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盘及电磁加热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49021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3 21: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线圈盘。应用于电磁加热设备,所述线圈盘包括:支架;谐振线圈,安装在所述支架上;及吸波介质,具有导电性并与所述支架连接,所述吸波介质用于与所述电磁加热设备的控制电路板电性连接,对于所述谐振线圈附近的电磁干扰辐射,所述吸波介质能够将所述电磁干扰辐射的信号反馈至所述控制电路板,所述控制电路板根据反馈的所述信号控制所述吸波介质消除所述电磁干扰辐射。因此,吸波介质与控制电路板共同作用可以有效消除电磁干扰辐射,使得线圈盘同时具有加热和消除电磁干扰辐射的功能。同时,吸波介质结构简单,使得整个线圈盘在功能增加的基础上具有较低的制造成本。

Coil plate and electromagnetic heating equip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圈盘及电磁加热设备
本技术涉及电磁
,特别是涉及一种吸波装置及包含该吸波装置的电磁加热设备。
技术介绍
电磁加热技术在电磁炉、电磁灶和电饭锅等电磁加热设备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电磁加热也称电磁感应加热,其通过线圈产生交变磁场,当容器位于交变磁场中时,容器表面将切割交变磁场的磁力线而在容器底部产生交变的电流(即涡流),涡流使容器底部的载流子高速无规则运动,载流子与原子互相碰撞、摩擦而产生热能,从而起到加热的效果。电磁加热技术需要遵循EMI(ElectromagneticInterference,电磁干扰)技术标准,故电磁加热设备对周边环境产生的电磁干扰不能超过规定值,同时电磁加热设备也对周边环境中存在的电磁干扰具有一定的抗扰度。为使电磁加热设备尽量符合EMI技术标准,传统通常采用“增加电容,加大电感”的解决方案,但是该解决方案存在成本较高且仍然难以满足EMI技术标准。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如何使线圈盘具有消除电磁干扰辐射的能力。一种线圈盘,应用于电磁加热设备,所述线圈盘包括:支架;谐振线圈,安装在所述支架上;及吸波介质,具有导电性并与所述支架连接,所述吸波介质用于与所述电磁加热设备的控制电路板电性连接,对于所述谐振线圈附近的电磁干扰辐射,所述吸波介质能够将所述电磁干扰辐射的信号反馈至所述控制电路板,所述控制电路板根据反馈的所述信号控制所述吸波介质消除所述电磁干扰辐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波介质层叠设置在所述谐振线圈上;或者,所述吸波介质与所述谐振线圈混合绕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谐振线圈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所述吸波介质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与吸波介质连接的连接导体,所述连接导体直接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性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与吸波介质连接的连接导体,所述谐振线圈上设置有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性连接的连接引线,所述连接导体与所述连接引线相互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波介质所处的平面与所述谐振线圈所处的平面两者平行或相交成设定角度;所述吸波介质在所述支架上的投影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谐振线圈在所述支架上的一半投影面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波介质包括弯曲成层状结构的导线,所述导线的横截面为0.01mm2至2mm2,所述导线包括单股线材或绕制在一起的多股线材。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磁条,所述支架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沿所述支架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磁条与所述安装孔配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与所述支架边缘连接的定位柱,所述定位柱沿所述支架的周向间隔排列,所述吸波介质的一部分收容在相邻两个定位柱之间的间隙中。一种电磁加热设备,包括控制电路板和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线圈盘,所述吸波介质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性连接。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一个技术效果是:电磁加热设备包括线圈盘和控制电路板,吸波介质具有导电性,使得吸波介质能够将线圈盘附近的电磁干扰辐射的信号反馈至控制电路板,控制电路板根据反馈的信号控制吸波介质消除电磁干扰辐射。因此,吸波介质与控制电路板共同作用可以有效消除电磁干扰辐射,使得线圈盘同时具有加热和消除电磁干扰辐射的功能。同时,吸波介质结构简单,使得整个线圈盘在功能增加的基础上具有较低的制造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加热设备的平面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加热设备的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加热设备中吸波装置的第一示例结构示意图;图4为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加热设备中吸波装置的第二示例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6为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加热设备中吸波装置的第三示例结构示意图;图7为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加热设备中吸波装置的第四示例结构示意图;图8为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加热设备中吸波装置的第五示例结构示意图;图9为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加热设备中吸波装置的第六示例结构示意图;图10为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加热设备中线圈盘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12为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加热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加热设备的电路图;图14为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加热设备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内”、“外”、“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参阅图1和图2,电磁加热设备10包括吸波装置100、线圈盘200、控制电路板300、和承载组件400。线圈盘200和吸波装置100两者均与控制电路板300电性连接,承载组件400用于承载金属锅具21等加热体20,承载组件400可以为微晶玻璃面板410等。承载组件400位于线圈盘200的上方。交变电流通过线圈盘200而产生交变磁场,当加热体20位于承载组件400上而处于该交变磁场中时,加热体20表面将切割交变磁场的磁力线而在其底部产生交变电流(即涡流),涡流使加热体20底部的载流子高速无规则运动,载流子与原子互相碰撞、摩擦而产生热能,从而起到对金属锅具21等加热体20进行加热的效果。在电磁加热设备10工作的过程中,线圈盘200会产生电磁干扰辐射而影响其它设备的正常工作;同时,其它设备也会在该电磁加热设备10附近产生电磁干扰辐射,进而影响电磁加热设备10自身的正常工作。由于电磁加热设备10包括吸波装置100,吸波装置100能够将线圈盘200附近的电磁干扰辐射传导至控制电路板300,控制电路板300吸收或抵消电磁干扰辐射,使得电磁加热设备10不会产生影响其它设备正常工作的电磁干扰辐射,其它设备产生的电磁干扰辐射也因被消除而无法影响电磁加热设备10自身的正常工作,最终使得电磁加热设备10符合EMI(ElectromagneticInterference,电磁干扰)技术标准。具体而言,例如,控制电路板300包括电容或电感等滤波元件,控制电路板300中的电路也会产生电磁辐射,传导至控制电路板300的电磁干扰辐射可以由滤波元件吸收,也可以与控制电路板300电路中产生的电磁辐射相抵消。同时参阅图1至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吸波装置100具有第一种表现形式,该第一种表现形式的吸波装置100包括吸波介质110和连接导体112。...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线圈盘,应用于电磁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盘包括:/n支架;/n谐振线圈,安装在所述支架上;及/n吸波介质,具有导电性并与所述支架连接,所述吸波介质用于与所述电磁加热设备的控制电路板电性连接,对于所述谐振线圈附近的电磁干扰辐射,所述吸波介质能够将所述电磁干扰辐射的信号反馈至所述控制电路板,所述控制电路板根据反馈的所述信号控制所述吸波介质消除所述电磁干扰辐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圈盘,应用于电磁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盘包括:
支架;
谐振线圈,安装在所述支架上;及
吸波介质,具有导电性并与所述支架连接,所述吸波介质用于与所述电磁加热设备的控制电路板电性连接,对于所述谐振线圈附近的电磁干扰辐射,所述吸波介质能够将所述电磁干扰辐射的信号反馈至所述控制电路板,所述控制电路板根据反馈的所述信号控制所述吸波介质消除所述电磁干扰辐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波介质层叠设置在所述谐振线圈上;或者,所述吸波介质与所述谐振线圈混合绕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谐振线圈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所述吸波介质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吸波介质连接的连接导体,所述连接导体直接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性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吸波介质连接的连接导体,所述谐振线圈上设置有与所述控制电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克芝陈劲锋赖明亮陈剑刘飞刘鑫洪烨郝建军黄永豹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鑫汇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