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污泥消解的餐饮废水处理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157499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5 23:1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集污泥消解的餐饮废水处理装置及方法。装置包括废水生化段和泥渣消纳段,所述废水生化段包括依次连通的厌氧水解池、生物接触氧化池、接触沉淀池,泥渣消纳段包括消解池、碱液池;厌氧水解池将酸性餐饮废水和碱性消解液进行中和及厌氧预处理,生物接触氧化池对除残余污染物进行好氧分解,接触沉淀池基于沉淀、过滤起到泥水分离及保障水质达标功能,消解池利用碱液池内的碱液将生化段副产泥渣消解并回流溶解产物至厌氧水解池。具有流程简捷、管理方便、副产物少、运行费用低、装置易一体化、非稳态进水和污泥减量等优点,适宜在酒店、商超、园区、大学城、度假村、农家乐等餐饮企业废水治理中的推广应用。

A treatment device and method of restaurant wastewater with sludge diges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集污泥消解的餐饮废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环境工程水污染控制
,具体涉及一种集污泥消解的餐饮废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作为城镇水污染物的重要来源,含油餐饮废水排放日益成为我国分散式污水治理及管理的重要内容。据不完全统计,餐饮废水排放量约占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的3%,我国每年排放未经处理的餐饮废水达上亿吨,且正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同时,大量餐饮企业经营场所分散,造成政府监管困难,经常引起与周围居民的矛盾,“地沟油”事件频发,造成“小餐饮大污染”的被动局面。按照相关环保法规,餐饮废水在排入市政下水道前,须就地开展预处理以削减动植物油、COD、SS、氮、磷等主要污染物含量。然而,现有对餐饮企业排放污染的收集处理设施存在技术上陈旧、成本高、维护不便的问题,不易被众多餐馆接受。大量餐饮企业尚未安装(如上海闵行有近60%的中小型餐饮门店)或多采用平流式隔油池和挡板式油水分离器等简易物理处理设施,但由于废水中油脂颗粒和悬浮杂质的粒径较小(仅靠重力分离难以去除)及除油措施不当等原因,造成隔油池油水分离不佳,出水普遍存在超标排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集污泥消解的餐饮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废水生化段和泥渣消纳段,所述废水生化段包括依次连通的厌氧水解池(A)、生物接触氧化池(O)、接触沉淀池(S),泥渣消纳段包括消解池(D)、碱液池(L);厌氧水解池(A)将酸性餐饮废水和碱性消解液进行中和及厌氧预处理,生物接触氧化池(O)对除残余污染物进行好氧分解,接触沉淀池(S)基于沉淀、过滤起到泥水分离及保障水质达标功能,消解池(D)利用碱液池(L)内的碱液将生化段副产泥渣消解并回流溶解产物至厌氧水解池(A)。/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污泥消解的餐饮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废水生化段和泥渣消纳段,所述废水生化段包括依次连通的厌氧水解池(A)、生物接触氧化池(O)、接触沉淀池(S),泥渣消纳段包括消解池(D)、碱液池(L);厌氧水解池(A)将酸性餐饮废水和碱性消解液进行中和及厌氧预处理,生物接触氧化池(O)对除残余污染物进行好氧分解,接触沉淀池(S)基于沉淀、过滤起到泥水分离及保障水质达标功能,消解池(D)利用碱液池(L)内的碱液将生化段副产泥渣消解并回流溶解产物至厌氧水解池(A)。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污泥消解的餐饮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厌氧水解池(A)包括第一导流槽(1)、调质区(2)、泥渣区(3)、第一填料层(4)和第一稳水层(5);厌氧水解池(A)有效体积按设计流量和容积负荷计算;第一导流槽(1)为竖向,并位于进水端,其出流入调质区(2);泥渣区(3)位于厌氧水解池(A)池底,容积大于废水和消解液24h产生的沉渣量;第一填料层(4)为悬挂式或悬浮式结构,安装在调质区(2)和第一稳水层(5)中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污泥消解的餐饮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生物接触氧化池(O)包括第二导流槽(6)、构造层(7)、第二填料层(8)、穿孔曝气管网(9)、第二稳水层(10);生物接触氧化池(O)有效容积按设计流量和容积负荷计算,第二导流槽(6)连通厌氧水解池(A)出水至构造层(7);构造层(7)上方设置第二填料层(8),下方近池底固定安装穿孔曝气管网(9),第二填料层(8)上方为第二稳水层(1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集污泥消解的餐饮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近池底穿孔曝气管网(9)呈环形布置,采用风机供氧,气水比20: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污泥消解的餐饮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接触沉淀池(S)包括第三导流槽(11)、缓冲区(12)、污泥区(13)、滤料层(14)、清水层(15);接触沉淀池(S)溶积按表面水力负荷计算,第三导流槽(11)将生物接触氧化池(O)出水引入缓冲区(12);池底污泥区(13)位于接触沉淀池(S)底部,应能容纳24h产泥量;滤料层(14)位于缓冲区(12)和清水层(15)中间,选用砾石、炉渣、沸石或陶粒等粒状材料。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轶锋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