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窄带物联网三相通讯模块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45094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3 17: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窄带物联网三相通讯模块用电路,属于网络控制领域。包括:CPU模块、存储模块、I/O模块、局部网络控制模块、通讯传输模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所述CPU模块控制芯片U1产生分支电路与所述存储模块、所述I/O模块连接,I/O模块通过引脚处的输入输出端口与外界设备连接,存储模块通过CPU模块接收到信号数据进行保存,所述局部网络控制模块将所述CPU模块发出的信号通过I/O模块连接来增大网络控制范围,所述通讯传输模块与局部网络控制模块分支连接来提高通讯传输速度。

A circuit for three-phase communication module of 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窄带物联网三相通讯模块用电路
本技术涉及一种网络控制电路,尤其是一种窄带物联网三相通讯模块用电路。
技术介绍
随着窄带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利用远程数据传输和远程控制能够对任何物体进行远程操作和数据分享,通过对各类网络设备的连接,能够实现对物体运动过程智能化的感知。在繁华的大都市面对居住环境的拥挤,对窄带物联网的应用就更加苛刻,在实际应用中有以下不足:1.如何增大数据传输的速度和提高传输范围;2.如何在大型场合提供更高的数据网络,满足多个设备地连接与控制。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目的:提供一种窄带物联网三相通讯模块用电路,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技术方案:一种窄带物联网三相通讯模块用电路,包括:CPU模块、存储模块、I/O模块、局部网络控制模块、通讯传输模块,所述CPU模块控制中芯片U1产生分支电路与所述存储模块、所述I/O模块连接;所述I/O模块通过引脚处的输入输出端口与外界设备连接;所述存储模块通过CPU模块接收到信号进行数据保存以及重新编程;所述局部网络控制模块将接收到所述CPU模块通过I/O模块发出的信号,来增大网络控制范围;所述通讯传输模块与局部网络控制模块分支连接来提高通讯传输速度。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CPU模块包括主控板U1、电阻R1、电容C11、电容C12、电容C13、电容C14、电容C40、电容C15、电解电容C10、电容C9、电阻R5、电容C7、谐振器X1、电容C5、电阻R13、电容C38、电阻R20、三极管Q10、电阻R22、电容C14、电阻R21、电阻R17、三极管Q9、电容C13、电阻R18、电阻R19、电阻R14、三极管Q8、电容C12、电阻R15、电阻R16、插座P5,所述主控板U1端口37与电阻R1一端连接,且电阻R1另一端接地GND;所述主控板U1端口50、所述主控板U1端口75、所述主控板U1端口100、所述主控板U1端口28、所述主控板U1端口11同时与所述电容C11一端、所述电容C12一端、所述电容C13一端、所述电容C14一端、所述电容C40一端、输入电压+3.3V连接;所述电容C11另一端、所述电容C12另一端、所述电容C13另一端、所述电容C14另一端、所述电容C40另一端均接地GND;所述主控板U1端口20、所述主控板U1端口49、所述主控板U1端口74、所述主控板U1端口99、所述主控板U1端口27、所述主控板U1端口10均接地GND;所述主控板U1端口22与输入电压+3.3V连接;所述主控板U1端口94与分别与插座P5端口1、电阻R5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接地GND;所述主控板U1端口12分别与谐振器X1端口1、电容C5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5另一端接地GND;所述主控板U1端口13分别与谐振器X1端口3、电容C7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7另一端接地GND;所述谐振器X1端口2与端口4均接地GND;所述电解电容C10与电容C15并联连接,且电解电容C10的负极端接地GND;所述电容C9的一端接地GND,所述电容C9的另一端与所述主控板U1端口22连接;所述电阻R13一端与输入电压+3.3V连接,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38的一端、主控板U1端口14连接;所述电容C38的另一端接地GND;所述R20的一端与输入电压+3.3V连接,所述R20的另一端分别与主控板U1端口51、三极管Q10端口3连接;所述三极管Q10端口1分别与电阻R22的一端、电容C14的一端、电阻R21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0端口2分别与电容C14的另一端、电阻R21的另一端、地线GND连接;所述R17的一端与输入电压+3.3V连接,所述R17的另一端分别与主控板U1端口82、三极管Q10端口3连接;所述三极管Q10端口1分别与电阻R19的一端、电容C13的一端、电阻R18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0端口2分别与电容C13的另一端、电阻R18的另一端、地线GND连接;所述R14的一端与输入电压+3.3V连接,所述R14的另一端分别与主控板U1端口83、三极管Q10端口3连接;所述三极管Q10端口1分别与电阻R16的一端、电容C12的一端、电阻R15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0端口2分别与电容C12的另一端、电阻R15的另一端、地线GND连接;所述插座P5端口1与主控板U1端口94连接;所述插座P5端口2与输入电压+3.3V连接;所述插座P5端口3与主控板U1端口72连接;所述插座P5端口4与主控板U1端口76连接;所述插座P5端口5接地GND。