到达高坝内侧的上游水体;聚鱼池(6)的聚鱼池坝(7)坝体有一个导流孔(8)和一个泄流孔(11),导流孔(8)位于聚鱼池(6)的聚鱼池坝(7)坝体的上端,泄流孔(11)位于聚鱼池坝(7)坝体的下端,泄流孔(11)为泄流隧道(12)的出水端,泄流隧道(12)的进水端位于聚鱼池(6)的低洼处,泄流隧道(12)的进水端覆盖过滤网(13),过滤网(13)避免洄游鱼类从泄流隧道(12)流出;一个滑动闸门(10)覆盖在聚鱼池坝(7)坝体外侧,滑动闸门能够关闭导流孔(8)或者关闭泄流孔(11);泄流孔(11)的流量为导流孔(8)的2-5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再国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