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内装饰成形品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155292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5 22: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能够降低从模内转印膜剥离转印层时保持成形品所需的保持力的模内装饰成形品的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是向注塑成形用的A模具插入在基材膜上设置有转印层的模内转印膜,通过A模具与具备向成形用注塑空间注入树脂的构造和成形品保持的构造的B模具的合模,形成成形用注塑空间,在向成形用注塑空间填充成形树脂之后,将B模具与A模具开模,形成成形品,使转印层形成于注塑成形品的表面,其中,在通过开模使模内转印膜的基材膜与和转印层成为一体的模内装饰成形品分离时,使模内装饰成形品的端部处的剥离强度根据部位而不同,从剥离强度较轻的部位起使模内转印膜产生剥离起点,从模内转印膜剥离模内装饰成形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模内装饰成形品的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应用于在家电产品或机动车内部装饰构件中使用的外观装饰成形品的模内装饰成形品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树脂成形品的表面装饰工艺之一,具有如下膜模内工艺:将硬质涂覆的功能、设计涂覆到膜上,在注塑成形的同时将印刷后的转印层转印到成形品表面(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图2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使以往的模内装饰成形品成形的注塑成形用模具的剖视图。在图2中,向成为注塑成形模具的固定模具的A模具5与成为可动模具的B模具6之间插入模内转印膜2,在合模后,从注塑浇口8向成形空间部12注塑成形树脂7。由此,模内转印膜2的转印面与成形树脂密接。成形树脂填充于成形空间部12,模内转印膜2的转印层密接于成形品的表面。在开模时,在模内转印膜中的形成于基材膜上的脱模层与转印层之间的界面处被剥离,由顶杆4顶出,以在成形品表面仅转印了转印层的状态被取出。在图4中,模内转印膜在基材膜41上形成脱模层42、硬涂层43、锚固层44,将目前为止的部分称为模内坯料48。在模内坯料48上形成成为印刷图案的油墨层45及用于确保与成形树脂的密接性的粘结剂层46,制造出模内转印膜2。在存在装饰图案的情况下,形成印刷图案的油墨层,但在只转印仅有硬涂层的功能的情况下,也有时不形成油墨层,仅形成粘结剂层。基材膜41大多使用成为聚酯系树脂的PET膜,通过凹版涂布将脱模层42整个面涂覆到PET膜上,进行干燥而形成。同样通过凹版涂布将赋予硬质涂覆的功能的硬涂层43整个面涂覆到该脱模层42上,进行干燥而形成。进而,将锚固层44、油墨层45、粘结剂层46形成为多层。构成为在脱模层42与硬涂层43的界面处进行剥离,但当剥离力过弱时,成为基材膜41与转印层47在模内转印膜2的状态下浮起这样的状态。反之,当剥离力过强时,在成形时,转印层47不剥离,在外观面未残留转印层47这样的不良情况、或者在成形品残留于模内转印膜2的状态下成为开模时,发生成形品被抽出或成形品落下。因此,剥离力被设定在固定强度的范围。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03996号公报在成形品的外周部的分模形状成为平坦这样的成形品形状的情况下,成形品的端部的膜被平坦地配置。因此,针对初始的剥离起点产生,由于向开模方向剥下的力相对于约束膜的力的角度为0度,因此,从不产生剥落模内转印膜的转印层的力的状态开始。因此,在拉伸成形品的模内转印膜中产生的应力的合计值变得非常高,直至在开模方向上产生的力变大为止。对此,需要提高成形品保持力,但在背面没有配置凸肋等突起物的显示罩透镜的情况下,难以提高成形品的保持力。另外,存在如下课题:即便提高了保持力,拉伸成形品的应力也较强,成形品的保持部分发生变形。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本专利技术用于解决所述以往的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从模内转印膜剥离转印层时保持成形品所需的保持力的模内装饰成形品的制造方法。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模内装饰成形品的制造方法为,向注塑成形用模具A插入在基材膜上设置有转印层的模内转印膜,通过所述A模具与具备向成形用空间注塑树脂的构造和成形品保持的构造的模具B的合模,来形成所述成形用注塑空间,在向所述成形用注塑空间填充成形树脂之后,将所述B模具与所述A模具开模,形成成形品,使转印层形成于注塑成形品的表面在所述模内装饰成形品的制造方法中,在通过开模使所述模内转印膜的所述基材膜与和所述转印层成为一体的所述模内装饰成形品分离时,使所述模内装饰成形品的端部处的剥离强度(peelstrength)根据部位而不同,从剥离强度较轻的部位起使所述模内转印膜产生剥离起点,从所述模内转印膜剥离所述模内装饰成形品。专利技术效果如以上那样,在本专利技术的模内装饰成形工艺中,在从模内转印膜剥离转印层时使剥离起点产生,因此,降低成形品所产生的剥离应力,从而降低保持成形品所需的保持力。由此,能够提供用于容易开始剥离的成形品形状和将其成形的模内模具以及使用了模内转印膜的模内装饰品的制造方法。