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存储模块包括晶振芯片U5、电解电容C16、双向二极管D1、电阻R6、电池组GB1、电容C18、电阻R8、电阻R7、存储板U6、电容C17、电阻R9、电阻R10、稳压板U9、电解电容C35、电解电容C36、电容C33、电压调节板U8、电解电容C30、二极管D4、电感L1、电解电容C37、电容C34、电压调节板U1、电解电容C5、二极管D5、电感L2、电解电容C7、电容C6、桥式二极管BR1,所述晶振芯片U5端口1和端口4分别与电池组GB1负极、地线GND连接;所述晶振芯片U5端口5与电阻R7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7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8的一端、输入电压+3.3V连接;所述晶振芯片U5端口6与电阻R8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8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7的一端、输入电压+3.3V连接;所述晶振芯片U5端口8分别与电容C18一端、电阻R6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6另一端分别与双向二极管D1负极端连接,所述双向二极管D1正极端分别与输入电压+3.3V、电解电容C16正极连接;所述电解电容C16负极接地GND;所述电容C18另一端接地GND;所述存储板U6端口4分别与电容C17的一端、地线GND连接;所述存储板U6端口8分别与电容C17的另一端、电阻R9一端、电阻R10一端、输入电压+3.3V连接;所述存储板U6端口7接地GND;所述稳压板U9端口3分别与电解电容C35正极端、输入电压5V连接;所述稳压板U9端口1分别与电解电容C35负极端、电解电容C36负极端、电容C33的一端、地线GND连接;所述稳压板U9端口2分别与电解电容C36正极端、电解电容C33正极端、输入电压+3.3V连接;所述电压调节板U8端口1分别与电解电容C30的正极端、输入电压12V连接;所述电压调节板U8端口5和端口3分别与电解电容C30的负极端、二极管D4正极端、电解电容C37的负极端、电容C34一端、地线GND连接;所述电压调节板U8端口2分别与二极管D4负极端、电感L1端口1连接;所述电压调节板U8端口4分别与电感L1端口2、电解电容C37的正极端、电容C34另一端、输入电压5V连接;所述电压调节板U1端口1分别与电解电容C5的正极端、输入电压24V连接;所述电压调节板U1端口5和端口3分别与电解电容C5的负极端、二极管D5正极端、电解电容C7的负极端、电容C6一端、地线GND连接;所述电压调节板U1端口2分别与二极管D5负极端、电感L2端口1连接;所述电压调节板U1端口4分别与电感L2端口2、电解电容C7的正极端、电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窄带物联网三相通讯模块用电路,其特征是,包括:CPU模块、存储模块、I/O模块、局部网络控制模块、通讯传输模块,所述CPU模块控制中芯片U1产生分支电路与所述存储模块、所述I/O模块连接;所述I/O模块通过引脚处的输入输出端口与外界设备连接;所述存储模块通过CPU模块接收到信号进行数据保存以及重新编程;所述局部网络控制模块将接收到所述CPU模块通过I/O模块发出的信号,来增大网络控制范围;所述通讯传输模块与局部网络控制模块分支连接来提高通讯传输速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窄带物联网三相通讯模块用电路,其特征是,包括:CPU模块、存储模块、I/O模块、局部网络控制模块、通讯传输模块,所述CPU模块控制中芯片U1产生分支电路与所述存储模块、所述I/O模块连接;所述I/O模块通过引脚处的输入输出端口与外界设备连接;所述存储模块通过CPU模块接收到信号进行数据保存以及重新编程;所述局部网络控制模块将接收到所述CPU模块通过I/O模块发出的信号,来增大网络控制范围;所述通讯传输模块与局部网络控制模块分支连接来提高通讯传输速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窄带物联网三相通讯模块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CPU模块包括主控板U1、电阻R1、电容C11、电容C12、电容C13、电容C14、电容C40、电容C15、电解电容C10、电容C9、电阻R5、电容C7、谐振器X1、电容C5、电阻R13、电容C38、电阻R20、三极管Q10、电阻R22、电容C14、电阻R21、电阻R17、三极管Q9、电容C13、电阻R18、电阻R19、电阻R14、三极管Q8、电容C12、电阻R15、电阻R16、插座P5,所述主控板U1端口37与电阻R1一端连接,且电阻R1另一端接地GND;所述主控板U1端口50、所述主控板U1端口75、所述主控板U1端口100、所述主控板U1端口28、所述主控板U1端口11同时与所述电容C11一端、所述电容C12一端、所述电容C13一端、所述电容C14一端、所述电容C40一端、输入电压+3.3V连接;所述电容C11另一端、所述电容C12另一端、所述电容C13另一端、所述电容C14另一端、所述电容C40另一端均接地GND;所述主控板U1端口20、所述主控板U1端口49、所述主控板U1端口74、所述主控板U1端口99、所述主控板U1端口27、所述主控板U1端口10均接地GND;所述主控板U1端口22