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螺距型同轴电缆端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28298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3 05:22
差异螺距型同轴电缆端接结构,包括所述电缆主体包括第一外导体和第一内导体;所述第一外导体的内部同轴设有第一内导体;所述第一外导体与所述第一内导体之间电绝缘;所述第二内导体与所述第一内导体电接触,所述第一外导体与所述第二外导体电接触;所述第一外导体上开设有外螺纹槽,所述第二外导体的内壁开设有内螺纹槽,所述外螺纹槽与所述内螺纹槽相互配合;所述外螺纹槽;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螺距不同的方式,能够实现第一外导体与第二外导体之间干涉连接,从有效的提高连接器与电缆之间的连接强度,避免连接器的外导体与电缆内导体松脱、出现间隙。

Termination structure of coaxial cable with different pitc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差异螺距型同轴电缆端接结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通信连接器
,特别涉及差异螺距型同轴电缆端接结构。
技术介绍
同轴电缆是指有两个同心导体,而导体和屏蔽层又共用同一轴心的电缆;最常见的同轴电缆由绝缘材料隔离的铜线导体组成,在里层绝缘材料的外部是另一层环形导体及其绝缘体,然后整个电缆由聚氯乙烯或特氟纶材料的护套包住;目前的同轴电缆在与同轴连接器装配时,耗时很长,需要对准插入,操作精度有限,并且单纯的插接连接结构会导致电缆与连接器的连接强度不高,插接处易松脱,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干扰,并且当连接强度不高时,电缆的第一外导体与连接器的第二外导体之间的间隙增减,屏蔽效果降低,第一外导体与第二外导体之间的信号差将会增大,最后导致三项交调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差异螺距型同轴电缆端接结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差异螺距型同轴电缆端接结构,包括电缆主体和连接器主体;所述电缆主体与所述连接器主体之间装配连接;所述电缆主体包括第一外导体和第一内导体;所述第一外导体的内部同轴设有第一内导体;所述第一外导体与所述第一内导体之间电绝缘;所述连接器主体包括外壳体、第二外导体以及第二内导体,所述外壳体的内部同轴设有所述第二外导体;所述第二外导体的内部同轴设有第二内导体,所述第二外导体与所述第二内导体之间电绝缘;所述第二内导体与所述第一内导体电接触,所述第一外导体与所述第二外导体电接触;所述第一外导体上开设有外螺纹槽,所述第二外导体的内壁开设有内螺纹槽,所述外螺纹槽与所述内螺纹槽相互配合;所述第一外导体与所述第二外导体之间干涉装配;所述干涉装配用以提高连接强度并抑制三阶交调。进一步地,所述外螺纹槽的螺距为P1,所述内螺纹槽的螺距为P2,所述P1≠P2。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利用螺距不同的方式,能够实现第一外导体与第二外导体之间干涉连接,从有效的提高连接器与电缆之间的连接强度,避免连接器的外导体与电缆内导体松脱、出现间隙;并且在通过上述方案保证连接强度的前提下,能够有效的减低导体间的信号差,最终达到有效抑制三阶交调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差异螺距型同轴电缆端接结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差异螺距型同轴电缆端接结构,包括电缆主体1和连接器主体2;所述电缆主体1与所述连接器主体2之间装配连接;所述电缆主体1包括第一外导体12和第一内导体13;所述第一外导体12的内部同轴设有第一内导体13;所述第一外导体12与所述第一内导体13之间电绝缘;所述连接器主体2包括外壳体21、第二外导体23以及第二内导体24,所述外壳体21的内部同轴设有所述第二外导体23;所述第二外导体23的内部同轴设有第二内导体24,所述第二外导体23与所述第二内导体24之间电绝缘;电绝缘用以保证外导体可形成屏蔽结构;所述第二内导体24与所述第一内导体13电接触,所述第一外导体12与所述第二外导体23电接触;内外导体的电接触能够实现同轴连接器的连接;所述第一外导体12上开设有外螺纹槽121,所述第二外导体23的内壁开设有内螺纹槽231,所述外螺纹槽121与所述内螺纹槽231相互配合;所述外螺纹槽121、所述内螺纹槽231用以将电缆主体1与所述连接器主体2快速装配;所述第一外导体12与所述第二外导体23之间干涉装配;所述干涉装配用以提高连接强度并抑制三阶交调;干涉装配能够提高连接强度,降低信号差,进而抑制三阶交调的目的。