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光通信的驱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49050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3 21: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光通信的驱动电路,所述驱动电路包括:直流电压变换器,其被构造为根据接收的脉宽调制信号将其输入端的直流电压转换为电压值可调节的直流电压;以及第一发光电路,其包括在所述直流电压变换器的输出端子和地之间串联的第一发光装置和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被配置为接收脉宽调制驱动信号以控制所述第一发光装置的发光状态。本实施例的驱动电路的成本低,能够使得发光二极管清晰地发光。

Driving circuit for optical communic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光通信的驱动电路
本技术涉及电子线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光通信的驱动电路。
技术介绍
LED驱动电源电路是把电源供应转换为特定的电压电流以驱动LED发光的电源转换器。目前的LED驱动电源电路包括控制芯片和外围电路,但是产生的大驱动电流的上升沿和下降沿变化缓慢,导致LED的亮灭切换之间存在较长时间的过渡,从而使得在使用成像设备拍摄LED时显示不清晰或出现识别错误。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光通信的驱动电路,所述驱动电路包括:直流电压变换器,其被构造为根据接收的脉宽调制信号将其输入端的直流电压转换为电压值可调节的直流电压;以及第一发光电路,其包括在所述直流电压变换器的输出端子和地之间串联的第一发光装置和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被配置为接收脉宽调制驱动信号以控制所述第一发光装置的发光状态。优选的,所述第一发光电路还包括开关管限流电阻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和地之间的开关管下拉电阻,其中,所述开关管限流电阻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另一端被配置为接收所述脉宽调制驱动信号。优选的,所述第一发光装置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一发光二极管和第一电阻,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发射第一波长的光线。优选的,所述第一开关管为N型金氧半场效应晶体管。优选的,所述驱动电路还包括:级联非门电路,其包括第一非门电路和第二非门电路,所述第一非门电路的供电端子连接至所述直流电压变换器的输出端子,所述第二非门电路的输出端连接至所述第一非门电路的输入端,且所述第一非门电路的输出端作为所述级联非门电路的输出端且用于输出所述脉宽调制驱动信号;在所述直流电压变换器的输出端和地之间串联的第二发光装置和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连接至所述级联非门电路的输出端。优选的,所述第二开关管为P型金氧半场效应晶体管,所述驱动电路还包括连接在所述P型金氧半场效应晶体管的栅极和所述级联非门电路的输出端之间的开关管限流电阻。优选的,所述第二发光装置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二发光二极管和第二电阻,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发射第二波长的光线。优选的,所述第一非门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连接在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和所述直流电压变换器的输出端之间的第一分压电阻、连接在所述第一非门电路的输入端和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之间的第一限流电阻,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且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作为所述第一非门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二非门电路包括第二三极管、连接在所述第二非门电路的供电端子和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之间的第二分压电阻、连接在所述第二非门电路的输入端和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之间的第二限流电阻,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作为所述第二非门电路的输出端且连接至所述第一非门电路的输入端。优选的,所述第一非门电路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和发射极之间的第一下拉电阻,所述第二非门电路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和发射极之间的第二下拉电阻。优选的,所述驱动电路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非门电路的供电端子和所述直流电压变换器的输出端子之间的第三限流电阻。本实施例的驱动电路的成本低,能够使得发光二极管清晰地发光,进而使得在使用成像设备拍摄光通信装置时可以获得清晰的成像,便于后续的信息识别。附图说明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其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第一个实施例的驱动电路的电路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的第二个实施例的驱动电路的电路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的第三个实施例的驱动电路的电路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的第四个实施例的驱动电路的电路图。