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用减震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40203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3 12: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车用减震器,涉及减震器技术领域,其包括安装座、进杆、贮油筒,其中安装座、贮油筒分别位于进杆的两端,且进杆靠近安装座的一端套设有缓冲套,缓冲套自安装座朝向贮油筒的方向上依次包括上套体和下套体,上套体内壁与进杆侧壁过盈配合,下套体内壁与进杆的侧壁间隙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缓冲套安装吃力的问题。

A vehicle shock absorb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用减震器
本技术涉及减震器
,尤其是涉及一种车用减震器。
技术介绍
摩托车后减震器能迅速衰减因车重、负载及多种路况变化带来的冲击和震动,极大地改善摩托车的减震性能,不同程度的提高了摩托车乘骑的适应性、舒适性、平稳性和安全性。现有的摩托车后减震器由贮油筒、进杆、活塞及吊环组成一个运动部件,外筒和内筒组成一个整体运动部件,分别通过吊环与接头跟车架及后平叉连接。为了避免吊环的安装座与贮油筒相撞,在进杆上设置有缓冲套,减小金属之间的碰撞,延长减震器的使用寿命,但是缓冲套在安装时是紧贴在进杆上,以避免有杂物进入缓冲套与进杆之间,由于缓冲套壁厚比较厚,因此缓冲套的张力比较小,在安装缓冲套时十分吃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用减震器,解决缓冲套安装吃力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车用减震器,包括安装座、进杆、贮油筒,其中安装座、贮油筒分别位于进杆的两端,且进杆靠近安装座的一端套设有缓冲套,缓冲套自安装座朝向贮油筒的方向上依次包括上套体和下套体,上套体内壁与进杆侧壁过盈配合,下套体内壁与进杆的侧壁间隙配合。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缓冲套分段设置,且上套体与进杆过盈配合,从而保证缓冲套与进杆之间的相对固定,以避免杂物进入进杆和上套体之间;下套体与进杆间隙配合,从而减少缓冲套与进杆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缓冲套受到的张力,以提高缓冲套的安装效率。优选的:上套体的长度与下套体的长度之比为1:2~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套体的长度是上套体的2倍至3倍,从而能够在减少缓冲套与进杆之间的接触面积,还能保证上套体与进杆之间的稳定。优选的:内径与进杆直径相差0.5mm~1.5mm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套体内径大于进杆直径0.5mm~1.5mm,以实现下套体与进杆之间的间隙配合,且在缓冲套受力后,减少下套体的弯曲形变。优选的:上套体靠近下套体的一端设置有便于进杆插入上套体的导向面。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导向面,从而便于进杆快速插入缓冲套内,从而提高缓冲套的安装效率。优选的:进杆上固定有凸环,当缓冲套套设于进杆上时,凸环与导向面配合抵接。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凸环,当进杆靠近安装座的一端插入缓冲座后,凸环与导向面抵接,从而避免缓冲套继续朝向贮油筒移动,以提高缓冲套安装的稳定性。优选的:凸环的直径小于下套体的内径。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凸环的内径小下套体的内径,从而在安装缓冲套时,减少下套体与进杆之间的接触机会,减轻缓冲套受到的张力。优选的:下套体的外侧面直径自安装座朝向贮油筒的方向逐渐减小。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套体的外表面自安装座朝向贮油筒的方向呈倒置的圆台形设置,从而在缓冲套同意贮油筒接触时,卸去部分作用力,以使下套体朝向贮油筒的面减小张力。优选的:下套体的外侧面开设有若干同轴的环形凹槽,环形凹槽沿下套体轴向间隔分布设置。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环形凹槽,从而给在缓冲套受到贮油筒的作用力时,下套体朝向进杆形变,并卸去部分作用力,以使下套体朝向贮油筒的面减小张力。优选的:安装座朝向贮油筒的面上固定有定位杆,上套体朝向安装座的面上开设有与定位杆配合插接的插孔。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定位杆和插孔,从而在完成安装座的与进杆的连接后,以提高缓冲套的稳定性。