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鱼苗自动翻身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150300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5 21: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鱼苗自动翻身装置,包括传送带、挡鱼板、主动滚筒、动力传递机构、电机、翻身滚筒、接鱼挡板、机架;所述的传送带一端与主动滚筒相连,另一端与翻身滚筒相连;所述的挡鱼板设于传送带两侧;所述的接鱼挡板设于翻身滚筒下方,用于接从传送带传送过来的鱼;所述的主动滚筒通过动力传递机构与电机相连;所述的主动滚筒和翻身滚筒均设于机架上。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实现将不同朝向的鱼苗翻转成头部朝前的状态。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鱼苗的曲率特点以及黏附特性,设计了结构简单、自动化程度高、翻身效率高、成功率高、抗干扰能力强,可以有效简化处理鱼苗的流水线上后续工序的复杂性。

Automatic turning over device of fr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鱼苗自动翻身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鱼类加工、鱼苗疫苗注射、分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鱼苗自动翻身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水产行业的迅速发展、工业化水产养殖等新技术普及以及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生产、加工自动化要求逐步提高。在鱼类加工、疫苗注射、分级等领域对自动化要求逐步增加。在自动化工序中如何将头部朝向各个方向的鱼苗整理成朝向统一的状态,是后续加工、疫苗注射、分级等机构成功的前提和关键。目前,鱼苗朝向统一化主要由人工完成。在进入加工、疫苗注射、分级等流程前,按照机构设计要求,工人将鱼苗头部或尾部朝前放入机器,然而人工方法存在效率低、成本高的缺点。在现有技术中,申请号为201410143355.6的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鱼类疫苗注射用的鱼头导向装置,该装置可以将鱼苗身体矫正为平行于传送带运行方向,并将鱼苗统一导向为鱼头向前的状态,该专利利用鱼头和鱼尾与导向横条和台面之间的摩擦特性的不同实现鱼苗统一导向为鱼头向前的状态,但在与导向横条的摩擦中鱼鳞易掉落,并且摩擦距离不易控制,在湿润条件不同的情况下,各鱼苗的最大滑落长度不同,鱼苗容易滞留在导向机构上。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解决鱼类加工、鱼苗疫苗注射、分级等鱼类自动化处理工序中将鱼苗整理成朝向统一的状态的问题,提供了一种鱼苗自动翻身装置。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鱼苗自动翻身装置,包括传送带、挡鱼板、主动滚筒、动力传递机构、电机、翻身滚筒、接鱼挡板、机架;所述的传送带一端与主动滚筒相连,另一端与翻身滚筒相连;所述的挡鱼板设于传送带两侧;所述的接鱼挡板设于翻身滚筒下方,用于接从传送带传送过来的鱼;所述的主动滚筒通过动力传递机构与电机相连;所述的主动滚筒和翻身滚筒均设于机架上。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的翻身滚筒半径应大于或等于所需翻身的鱼类侧弯时身体轮廓曲线的最大曲率半径,使整个翻身过程中,鱼苗身体紧贴传送带表面,防止因翻身滚筒半径过小导致的鱼苗提前脱离传送带。进一步地,所述的翻身滚筒所在的传送带端不低于主动滚筒所在的传送带端或在一个水平面上。若翻身滚筒处于低位,鱼苗在翻身时做加速圆周运动,离心力大,容易脱离传送带造成翻身失败;若翻身滚筒处于高位,鱼苗在整个翻身过程中速度较小,受力较好,鱼苗与传送带之间形成的液桥更不容易破裂。但翻身滚筒过高的相对位置会导致传送带给鱼苗的静摩擦力无法抵抗鱼苗的下滑力,鱼苗沿传送带运动方向反向滑落,因此所述的传送带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应小于湿润时鱼苗与传送带材料之间的摩擦角。进一步地,所述的接鱼挡板包括接鱼挡板主体以及设于接鱼挡板主体两侧的侧挡板,所述的接鱼挡板主体由斜板、曲板、连接板依次相连得到,所述的连接板位于最上端并与机架相连。更进一步地,所述的接鱼挡板的斜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应大于湿润时鱼苗与斜板所选材料之间的摩擦角,使鱼苗在斜板上能稳定滑落。更进一步地,所述的接鱼挡板的曲板的曲面的任意切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应大于湿润时鱼苗与曲板所选材料之间的摩擦角,使鱼苗在曲板上能稳定滑落。采用本专利技术装置对鱼苗进行翻身时,放入的鱼苗应经过麻醉,使其失去行动能力,防止鱼苗窜动导致液桥系统破坏;传送带应保持相对湿润,使鱼体与传送之间能稳定形成液桥。鱼苗在进入本专利技术装置时其身体方向应该与传送带的运动方向平行(可采用手工放入,或采用其他自动装置对鱼苗身体朝向进行调整,如申请号为201410143355.6的专利技术专利中的矫正机构)。