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使实施方式1的模内装饰成形品成形的模内模具的形状的图。图2是示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以往的模内装饰成形工艺中的表示模内转印膜及注塑树脂的状态的模具剖面构造的剖视图。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模内转印膜的剥离强度不同的部位与模内装饰成形品的位置关系的图。图4是示出模内转印膜的构造的图。图5是通过胶带剥离评价对剥离强度进行评价的方法的概要剖视图。图6是通过面剥离评价对剥离起点的产生力进行评价的方法的概要剖视图。图7是示出使剥离力与附着力产生的各要素的图。图8是示出使实施方式1的模内转印膜的剥离强度更加分散的切削部位的端部形状的图。图9A是示出使实施方式1的模内转印膜的剥离强度更加分散的切削部位的端部形状中的R形状的部位的剖面的图。图9B是示出使实施方式1的模内转印膜的剥离强度更加分散的切削部位的端部形状中的平坦部的部位的剖面的图。图10是示出对实施方式2的模内转印膜的剥离强度进行测定而得到的波形的图。图11是示出使实施方式3的模内装饰成形品成形的模内模具的形状与模内转印膜的位置关系的图。附图标记说明:2模内转印膜4顶杆5成为固定模具的A模具6成为可动模具的B模具7成形树脂8注塑浇口9夹具10注塑浇口位置12成形空间部30分模线31产品成形用空间部32切削成形用空间部33产品成形用空间侧面部位34模具表面台阶形状35局部R形状41基材膜42脱模层43表面保护层(硬涂层)44锚固层45装饰层(油墨层)46粘结剂层47转印层48模内坯料50固定构件51树脂胶带52拉伸试验用片。具体实施方式第一方式的模内装饰成形品的制造方法为,向注塑成形用的A模具插入在基材膜上设置有转印层的模内转印膜,通过所述A模具与具备向成形用注塑空间注塑树脂的构造和成形品保持的构造的B模具的合模,来形成所述成形用注塑空间,在向所述成形用注塑空间填充成形树脂之后,将所述B模具与所述A模具开模,形成成形品,使转印层形成于注塑成形品的表面在所述模内装饰成形品的制造方法中,在通过开模使所述模内转印膜的所述基材膜与和所述转印层成为一体的所述模内装饰成形品分离时,使所述模内装饰成形品的端部处的剥离强度根据部位而不同,从剥离强度较轻的部位起使所述模内转印膜产生剥离起点,从模内转印膜剥离所述模内装饰成形品。通过上述结构,在模内装饰成形工艺中,在从模内转印膜剥离转印层时容易产生剥离起点,能够降低成形品所产生的剥离应力,能够降低保持成形品所需的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模内装饰成形品的制造方法,/n向注塑成形用的A模具插入在基材膜上设置有转印层的模内转印膜,/n通过所述A模具与具备向成形用注塑空间注塑树脂的构造和成形品保持的构造的B模具的合模,来形成所述成形用注塑空间,/n在向所述成形用注塑空间填充成形树脂之后,将所述B模具与所述A模具开模,形成成形品,/n使所述转印层形成于注塑成形品的表面,/n在所述模内装饰成形品的制造方法中,/n在通过开模使所述模内转印膜的所述基材膜与和所述转印层成为一体的所述模内装饰成形品分离时,使所述模内装饰成形品的端部处的剥离强度根据部位而不同,从剥离强度较轻的部位起使所述模内转印膜产生剥离起点,从模内转印膜剥离所述模内装饰成形品。/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108 JP 2018-2104171.一种模内装饰成形品的制造方法,
向注塑成形用的A模具插入在基材膜上设置有转印层的模内转印膜,
通过所述A模具与具备向成形用注塑空间注塑树脂的构造和成形品保持的构造的B模具的合模,来形成所述成形用注塑空间,
在向所述成形用注塑空间填充成形树脂之后,将所述B模具与所述A模具开模,形成成形品,
使所述转印层形成于注塑成形品的表面,
在所述模内装饰成形品的制造方法中,
在通过开模使所述模内转印膜的所述基材膜与和所述转印层成为一体的所述模内装饰成形品分离时,使所述模内装饰成形品的端部处的剥离强度根据部位而不同,从剥离强度较轻的部位起使所述模内转印膜产生剥离起点,从模内转印膜剥离所述模内装饰成形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内装饰成形品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模内转印膜的剥离强度根据所述模内装饰成形品的部位而不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内装饰成形品的制造方法,其中,
根据所述模内装饰成形品的部位,具备端部的所述模内转印膜与分模面的角度成为0度的部位,具备根据部位而利用锥形状或R形状来改变角度的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内装饰成形品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模内转印膜的剥离强度成为根据面方向的部位而不同的剥离强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内装饰成形品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模内转印膜的剥离强度在与所述模内转印膜的搬运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变化。


6.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川贵嗣永原孝行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