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压能力强的伞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51412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5 21: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伞架技术领域抗压能力强的伞架结构,包括中轴棒,所述中轴棒的上端固定套接有上连接筒,所述上连接筒的内腔等间距铰接设置有六组第一主伞骨,所述第一主伞骨的外端均铰接有第二主伞骨,所述第一主伞骨的中部与外端均固定套接有转接件,所述第二主伞骨的内端均固定套接有转接件,相互铰接的所述第一主伞骨与第二主伞骨表面的转接件之间相互铰接设置有缓冲机构,所述中轴棒的中部活动套接设置有下连接筒,多组相互固定配合的伞骨之间可以存在一定的调节缓冲空间,使得整体伞骨架在支撑稳定的前提下,可以有效化解外部力对伞骨的损伤,提高伞骨架的使用寿命,有利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抗压能力强的伞架结构
本技术涉及伞架
,具体为抗压能力强的伞架结构。
技术介绍
伞骨指的就是支撑雨伞的一条一条的骨架,以前的伞骨大多为木质、竹制伞骨,后来出现有铁骨,钢骨,铝合金骨,电着骨以及树脂骨,而形式大多用收缩骨,携带轻巧方便。现有的伞在强风条件下如台风或大风天气使用时,若风从伞顶正面吹袭,如果伞骨强度不够,则很容易变形甚至折断,若强风从伞底吹袭则情况更为糟糕,伞骨往往会因为伞面向上翻而折断。因为现有的伞其主材骨和支撑骨与中棒上下巢的枢接端相对主材骨和支撑骨之间的铰接端的距离是固定不变的,伞被撑开使用时,上述三个活动连接点连成一个固定三边的三角形,伞骨之间不能产生相对移动。这种结构若遇强风作用时,伞骨很容易会损坏。基于此,本技术设计了抗压能力强的伞架结构,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抗压能力强的伞架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的伞其主材骨和支撑骨与中棒上下巢的枢接端相对主材骨和支撑骨之间的铰接端的距离是固定不变的,伞被撑开使用时,上述三个活动连接点连成一个固定三边的三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抗压能力强的伞架结构,包括中轴棒(1),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轴棒(1)的上端固定套接有上连接筒(2),所述上连接筒(2)的内腔等间距铰接设置有六组第一主伞骨(3),所述第一主伞骨(3)的外端均铰接有第二主伞骨(4),所述第一主伞骨(3)的中部与外端均固定套接有转接件(5),所述第二主伞骨(4)的内端均固定套接有转接件(5),相互铰接的所述第一主伞骨(3)与第二主伞骨(4)表面的转接件(5)之间相互铰接设置有缓冲机构(6),所述中轴棒(1)的中部活动套接设置有下连接筒(7),所述第一主伞骨(3)中部的转接件(5)下端均铰接设置有第一副伞骨(8),所述下连接筒(7)的上端内腔等间距铰接设置有六组...

【技术特征摘要】
1.抗压能力强的伞架结构,包括中轴棒(1),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轴棒(1)的上端固定套接有上连接筒(2),所述上连接筒(2)的内腔等间距铰接设置有六组第一主伞骨(3),所述第一主伞骨(3)的外端均铰接有第二主伞骨(4),所述第一主伞骨(3)的中部与外端均固定套接有转接件(5),所述第二主伞骨(4)的内端均固定套接有转接件(5),相互铰接的所述第一主伞骨(3)与第二主伞骨(4)表面的转接件(5)之间相互铰接设置有缓冲机构(6),所述中轴棒(1)的中部活动套接设置有下连接筒(7),所述第一主伞骨(3)中部的转接件(5)下端均铰接设置有第一副伞骨(8),所述下连接筒(7)的上端内腔等间距铰接设置有六组第二副伞骨(9),对应连接的所述第一副伞骨(8)的外端与第二副伞骨(9)外端之间均设置有抗压机构(10),所述下连接筒(7)的中部设置有卡槽(11),所述中轴棒(1)的上部设置有卡扣(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压能力强的伞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筒(2)包括六组等间距的连接槽和转动轴,所述第一主伞骨(3)的内端均与对应连接槽通过转动轴活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压能力强的伞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机构(6)包括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有余王为昶肖明华
申请(专利权)人:晋江市恒溢雨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