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原理为:本专利技术利用液桥现象,通过对鱼苗自动翻身装置的结构进行设计以实现将不同朝向的鱼苗翻转成头部朝前的状态。液桥现象是固-液-固系统的常见作用力。在两接触固体表面高度湿润或者完全湿润的情况下,其间存在一个液体薄层,这个液体薄层叫液桥。液桥对两侧固体拉拽的力叫做液桥力。液桥力是拉开两个固体所要克服的力。从表征上看,液桥力是弯曲液体表面产生的表面张力的作用,其实本质上是液体的内聚力和液体与固体之间的黏附作用共同作用形成的。液体与空气之间的凹形液面导致气体与液体之间存在压力差,压强差由凸面指向凹面,即指向液体内部。液体对两侧固体表面产生了沿着接触面法线方向吸力。在翻身滚筒所在的传送带弯曲表面上,鱼尾较大的面积和较平的表面使得鱼尾与传送带之间存在较大液桥力,而鱼头部因接触面积较小且鱼头曲率大,液桥力很弱。当鱼尾朝前进入翻身滚筒所在曲面时,在液桥力的作用下,鱼尾部贴合传送带表面不分离,并继续贴住传送带运动,直到鱼头进入翻身滚筒曲面后,较重的头部在较小的接触面积下,从头部撕裂液桥。因鱼头较早脱离传送带表面,鱼苗在空中头部朝下掉落,并掉落至接鱼挡板上,并沿着接鱼挡板的曲板运动,鱼苗最终将被调整至头朝前尾朝后的状态,从而完成翻身;若鱼头朝前进入翻身滚筒,将直接与传送带分离,进而带动尾部与表面分离,下落时仍为头朝下状态,经过接鱼挡板改变方向后,鱼头也朝前。通过这种方式,不同朝向的鱼苗在经过翻身机构后,都被调整成头朝前的状态送入下级机构。与
技术介绍
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利用鱼苗的曲率特点以及黏附特性,设计了一种可以将不同朝向的鱼苗翻转成头部朝前的状态的鱼苗自动翻身装置,该装置结构简单、自动化程度高、翻身效率高、成功率高、抗干扰能力强,可以有效简化处理鱼苗的流水线上后续工序的复杂性。2.相比于人工摆放,使用本方案效率高、成功率高、成本低且易于实现。附图说明图1是鱼苗自动翻身装置结构图;图2是接鱼挡板结构图。图中:1、传送带,2、挡鱼板,3、主动滚筒;4、动力传递机构,5、电机,6、翻身滚筒,7、接鱼挡板,8、机架,701、斜板,702、曲板,703、连接板,704、侧挡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鱼苗自动翻身装置包括传送带1、挡鱼板2、主动滚筒3、动力传递机构4、电机5、翻身滚筒6、接鱼挡板7、机架8;所述的接鱼挡板7包括斜板701、曲板702、连接板703、侧挡板704。上述翻身滚筒6与传送带1相连,通常滚筒与传送带以齿传动或者翻身滚筒表面有滚花,以减少与传送带之间的错动。上述电机5通过动力传递机构4与主动滚筒3相连。本实施例中电机为交流电机,也可以为步进电机、直流电机、伺服电机以及其他形式的电机。本实施例中动力传递机构4为链传动机构,也可以为同步带传动机构、齿轮传动机构以及其他形式的动力传递机构。上述挡鱼板2安装于传送带两侧,伸出的部分贴近传送带表面,防止鱼苗脱离传送带,本实施例中采用位置固定的挡鱼板,也可以采用可调位置的挡鱼板结构。上述主动滚筒3与传送带1相连,通常主动滚筒与传送带以齿传动或者主动滚筒表面有滚花,以减少与传送带之间的错动。上述主动滚筒3和翻身滚筒6通过轴承座与机架8相连,本实施例中采用立式轴承座,也可以采用嵌入于机架8的卧式轴承座。本实施例中,翻身滚筒6半径大于所需翻身的鱼类侧弯时身体轮廓曲线的最大曲率半径,对于体长为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鱼苗自动翻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传送带(1)、挡鱼板(2)、主动滚筒(3)、动力传递机构(4)、电机(5)、翻身滚筒(6)、接鱼挡板(7)、机架(8);所述的传送带(1)一端与主动滚筒(3)相连,另一端与翻身滚筒(6)相连;所述的挡鱼板(2)设于传送带(1)两侧;所述的接鱼挡板(7)设于翻身滚筒(6)下方,用于接从传送带(1)传送过来的鱼苗;所述的主动滚筒(3)通过动力传递机构(4)与电机(5)相连;所述的主动滚筒(3)和翻身滚筒(6)均设于机架(8)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鱼苗自动翻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传送带(1)、挡鱼板(2)、主动滚筒(3)、动力传递机构(4)、电机(5)、翻身滚筒(6)、接鱼挡板(7)、机架(8);所述的传送带(1)一端与主动滚筒(3)相连,另一端与翻身滚筒(6)相连;所述的挡鱼板(2)设于传送带(1)两侧;所述的接鱼挡板(7)设于翻身滚筒(6)下方,用于接从传送带(1)传送过来的鱼苗;所述的主动滚筒(3)通过动力传递机构(4)与电机(5)相连;所述的主动滚筒(3)和翻身滚筒(6)均设于机架(8)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苗自动翻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翻身滚筒(6)半径大于或等于所需翻身的鱼苗侧弯时身体轮廓曲线的最大曲率半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苗自动翻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翻身滚筒(6)所在的传送带端不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建平陈骏炀叶章颖吴康严超李聪聪朱松明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