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流电源模块的充电泄放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47937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3 20: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直流电源模块的充电泄放电路,输入电压从电压输入端VIN输入至运算放大器U1的第三引脚,当输入电压高于第三引脚的电压时,第一引脚输出低电平,至三极管Q1截止,同时运算放大器U1的第五引脚电压高于第六引脚的电压,第七引脚输出高电平至三极管Q2导通,输入电压通过串接电阻R6、R7、R8对地进行卸放,直至输出电压低于运放芯片单元U2第六引脚、第三引脚的电压,三极管Q1导通以及三极管Q2截止循环工作,从而达到恒定的电压;当电路发生故障导致输出电压过高时,通过ZD2、R13、R14、Q3、R15、减小输出电压,过载时继电器K1断开,对整体电路及测试电源模块实行保护,能够防止电路被烧毁失效。

A charging and discharging circuit of DC power modu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直流电源模块的充电泄放电路
本技术属于电源管理
,具体涉及一种直流电源模块的充电泄放电路。
技术介绍
应用于可调节输出电压的大功率设备,其直流电源模块在整机开始充电前需启动泄放电路,使输入电压泄放至安全值,现有的充电卸放电路主要通过闭合导通的循环电路,使电压循环消耗至恒定电压,而后再输入至工作电路,其循环及导通输出主要通过运算放大器控制输出及复位,但在当充电卸放电路在某个电子元件失效时,易导致循环失效,从而使得循环消耗的电阻烧毁,使整体电路失效,具有一定危险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直流电源模块的充电泄放电路,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次技术为达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直流电源模块的充电泄放电路,包括:二极管D1、D2、D3,三极管Q1、Q2、Q3,电阻R1、R2、R3、R4、R5、R6、R7、R8、R9、R10、R11,电容C1、C2、C3,并联电容器CE1,继电器K1,稳压二极管ZD1,运算放大器U1;其中,所述电阻R1的一端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压输入端VIN连接,其另一端接入运算放大器U1及与电容C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线,所述电阻R6、R7、R8相并联连接,所述电阻R7的一端与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其另一端与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所述并联电容器CE1、电容C3与R6相并联,所述电容C3的一端接入运算放大器U1,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与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电阻R5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电阻R2、R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接入运放放大器U1,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接地线,所述二极管D2的阴极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电阻R4、R5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与运放放大器U1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2的基极、电容C1的一端连接且接地线,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接入运算放大器U1,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正电源端;所述稳压二极管ZD1的阴极与电阻R8的一端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ZD1的阳极与电阻R9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与电阻R10的一端、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且接地线,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电阻R1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阴极与电压输入端连接,所述继电器K1与二极管D3、稳压二极管ZD1并联,所述继电器K1接入负电源端。进一步说明的是,所述运算放大器U1为LM358运算放大器,具有八个引脚,其中,第一引脚与电阻R2连接,第二引脚、第五引脚接入电容C3的一端,第三引脚与电压输入端VIN连接,第四引脚与电容C1的一端连接,第六引脚与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第七引脚与电阻R4的一端连接,第八引脚与电阻R1连接。进一步说明的是,所述并联电容器CE1的负电极接地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输入电压从电压输入端VIN输入至运算放大器U1的第三引脚,当输入电压高于第三引脚的电压时,第一引脚输出低电平,至三极管Q1截止,同时运算放大器U1的第五引脚电压高于第六引脚的电压,第七引脚输出高电平至三极管Q2导通,输入电压通过串接电阻R6、R7、R8对地进行卸放,直至输出电压低于运放芯片单元U2第六引脚、第三引脚的电压,三极管Q1导通以及三极管Q2截止循环工作,从而达到恒定的电压;当电路发生故障导致输出电压过高时,通过ZD2、R13、R14、Q3、R15、减小输出电压,过载时继电器K1断开,对整体电路及测试电源模块实行保护,能够防止电路被烧毁失效。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直流电源模块的充电泄放电路,包括:二极管D1、D2、D3,三极管Q1、Q2、Q3,电阻R1、R2、R3、R4、R5、R6、R7、R8、R9、R10、R11,电容C1、C2、C3,并联电容器CE1,继电器K1,稳压二极管ZD1,运算放大器U1;其中,所述电阻R1的一端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压输入端VIN连接,其另一端接入运算放大器U1及与电容C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线,所述电阻R6、R7、R8相并联连接,所述电阻R7的一端与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其另一端与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所述并联电容器CE1、电容C3与R6相并联,所述电容C3的一端接入运算放大器U1,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与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电阻R5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电阻R2、R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接入运放放大器U1,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接地线,所述二极管D2的阴