与输入电压+3.3V连接;所述主控板U1端口94与分别与插座P5端口1、电阻R5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接地GND;所述主控板U1端口12分别与谐振器X1端口1、电容C5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5另一端接地GND;所述主控板U1端口13分别与谐振器X1端口3、电容C7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7另一端接地GND;所述谐振器X1端口2与端口4均接地GND;所述电解电容C10与电容C15并联连接,且电解电容C10的负极端接地GND;所述电容C9的一端接地GND,所述电容C9的另一端与所述主控板U1端口22连接;所述电阻R13一端与输入电压+3.3V连接,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38的一端、主控板U1端口14连接;所述电容C38的另一端接地GND;所述R20的一端与输入电压+3.3V连接,所述R20的另一端分别与主控板U1端口51、三极管Q10端口3连接;所述三极管Q10端口1分别与电阻R22的一端、电容C14的一端、电阻R21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0端口2分别与电容C14的另一端、电阻R21的另一端、地线GND连接;所述R17的一端与输入电压+3.3V连接,所述R17的另一端分别与主控板U1端口82、三极管Q10端口3连接;所述三极管Q10端口1分别与电阻R19的一端、电容C13的一端、电阻R18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0端口2分别与电容C13的另一端、电阻R18的另一端、地线GND连接;所述R14的一端与输入电压+3.3V连接,所述R14的另一端分别与主控板U1端口83、三极管Q10端口3连接;所述三极管Q10端口1分别与电阻R16的一端、电容C12的一端、电阻R15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0端口2分别与电容C12的另一端、电阻R15的另一端、地线GND连接;所述插座P5端口1与主控板U1端口94连接;所述插座P5端口2与输入电压+3.3V连接;所述插座P5端口3与主控板U1端口72连接;所述插座P5端口4与主控板U1端口76连接;所述插座P5端口5接地GND。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窄带物联网三相通讯模块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模块包括晶振芯片U5、电解电容C16、双向二极管D1、电阻R6、电池组GB1、电容C18、电阻R8、电阻R7、存储板U6、电容C17、电阻R9、电阻R10、稳压板U9、电解电容C35、电解电容C36、电容C33、电压调节板U8、电解电容C30、二极管D4、电感L1、电解电容C37、电容C34、电压调节板U1、电解电容C5、二极管D5、电感L2、电解电容C7、电容C6、桥式二极管BR1,所述晶振芯片U5端口1和端口4分别与电池组GB1负极、地线GND连接;所述晶振芯片U5端口5与电阻R7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7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8的一端、输入电压+3.3V连接;所述晶振芯片U5端口6与电阻R8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8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7的一端、输入电压+3.3V连接;所述晶振芯片U5端口8分别与电容C18一端、电阻R6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6另一端分别与双向二极管D1负极端连接,所述双向二极管D1正极端分别与输入电压+3.3V、电解电容C16正极连接;所述电解电容C16负极接地GND;所述电容C18另一端接地GND;所述存储板U6端口4分别与电容C17的一端、地线GND连接;所述存储板U6端口8分别与电容C17的另一端、电阻R9一端、电阻R10一端、输入电压+3.3V连接;所述存储板U6端口7接地GND;所述稳压板U9端口3分别与电解电容C35正极端、输入电压5V连接;所述稳压板U9端口1分别与电解电容C35负极端、电解电容C36负极端、电容C33的一端、地线GND连接;所述稳压板U9端口2分别与电解电容C36正极端、电解电容C33正极端、输入电压+3.3V连接;所述电压调节板U8端口1分别与电解电容C30的正极端、输入电压12V连接;所述电压调节板U8端口5和端口3分别与电解电容C30的负极端、二极管D4正极端、电解电容C37的负极端、电容C34一端、地线GND连接;所述电压调节板U8端口2分别与二极管D4负极端、电感L1端口1连接;所述电压调节板U8端口4分别与电感L1端口2、电解电容C37的正极端、电容C34另一端、输入电压5V连接;所述电压调节板U1端口1分别与电解电容C5的正极端、输入电压24V连接;所述电压调节板U1端口5和端口3分别与电解电容C5的负极端、二极管D5正极端、电解电容C7的负极端、电容C6一端、地线GND连接;所述电压调节板U1端口2分别与二极管D5负极端、电感L2端口1连接;所述电压调节板U1端口4分别与电感L2端口2、电解电容C7的正极端、电容C6另一端、输入电压12V连接;所述桥式二极管BR1端口1与输入电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爱峰王蕾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艾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