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外螺纹槽121的螺距为P1,所述内螺纹槽231的螺距为P2,所述P1≠P2;通过两者不相等螺距旋合时形成的干涉来实现线缆相对第二外导体24的锁紧和固定。如图1所述,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差异螺距型同轴电缆端接结构结构示意图;连接器主体2包括外壳体21、第二外导体23、第二内导体24;外壳体21的内部外端部嵌入有第二外导体23,第二外导体23为螺旋状,第二外导体23的内壁开设有内螺纹槽231,外壳体21的内部中线处设有第二内导体24;电缆主体1包括外套11、第一外导体12、第一内导体13,外套11、第一外导体12、第一内导体13由外至内依次同轴设置,第一外导体12为螺纹状,第一外导体12的外壁开设有外螺纹槽121;第一外导体12螺旋拧入到第二外导体23的内部,内螺纹槽231与外螺纹槽121配合;内螺纹槽231的螺距P1≠外螺纹槽121的螺距P2;实施例一,P1>P2:当将电缆旋入到连接器内时,外螺纹槽121与内螺纹槽231相互干涉,第一外导体12在旋入的过程中会受到第二外导体23的抵触限位;内螺纹槽231与外螺纹槽121相互干涉,当旋入完毕后,第一内导体13插入到第二内导体24内,外套11的端面与连接器主体2的端面贴合,第一外导体12与第二外导体23牢固的连接在一起;信号通过第一内导体13传输至第二内导体24,第一外导体12的电流传输至第二外导体22,然后再传输至外壳体21内壁,外壳体21在第二内导体24外部形成电屏蔽结构。实施例二,P1<P2:当将电缆旋入到连接器内时,外螺纹槽121与内螺纹槽231相互干涉,第一外导体12在旋入的过程中会受到第二外导体23的抵触限位;内螺纹槽231与外螺纹槽121相互干涉,当旋入完毕后,第一内导体13插入到第二内导体24内,外套11的端面与连接器主体2的端面贴合,第一外导体12与第二外导体23牢固的连接在一起;信号通过第一内导体13传输至第二内导体24,第一外导体12的电流传输至第二外导体22,然后再传输至外壳体21内壁,外壳体21在第二内导体24外部形成电屏蔽结构。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差异螺距型同轴电缆端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缆主体和连接器主体;所述电缆主体与所述连接器主体之间装配连接;所述电缆主体包括第一外导体和第一内导体;所述第一外导体的内部同轴设有第一内导体;所述第一外导体与所述第一内导体之间电绝缘;/n所述连接器主体包括外壳体、第二外导体以及第二内导体,所述外壳体的内部同轴设有所述第二外导体;所述第二外导体的内部同轴设有第二内导体,所述第二外导体与所述第二内导体之间电绝缘;/n所述第二内导体与所述第一内导体电接触,所述第一外导体与所述第二外导体电接触;/n所述第一外导体上开设有外螺纹槽,所述第二外导体的内壁开设有内螺纹槽,所述外螺纹槽与所述内螺纹槽相互配合;所述第一外导体与所述第二外导体之间干涉装配;所述干涉装配用以提高连接强度并抑制三阶交调。/n

【技术特征摘要】
1.差异螺距型同轴电缆端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缆主体和连接器主体;所述电缆主体与所述连接器主体之间装配连接;所述电缆主体包括第一外导体和第一内导体;所述第一外导体的内部同轴设有第一内导体;所述第一外导体与所述第一内导体之间电绝缘;
所述连接器主体包括外壳体、第二外导体以及第二内导体,所述外壳体的内部同轴设有所述第二外导体;所述第二外导体的内部同轴设有第二内导体,所述第二外导体与所述第二内导体之间电绝缘;
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顺群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航天科工电器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