图5是图4所示的驱动电路中的级联非门电路的第二非门电路的供电端子接收的脉宽调制信号的时序图。图6是图4所示的驱动电路中的级联非门电路的第二非门电路的输入端接收的脉宽调制信号的时序图。图7是图4所示的驱动电路中的级联非门电路输出的脉宽调制驱动信号的时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第一个实施例的驱动电路的电路图。如图1所示,驱动电路1包括直流电压变换器14,以及与直流电压变换器14的输出端电连接的发光电路12。直流电压变换器14包括驱动芯片U7,例如可选VS1085、VS1086或LM3404。驱动芯片U7的使能端子111被配置为通过限流电阻R11接收脉宽调制信号PWM11,且通过分压电阻R12接地。驱动芯片U7的接地端子112接地,供电端子114、115连接至直流电源Vcc,且通过滤波电容C1接地。驱动芯片U7根据脉宽调制信号PWM11将直流电源Vcc的直流电压转换为电压值可调节的直流电压。例如根据脉宽调制信号PWM11的占空比控制其输出端子113的输出电压大小。发光电路12包括在驱动芯片U7的输出端子113和地之间串联的限流电阻R13、发光二极管L12和N型金氧半场效应晶体管T12,以及开关管限流电阻R14和开关管下拉电阻R15,其中限流电阻R14连接至N型金氧半场效应晶体管T12的栅极(即其控制端),下拉电阻R15连接在N型金氧半场效应晶体管T12的栅极和源极之间。脉宽调制信号PWM12用于控制N型金氧半场效应晶体管T12的开关状态。当脉宽调制信号PWM12为高电平时,N型金氧半场效应晶体管T12被控制为导通,由此发光二极管L12发出一定亮度和颜色的光线。当脉宽调制信号PWM12为低电平时,N型金氧半场效应晶体管T12被控制为截止,切断了发光二极管L12的导电路径,使得发光二极管L12熄灭。通过调节脉宽调制信号PMW12的频率,从而调节N型金氧半场效应晶体管T12导通和截止的频率,进一步实现了调节发光二极管L12的闪烁频率。当脉宽调制信号PWM12为高电平时,脉宽调制信号PWM11用于调节驱动芯片U7输出的直流电压大小,当驱动芯片U7输出的直流电压较大时,发光二极管L12发射较亮的光线,当驱动芯片U7输出的直流电压较小时,发光二极管L12发出较暗的光线,因此脉宽调制信号PWM11用于调节发光二极管L12的亮度。本实施例的驱动电路1的成本低,能够使得发光二极管清晰地发光,进而使得在使用成像设备拍摄光通信装置时可以获得清晰的成像,便于后续的信息识别。图2是根据本技术的第二个实施例的驱动电路的电路图。如图2所示,驱动电路2包括升压变换电路24(也即Boost电路或Boost升压电路),以及与升压变换电路24的输出端子213电连接的发光电路22,发光电路22与图1中的发光电路12相同,在此不再赘述。Boost电路24的输出电压=输入电压/(1-D),其中输入电压为直流电源Vcc的电压值,D为脉宽调制信号PWM21的占空比。通过调节脉宽调制信号PWM21的占空比D,以控制Boost电路24输出的直流电压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光通信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包括:/n直流电压变换器,其被构造为根据接收的脉宽调制信号将其输入端的直流电压转换为电压值可调节的直流电压;以及/n第一发光电路,其包括在所述直流电压变换器的输出端子和地之间串联的第一发光装置和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被配置为接收脉宽调制驱动信号以控制所述第一发光装置的发光状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光通信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包括:
直流电压变换器,其被构造为根据接收的脉宽调制信号将其输入端的直流电压转换为电压值可调节的直流电压;以及
第一发光电路,其包括在所述直流电压变换器的输出端子和地之间串联的第一发光装置和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被配置为接收脉宽调制驱动信号以控制所述第一发光装置的发光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电路还包括开关管限流电阻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和地之间的开关管下拉电阻,其中,所述开关管限流电阻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另一端被配置为接收所述脉宽调制驱动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装置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一发光二极管和第一电阻,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发射第一波长的光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管为N型金氧半场效应晶体管。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还包括:
级联非门电路,其包括第一非门电路和第二非门电路,所述第一非门电路的供电端子连接至所述直流电压变换器的输出端子,所述第二非门电路的输出端连接至所述第一非门电路的输入端,且所述第一非门电路的输出端作为所述级联非门电路的输出端且用于输出所述脉宽调制驱动信号;
在所述直流电压变换器的输出端和地之间串联的第二发光装置和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连接至所述级联非门电路的输出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强方俊李江亮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外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