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赖源松专利>正文

可堆叠式椅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343 阅读:3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堆叠式椅子,乃改进椅背及椅脚之结构,使之断面形成“V”字型,斜凸圆弧型面而非半圆型或圆型以能令椅背及椅脚,有效增加其结构强度,防止其弯曲变形,配合其沟槽,使之可呈多个相互叠成堆,以节省收藏空间,故极具实用性、方便性与安全并可增长使用寿命之功效。(*该技术在200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塑胶坐椅,尤其一种可堆叠式椅子,乃改进椅背及椅脚之结构,使之断面形成“V”字型斜凸圆弧面,而非半圆型或圆型,藉以能令椅背及椅脚,有效增加其结构强度,防止其弯曲变形,配合其套合沟槽,使之可呈多个相互套叠成堆,以节省收藏空间,故极具实用性、方便性与安全性,并可增长使用寿命之功效。塑胶椅极为普遍,系一体成型之结构,其为考虑承坐重量之强度问题,皆设成于四端角周边一体成型四支脚,亦即,皆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系一椅座板10,前端两侧边成型前椅脚12,后端上方为椅背11,两侧边成型后椅脚13;而为考虑四支脚承受重力之重心问题,其前椅脚12宽A’,椅座10前宽距A乃与后脚宽距B’,椅座10后宽距B尺寸差异不大,以防承坐时后椅脚13弯曲;而其椅背11与前、后椅脚12、13之断面设计成呈半圆弧“ ”字型(如图A-A及B-B所示);但依上述之结构型态,却存在有下列缺点①其堆叠时如图2所示,只能两张椅子呈反向叠置,因上方椅子之两前椅脚12宽距A’小于下方椅座10前宽距A及后椅脚13宽距B’小于椅座10后宽距B,两椅子之椅座10根本不可能相互堆叠之。②故传统木制椅子只能两张椅子反向叠置,而不能多个相互套合堆叠,不用时,对减小所占之空间有限。③纵然,两张椅子反向叠置,两椅子之结合牢靠度亦差,尤其塑胶材质更易滑动,造成掉离,如恰有小孩在旁,更是一种危险性;餐厅营业场所清理地板时把椅子反过来放在餐桌上四支脚朝天亦不雅观。④其半圆型断面之椅脚、椅背,当其受一正高力F,该正向力F必令其椅背产生一支抵正向力F之反作用力F1,而该反作用力F1须乘以与正向力F之夹角θ,始能产生一反正向力Fy,与正向力F相互抵消(即其关系为F1×COSθ=Fy),Fy须等于F以达到力之平衡作用,然由该椅背、椅脚之断面呈半圆型可得知其力距L1=L2,皆为半径P(即为1∶1),故,可证其夹角θ=45°,当正向力过大时,较易造成椅脚、椅背弯曲变形之虞虑。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可完全改善上述之缺点,而使塑胶椅在不影响椅脚形成之重心面情况下,得以达到①可呈多个相互套合堆叠,于不使用时降低其所占空间至最小,且堆叠结合牢固,及每一张椅面于置放椅垫时,可防止椅垫防止掉离,提供更佳之承坐舒适感。②使椅背可获得较大之反正向力,得以与正向力相互抵消,有效防止椅脚、椅背弯曲变形,并达到力之平衡功效。为对本技术之功效完全了解,兹配合附图,就本技术之结构组成、功效及特征,予以详细说明于后。图1是传统式之立体示意图图2是传统式之堆叠示意图图3A是本技术前视立体外观图图3B是本技术后视立体外观图图4是本技术堆叠存放(A)俯视示意图(B)侧视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之实施例图图6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图请参阅图3A、3B所示,本技术系一体成型之椅座41、椅背44与前椅脚42、后椅脚43所构成;其主要特征为该前、后椅脚42、43与椅背44上主背杆440、次背杆441之断面皆设呈“V”字型斜凸圆弧面,其前、后椅脚42、43后侧有套合沟槽422、431,该前、后椅脚42、43椅座41外缘上设有凸缘饰条423,其前椅脚42与椅座41相接处设成下斜凸面421,而该后椅脚43所设之套合沟槽431则贯穿椅座41;藉由该呈“V”字型斜凸圆弧面,而非半圆型之断面,以能降低其正向力F与反作用力F1之夹角θ1,以达到最佳之反作用力F1支抵效果,而其前、后椅脚42、43之套合沟槽422、431,得以使之呈现数张坐椅上、下套合堆叠之功效。