极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电阻R4、R5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与运放放大器U1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2的基极、电容C1的一端连接且接地线,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接入运算放大器U1,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正电源端;所述稳压二极管ZD1的阴极与电阻R8的一端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ZD1的阳极与电阻R9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与电阻R10的一端、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且接地线,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电阻R1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阴极与电压输入端连接,所述继电器K1与二极管D3、稳压二极管ZD1并联,所述继电器K1接入负电源端,所述并联电容器CE1的负电极接地线。所述运算放大器U1为LM358运算放大器,具有八个引脚,其中,第一引脚与电阻R2连接,第二引脚、第五引脚接入电容C3的一端,第三引脚与电压输入端VIN连接,第四引脚与电容C1的一端连接,第六引脚与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第七引脚与电阻R4的一端连接,第八引脚与电阻R1连接。输入电压从电压输入端VIN输入至运算放大器U1的第三引脚,当输入电压高于第三引脚的电压时,第一引脚输出低电平,至三极管Q1截止,同时运算放大器U1的第五引脚电压高于第六引脚的电压,第七引脚输出高电平至三极管Q2导通,输入电压通过串接电阻R6、R7、R8对地进行卸放,直至输出电压低于运放芯片单元U2第六引脚、第三引脚的电压,三极管Q1导通以及三极管Q2截止循环工作,从而达到恒定的电压;当电路发生故障导致输出电压过高时,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直流电源模块的充电泄放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二极管D1、D2、D3,三极管Q1、Q2、Q3,电阻R1、R2、R3、R4、R5、R6、R7、R8、R9、R10、R11,电容C1、C2、C3,并联电容器CE1,继电器K1,稳压二极管ZD1,运算放大器U1;其中,所述电阻R1的一端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压输入端VIN连接,其另一端接入运算放大器U1及与电容C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线,所述电阻R6、R7、R8相并联连接,所述电阻R7的一端与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其另一端与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所述并联电容器CE1、电容C3与R6相并联,所述电容C3的一端接入运算放大器U1,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与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电阻R5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电阻R2、R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接入运放放大器U1,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接地线,所述二极管D2的阴极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电阻R4、R5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与运放放大器U1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2的基极、电容C1的一端连接且接地线,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接入运算放大器U1,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正电源端;所述稳压二极管ZD1的阴极与电阻R8的一端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ZD1的阳极与电阻R9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与电阻R10的一端、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且接地线,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电阻R1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阴极与电压输入端连接,所述继电器K1与二极管D3、稳压二极管ZD1并联,所述继电器K1接入负电源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流电源模块的充电泄放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二极管D1、D2、D3,三极管Q1、Q2、Q3,电阻R1、R2、R3、R4、R5、R6、R7、R8、R9、R10、R11,电容C1、C2、C3,并联电容器CE1,继电器K1,稳压二极管ZD1,运算放大器U1;其中,所述电阻R1的一端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压输入端VIN连接,其另一端接入运算放大器U1及与电容C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线,所述电阻R6、R7、R8相并联连接,所述电阻R7的一端与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其另一端与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所述并联电容器CE1、电容C3与R6相并联,所述电容C3的一端接入运算放大器U1,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与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电阻R5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电阻R2、R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接入运放放大器U1,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接地线,所述二极管D2的阴极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电阻R4、R5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与运放放大器U1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2的基极、电容C1的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勇交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尚霖科创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