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通过将缓冲套分段设置,避免杂物进入进杆和上套体之间,同时减少缓冲套与进杆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减轻缓冲套受到的张力;(2)通过设置导向面,从而便于进杆快速插入缓冲套内,从而提高缓冲套的安装效率;(3)下套体的外表面自安装座朝向贮油筒的方向呈倒置的圆台形设置,从而在缓冲套同意贮油筒接触时,以使下套体朝向贮油筒的面减小张力。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附图标记:1、贮油筒;2、内管;3、活塞;4、进杆;5、吊环;6、弹簧垫;7、第一弹簧;8、缓冲套;81、上套体;82、下套体;9、安装座;10、定位杆;11、插孔;12、密封块;13、缓冲弹簧;14、油封;15、第二弹簧;16、弹簧座;17、导向面;18、凸环;19、环形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一种车用减震器,包括贮油筒1,贮油筒1内设置有内管2,内管2与贮油筒1之间设置有与内管2相通的流道,所述内管2内滑动设置有活塞3,活塞3上连接有伸出贮油筒1的进杆4,进杆4的端部连接有吊环5,贮油筒1上设置有弹簧垫6,连杆上套设有位于弹簧垫6与吊环5之间的第一弹簧7,进杆4上套设有缓冲套8,缓冲套8,吊环5朝向缓冲套8的一端设置有套设在进杆4上的安装座9。参照图1和图2,安装座9朝向贮油筒1的面上固定有定位杆10,固定杆设置有两个并沿进杆4周向均匀分布;缓冲套8朝向安装座9的面上设置有两个插孔11,插孔11与定位杆10配合设置,从而提高缓冲套8安装的稳定性。参照图1和图2,缓冲套8包括上套体81和下套体82,上套体81和下套体82自安装座9朝向贮油筒1的方向上依次设置,且上套体81和下套体82一体设置。其中,上套体81内壁与进杆4侧壁过盈配合,以避免杂物进入进杆4和上套体81之间;下套体82内壁与进杆4的侧壁间隙配合,从而减少缓冲套8与进杆4之间的接触面积,使缓冲套8受到的张力,以提高缓冲套8的安装效率。参照图1和图2,上套体81的长度与下套体82的长度之比为1:3~1:2,优选为1:2,从而能够在减少缓冲套8与进杆4之间的接触面积,还能保证上套体81与进杆4之间的稳定。下套体82内径大于进杆4直径0.5mm~1.5mm,优选为1mm,以实现下套体82与进杆4之间的间隙配合,且在缓冲套8受力后,减少下套体82的弯曲形变。参照图1和图2,上套体81靠近下套体82的一端设置有导向面17,导向面17自安装座9朝向贮油筒1的方向呈圆台状设置,优选为导向面17朝向贮油筒1的一端的直径与下套体82的内径相等,另一端的直径与上套体81的内径相等。从而便于进杆4插入的上套体81。参照图1和图2,进杆4上固定有凸环18,凸环18沿进杆4轴向均匀设置,凸环18的最大直径小于下套体82的内径。凸环18的截面的侧面可以呈圆台形设置并与与导向面17配合抵接,从而当进杆4靠近安装座9的一端插入缓冲套8后,凸环18与导向面17抵接,与增大上套体81与凸环18的接触面积,从而不仅避免缓冲套8继续朝向贮油筒1移动,还提高缓冲套8安装的稳定性。参照图1和图2,下套体82的外侧面直径自安装座9朝向贮油筒1的方向逐渐减小。即下套体82的外表面自安装座9朝向贮油筒1的方向呈倒置的圆台形设置,从而在缓冲套8同意贮油筒1接触时,卸去部分作用力,以使下套体82朝向贮油筒1的面减小张力。参照图1和图2,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用减震器,包括安装座(9)、进杆(4)、贮油筒(1),其中安装座(9)、贮油筒(1)分别位于进杆(4)的两端,且进杆(4)靠近安装座(9)的一端套设有缓冲套(8),其特征在于,缓冲套(8)自安装座(9)朝向贮油筒(1)的方向上依次包括上套体(81)和下套体(82),上套体(81)内壁与进杆(4)侧壁过盈配合,下套体(82)内壁与进杆(4)的侧壁间隙配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用减震器,包括安装座(9)、进杆(4)、贮油筒(1),其中安装座(9)、贮油筒(1)分别位于进杆(4)的两端,且进杆(4)靠近安装座(9)的一端套设有缓冲套(8),其特征在于,缓冲套(8)自安装座(9)朝向贮油筒(1)的方向上依次包括上套体(81)和下套体(82),上套体(81)内壁与进杆(4)侧壁过盈配合,下套体(82)内壁与进杆(4)的侧壁间隙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用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套体(81)的长度与下套体(82)的长度之比为1:2~1: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用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套体(82)内径与进杆(4)直径相差0.5mm~1.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用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套体(81)靠近下套体(82)的一端设置有便于进杆(4)插入上套体(81)的导向面(1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云富
申请(专利权)人:台州绿嘉壹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