依上述之结构、组成,就本技术其所承受之应力分析及使用功效,再予以详细说明于后①就传统式半圆型断面应力分析如下如图1(A-A)所示,当椅背11或椅脚12、43上受一正向力F时,该椅背44、椅脚42、43必产生一反作用力F1予以支抵正向力F始能令其具有支抵之作用,而该反作用力F1因与正向力F非垂直,仍存在有一夹角θ,故,其反作用力F1须再乘以余弦夹角θ值,始能产生一反正向力Fy,以能与正向力F相互抵消,其关系为F1×COSθ=Fy,Fy=F,以达到力之平衡作用,然,由该断面呈半圆型可得知其力距L1=L2,即为其半径R,故,其比例1∶1,因此可得知其夹角θ=45°,该F1×COS45°=Fy,Fy=2/2F1]]>;②就本技术呈“V”型断面之应力分析如下如图3A(A-A)所示,当其所产生之反作用力F1,系与传统式之反作用力F1相同大小时,藉由其断面呈“V”型,可得知其力距L3<L4,而由三角关系较小边长所对应之夹角θ1亦较小,并由三角形三内角之和等于180度之关系,与其一夹角为90度,故,可证其夹角θ1必定小于45°,假设夹角θ1=30度,该F1×COS30°=Fy,Fy=3/2F1]]>;故由上述一、二可证传统式其反正向力Fy=2/2F1]]>(本技术之反正向力Fy=3/2F1]]>)。因此,本技术可获得较大之反正向力,而得以正较大之正向力相互抵消,有效防止坐椅弯曲变形,并达到力之平衡,强化其结构强度之功效。请参阅图4A、B所示,系本实周新型堆叠存放示意图,当制造生产完成之坐椅,或者使用后之坐椅欲堆叠存放时,则可将上方坐椅之后椅脚43套入下方坐椅之后椅脚43所设之套合沟槽431上,该上方坐椅之前椅脚42,所设之套合沟槽431则套入下方坐椅之前椅脚所设之斜凸面421上结合平贴为一体,使上、下坐椅可完全平贴套合,而不干扰各椅脚之套合,依此类推,本技术可呈多张椅子相互套合堆叠,且可使上、下四根椅脚完全套合,不会有掉(滑)离之虞,安全性极佳,故可避免搬运时椅子晃动而影响到搬运工作,且可有效节省存放空间,大大降低运输费用及人工卸货之成本。另,请参阅5所示,系本技术之实施例,该椅座41外缘设有数个卡勾槽411;另,一设有数个卡勾51之结合座5,其上方设有一软坐垫52,该结合座5可依需要藉由其卡勾51勾设于椅座41之卡勾槽411上结为一体,并呈可拆、组式;而其椅背44之次背杆441上,则可与一中设有卡栓槽72,后侧边缘上设有卡钩71之背靠板7嵌勾为一体;该背靠板7上则可依需要与一后侧设有卡栓80之软背垫8卡合为一体;藉由该软坐垫52、背靠板7与软背垫8可随意嵌合于坐椅上,以能令坐椅可达到更舒适、更符合人体工学与可呈现软、硬坐垫、背垫两种乘坐效果之功效,亦属本技术之范围!请参阅图6所示,系本技术之另一实施例,该坐椅可设呈方型之椅座45,而于其椅座45之两前椅脚42内侧设一前凹部450,该两后椅脚43之内侧椅座45上设有后凹部451;藉由该前凹部450与后凹部451,以能令方型椅座45之坐椅上、下堆叠时,该前、后椅脚42、43,得以套设于前凹部450与后凹部451内,达到稳固套合、不干涉之功效,同属本技术之范围!综上所述,本技术确实改进了可堆叠式椅子结构,使椅背及椅脚之断面呈“V”字型斜凸圆弧面,而非半圆弧型,藉以能令椅背及椅脚有效增加其结构强度,防止其弯曲变形,配合其套合沟槽,使之可呈多个相互堆叠,以节省收藏存放空间,故极具实用性、方便性与安全性。权利要求1.一种可堆叠式椅子,系一体成型之椅座、椅背与前椅脚、后椅脚所构成其特征为该前、后椅脚与椅背上之主背杆、次背杆之断面皆设呈“V”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堆叠式椅子,系一体成型之椅座、椅背与前椅脚、后椅脚所构成:其特征为:该前、后椅脚与椅背上之主背杆、次背杆之断面皆设呈“V”字型斜凸圆弧面,其前、后椅脚后侧设有套合沟槽,该前、后椅脚与椅座外缘上设有凸缘饰条,其前椅脚与椅座相接处设成下斜凸面,而该后椅脚所设之套合沟槽则贯穿椅座;藉由该呈“V”字型斜凸圆弧面,而非半圆型之断面,以能降低其正向力与反作用力之夹角,以达到最佳之作用力支抵效果,而其前、后椅脚之套合沟槽,得以使之呈现数张坐椅上、下套合堆叠之功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源松
申请(专利权)人:赖源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