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用管式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42743 阅读:8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3 14: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实验室用管式炉,其包括炉体,炉体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出风口连接有尾气处理装置,尾气处理装置包括过滤腔体,过滤腔体自下而上依次设有下腔体、上腔体及水平送风管;下腔中并列安装有第一过滤室和第二过滤室,尾气经经进气管进入第一过滤室,并经导通管进入第二过滤室,第二过滤室中还设有导气管,用于联通上腔体。上腔体呈上下双层分布,且下层分布填料介质,上层分布吸水介质,上层和下层相互连通,尾气进入上腔后,经过下层上层的吸附过滤后从上腔上端的排出口排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多重吸收过滤功能,尾气处理效果好,尾气处理装置整体结构体积小,空间利用率高,适宜实验室使用。

Tube furnace for laborator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实验室用管式炉
本技术涉及管式炉
,尤其是一种实验室用管式炉。
技术介绍
利用管式炉进行热解分析样品成分是实验室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将样品放入管式炉中的炉膛中燃烧后,将燃烧后的气体通过尾气吸收装置进行吸收处理后,然后通过测定吸收液的成分来确认样品成分。但现有的实验室用管式炉主要起到燃烧作用,其对燃烧后的尾气处理较为简陋。故设计一套方便有效的尾气处理装置十分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实验室用管式炉,该管式炉带有尾气处理装置,尾气处理效果好,整体体积小,便于安装,而且该装置可以收集或吸收尾气成分,以供后续研究分析使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实验室用管式炉,包括炉体,炉体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出风口连接有尾气处理装置,尾气处理装置包括过滤腔体,所述过滤腔体自下而上依次设有下腔体、上腔体及水平送风管;所述上腔体和下腔体之间经隔断板密闭隔断,下腔体中并列安装有至少一个装有酸性气体吸收液的第一过滤室,和至少一个装有碱性气体吸收液的第二过滤室,第一过滤室的侧壁上部开设有第一进液口,底部开设有第一排液口;第二过滤室的侧壁上部开设有第二进液口,底部开设有第二排液口;第一过滤室通过第一进气管与炉体出风口密闭连通,第一进气管的出气端伸入第一过滤室的酸性气体吸收液内,且伸入部分沿着进气管间隔开设出气孔;第二过滤室通过第二进气管与第一过滤室密闭连通,第二进气管的出气端伸入第二过滤室的碱性气体吸收液内,且伸入部分沿着进气管间隔开设有至少一个出气孔;所述上腔体内部从下向上依次铺设有固体的填料介质层(填料介质层可以为块状活性炭)和吸水介质层,上腔体顶部密闭扣设锥形盖,锥形盖上开设有排气口;上腔体通过导气管与第二过滤室密闭连通,导气管的进气端位于第二过滤室内,出气端穿过隔断板与上腔体连通。尾气处理装置的过滤腔体有上腔体和下腔体隔离,下腔体进行酸性气体和碱性气体初步过滤后,再通入上腔体进行进一步过滤,并经除水后排出,过滤效果好,整体结构体积小,空间利用率高,适宜实验室使用。顶部设置的锥形盖对于排出的气体有一定的阻挡作用,可以阻挡掉一部分随气体一起上升的固体物质。进一步的第一排液口连接有第一收集容器,第二排液口连接有第二收集容器收集容器可以收集吸收液供后续测定分析使用。进一步的,还包括水平送风管,所述水平送风管设于上腔体上方且水平送风管的一端为新风送入口,另一端为排风口,水平送风管中部开设有用于与排气口密壁连通的进风口。水平送风管可以加速气体的排出。所述导气管的出口端伸入隔断板中,且该出口端还连接有水平延伸管,水平延伸管由隔断板的一端穿至隔断板的另一端,该水平延伸管上设有间隔分布的分支口,分支口连接有分支管,分支管的出口端穿过隔断板与上腔体的下层导通。本技术提供的适用于实验室用管式炉尾气处理装置,过滤效果好而且装置整体布局合理,占用空间小,适合实验室使用。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外观结构图;附图2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尾气处理装置结构剖视图;炉体1、进风口11、出风口12、外箱体2、空隙21、第一收集容器22、第二收集容器23、上腔体3、填料介质层31、吸水介质层32、排气口33、下腔体4、隔断板5、第一过滤室61、第二过滤室62、第一进气管612、进气口611、进气管延伸部612a、出气孔63、第二进气管64、第二进气管延伸部641、导气管65、水平延伸管651、分支管651a、水平送风管7、新风入口71、排风口72。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不局限于下列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根据本技术公开的内容,可以采用其他多种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本技术的,或者凡是采用本技术的设计结构和思路,做简单变化或更改的,都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本技术如图1-2所示是实验室用管式炉,其包括炉体1,炉体1上设有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进风口11连接有压力表和开关阀门,炉体1中设有炉膛用于加热,加热产生的气体经出风口12排出,出风口12连接有尾气处理装置,尾气处理装置包括外箱体2,外箱体2内设有过滤腔体,过滤腔体和外箱体2侧壁之间留有空隙21,该空隙21中安装有第一收集容器22和第二收集容器23,用于收集吸收液进行后续测定分析使用。上述尾气处理装置的过滤腔体沿上下方方向依次设置上腔体3和下腔体4,上腔体3和下腔体4之间经隔断板5密闭隔断,下腔体4中并排安装有两个过滤室,分别为第一过滤室61和第二过滤室62,第一过滤室61装有酸性气体吸收液,第二过滤室62装有碱性气体吸收液,下腔体4进行酸性气体和碱性气体初步过滤后,再通入上腔体3进行进一步过滤。上述第一过滤室61的侧壁上部开设有第一进液口,底部开设有第一排液口;第二过滤室62的侧壁上部开设有第二进液口,底部开设有第二排液口。第一过滤室61经第一进气管612与第一过滤室上的进气口611密闭联通,第一进气管612的出口端伸入第一过滤室61的吸收液下方,该出口端设有进气管延伸部612a,出口端伸入介质中的部分密集且间隔设有出气孔63,进气管延伸部612a上也密集且间隔设有出气孔63,该出气孔63,有利于尾气与介质的充分接触。进气口611与炉体出风口12密闭连通,进气管612上安装有开关阀门。炉体1中的尾气经炉膛出风口12排出后进入尾气处理装置中,并经进气管612通入第一过滤室61的酸性气体吸收液中,进行过滤,第一过滤室61的另一侧通过第二进气管64与第二过滤室62密闭连通,经过酸性气体过滤后的尾气由第二进气管64通入第二过滤室62进行碱性气体过滤。被过滤的酸性气体和碱性气体分别被第一过滤室61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实验室用管式炉,包括炉体(1),炉体(1)上设有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出风口(12)连接有尾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气处理装置包括过滤腔体,所述过滤腔体自下而上依次设有下腔体(4)、上腔体(3)及水平送风管(7);/n所述上腔体(3)和下腔体(4)之间经隔断板(5)密闭隔断,下腔体(4)中并列安装有至少一个装有酸性气体吸收液的第一过滤室(61),和至少一个装有碱性气体吸收液的第二过滤室(62),第一过滤室(61)的侧壁上部开设有第一进液口,底部开设有第一排液口;第二过滤室(62)的侧壁上部开设有第二进液口,底部开设有第二排液口;第一过滤室(61)通过第一进气管(612)与炉体出风口(12)密闭连通,第一进气管(612)的出气端伸入第一过滤室的酸性气体吸收液内,且伸入部分沿着进气管间隔开设出气孔(63);第二过滤室(62)通过第二进气管(64)与第一过滤室密闭连通,第二进气管(64)的出气端伸入第二过滤室的碱性气体吸收液内,且伸入部分沿着进气管间隔开设有至少一个出气孔;/n所述上腔体(3)内部从下向上依次铺设有填料介质层(31)和吸水介质层(32),上腔体顶部密闭扣设锥形盖,锥形盖上开设有排气口(33);上腔体通过导气管(65)与第二过滤室(62)密闭连通,导气管(65)的进气端位于第二过滤室内,出气端穿过隔断板与上腔体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实验室用管式炉,包括炉体(1),炉体(1)上设有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出风口(12)连接有尾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气处理装置包括过滤腔体,所述过滤腔体自下而上依次设有下腔体(4)、上腔体(3)及水平送风管(7);
所述上腔体(3)和下腔体(4)之间经隔断板(5)密闭隔断,下腔体(4)中并列安装有至少一个装有酸性气体吸收液的第一过滤室(61),和至少一个装有碱性气体吸收液的第二过滤室(62),第一过滤室(61)的侧壁上部开设有第一进液口,底部开设有第一排液口;第二过滤室(62)的侧壁上部开设有第二进液口,底部开设有第二排液口;第一过滤室(61)通过第一进气管(612)与炉体出风口(12)密闭连通,第一进气管(612)的出气端伸入第一过滤室的酸性气体吸收液内,且伸入部分沿着进气管间隔开设出气孔(63);第二过滤室(62)通过第二进气管(64)与第一过滤室密闭连通,第二进气管(64)的出气端伸入第二过滤室的碱性气体吸收液内,且伸入部分沿着进气管间隔开设有至少一个出气孔;
所述上腔体(3)内部从下向上依次铺设有填料介质层(31)和吸水介质层(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孙娟陆亚霖吕小芬蔡唤群肖文刘晓东丁明丰程冬志王艳秋张风雷刘晔
申请(专利权)人:北控安耐得环保科技发展常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